常言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如果不能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无疑会为自己制造许多麻烦。如果是陪王伴驾之人,言行则更要三思而后行,否则很容易招来杀身之祸。
朱元璋作为大明朝的开国皇帝,在经历了残酷的斗争之后,其心性也变得格外刚硬。而在一次朝堂上的文字游戏中,一位年轻的官员未经考虑结果冒犯了皇上,最后被朱元璋处死。
与此同时,更多的大臣选择沉默不言,看似愚钝实际上却躲过一劫。可见人生在世,该糊涂的时候一定要糊涂。
刻苦学习的朱元璋
朱元璋作为贫苦的农家孩子,最后却推翻元朝的统治,打败竞争对手,登基称帝,开创大明王朝。完成这样的丰功伟绩,说明朱元璋绝非常人。其最为显著的品格,便是其拥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自古功高莫过救驾,罪大莫过谋反。作为反抗元朝统治者的叛军,朱元璋的造反事业实在是一件高危职业,对于像他这样的反贼,元军必然会对其施以无情的打击。
不仅如此,张士诚陈友谅等人也在觊觎皇位,朱元璋除了要与元军作战,还要地方“同行”们的暗算。如果没有强大的意志力,这样的工作只需要几天就会让人精神崩溃。
而朱元璋不仅完成了驱逐鞑虏的壮举,将政权从元朝统治者手中夺了回来,而且在皇位竞争中笑到了最后,可见朱元璋的意志力非常人可比。拥有如此坚韧毅力的人,只需认定一个目标,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朱元璋在成为皇帝之后,依旧保持着这种精神,最显著的一点便是他决定要做的事情,就一定会做到极致,不管这件事是好是坏,只要决定了便要坚持到底。
因此在诛杀对自己子孙有威胁的功臣时,朱元璋毫不迟疑,动辄便是几万人受到牵连。可见其性格中的执着与狠辣。这也是他经历了长期斗争磨炼的成果。
朱元璋的这一性格,虽然让他成了杀人不眨眼的魔王,但是也有好的一面。对于学习这件事,朱元璋同样认为很有必要。这件必须要做的事,他同样认真对待,绝不轻言放弃。
作为贫苦农民的孩子,朱元璋幼年之时自然不可能得到上学读书的机会。自六岁时起,他便为地主刘德放羊,赚取微薄的收入来减轻家里的负担。直到他投身行伍,都没能认识几个字,是个实实在在的文盲。
当时朱元璋前去投靠的是郭子兴的军队,当郭子兴第一次见到朱元璋时,便看出他气度不凡,将来必将成就一番事业。于是便将义女嫁给朱元璋,这位郭子兴的义女便是后来的马皇后。
马氏在嫁给朱元璋之后,时刻敦促朱元璋要勤于学习,而朱元璋对马氏的建议也十分赞同,于是便刻苦攻读,虽然不及儒生,但对于朱元璋来说,也已十分难得。
对于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将领,从零基础开始学习文化的难度,比攻下一座城池还要艰难。朱元璋的毅力在此时便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从他后来所作的《咏菊》便可看出他确实掌握了相当的文化水平。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虽然称不上传世佳作,但其中蕴含的豪放和霸气却喷薄而出,能够写出这样的诗句,可见朱元璋很是下了一番功夫。
对子引发的人命案
虽然朱元璋的学问不算上乘,但成为皇帝之后,文化程度的高低便不再重要了。即便是博古通今的大儒,在朱元璋的面前也只能唯唯诺诺,噤若寒蝉。而朱元璋有了皇帝身份的加持,自信心自然爆棚。
于是朱元璋也时常会附庸风雅,与大臣们高谈阔论。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经常与饱学之士交流,久而久之学问自然也会有所增长。朱元璋的文化水平渐渐地又更上一层楼。
越来越自信的朱元璋想到了一副绝对,便在朝堂之上向众位大臣炫耀。当朱元璋说出“老子天下第一”时,大臣们鸦雀无声,无人敢应。
朱元璋所出的上联看似平淡无奇,实则一语双关。作为道家学说的鼻祖,李耳被世人尊称为老子,老子确实是天下第一的人物。而老子在日常用语中又是对自己的称呼,因此朱元璋也有自夸的意味。
虽然有这两层含义,但是要对上来也绝非难事。朝堂之上又都是从全国选拔出的精英,自幼便吟诗作对,要对出这样的对子可以说易如反掌。然而一时之间却无人应对,这让朱元璋十分得意。
就在这时,一个年轻的官员应声道:“孙子盖世无双。”从字面上来看,对仗十分工整。并且孙子是兵家的代表人物孙膑,其所著的兵法便是《孙子兵法》。
兵家对道家,孙子对老子,实在是十分恰当。然而这第二层意思,却也实实在在地冒犯了朱元璋。朱元璋所出的上联自称“老子”,年轻人对出的下联却是“孙子”,对朱元璋无疑是一种侮辱。
对皇帝出口不逊,自然罪不可赦。于是朱元璋一声令下,年轻官员便人头落地了。
与之相比,其他的大臣们默不作声才是最正确的选择,看似愚笨得对不出下联的人,才是最识时务的人。
结语
凡事过犹不及。聪明睿智确实十分难得,但是如果不分场合肆意发挥,有时候难免也会引火上身。而大智若愚自古便是中国人最高明的处世哲学。在必要时掩藏自己的锋芒,无疑是一种最聪明的选择。
对于朱元璋的对联,其余人其实并非无法对出下联,只是考虑到下联的第二层含义,众人也只能选择沉默。毕竟才疏学浅罪不至死,而且还能彰显皇帝的聪明才智。
年轻人做事容易冲动,在想到下联之后疏于考虑,最终导致触怒朱元璋,自己落得个惨死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