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万里
编辑|看历史浮沉
文人画是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指以文人士大夫为创作主体的绘画,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文人画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文人画是一种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抒发性灵、追求自然与个性的绘画艺术。元以前,文人画尚未形成固定的概念,对文人画的界定也未形成一致的观点。
但从元代开始,文人画已成为一个基本的画科,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元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文人画是在元代出现并发展起来的,在元代之前,绘画只是少数贵族文人才能从事的活动,而到了元代,这种现象发生了很大改变,画家也逐渐开始平民化,不再局限于上层社会。
文人画的概念,绘画的发展情况
文人画是以文人士大夫为创作主体,以笔墨情趣、思想感情、人格精神为绘画艺术的核心,以表达文人士大夫的文化精神、审美理想和思想情感为主要内容,在构图、用笔、用墨等方面不强调形似,而追求神似,重神韵和意境的一种艺术。
文人画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支,它不同于宫廷画,不同于风俗画,也不同于历史画。
文人画的内涵极为丰富。它不仅涉及到绘画的内容,而且涉及到绘画的风格和形式。
“文人”是指在文化上有一定修养和造诣的人,而“画”则是指绘画艺术。所谓“文”,就是指具有一定文化修养和造诣的人;而所谓“墨”,则是指具有一定文化修养和造诣的人所使用的墨。
元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社会矛盾复杂,民族矛盾尖锐,民族纷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同时,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空前发展,元代绘画的创作主体由以往的贵族文人逐渐转变为普通百姓,因此元代绘画的题材、内容、表现形式等都发生了很大改变。
元代以前,由于绘画的创作主体主要是文人士大夫阶层,所以当时的绘画主要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底蕴。
而到了元代以后,由于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绘画作品中开始出现了大量体现平民生活风貌和自然风物的作品。其中以沈周、文征明、唐寅等人为代表。
在绘画风格方面,元代画家大都崇尚简淡、淡雅之风。在创作时通常采取折衷折衷之法,注重表现题材的选择和意境的营造。
这也是元代画家为适应当时社会环境所做出的一种选择。
元代文人画的社会地位和影响
元代文人画的繁荣,在中国绘画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后世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对后世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绘画开始由宫廷艺术向文人绘画发展。
文人画是在元代才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时代特征。
文人画将绘画从宫廷走向社会,从少数人的艺术创作变成了大众艺术创作。它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它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人画继承并发扬了传统文化,推动了中国绘画艺术走向新的高峰。
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经济、政治、哲学、伦理、宗教等各方面的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元代画家与元代的绘画风格,表现题材和形式
元代是中国古代绘画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艺术繁荣的时代。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各种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的时代,政治上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为绘画艺术提供了空前广阔的社会环境。
元代绘画风格与元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其绘画风格与元代政治、文化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
在元朝时期,文人画逐渐兴起并发展起来。
元代出现了很多杰出的画家,他们不仅有很高的艺术造诣,而且有着丰富的艺术修养和社会经历,他们在绘画上有独到的见解,能把个人生活体验、生命感受、哲学思考等融入到创作中去。
正是这些画家的共同努力,才使得元代绘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文人画的表现题材是以自然物象为基础,以书斋和书斋的小环境为环境,以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情趣为内容,以抒情、写物、写意和写意为主的绘画。
这类题材主要有:山水、人物、花鸟及书法等。
文人画是一种以书入画、以画入书的艺术形式,通过这种艺术形式,画家把自己的情感、意志、审美理想寄寓于画外,寄情于景,使观赏者受到感染和熏陶,使书画艺术成为一种情感的抒发和思想的传达。
文人画在表现形式上与一般绘画不同。它不受物象所限,不拘泥于写实或写意。文人画家只是通过笔墨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抒写他们心中的情怀。
一般绘画多用笔勾染,线条勾勒为主。而文人画则多用墨色渲染或以水墨晕染为主。在画法上,文人画多以墨笔为主,很少有勾勒的痕迹。
一般绘画则多用色彩渲染,给人以光怪陆离之感。
文人画在构图上也与一般绘画不同。它不求满幅皆满,而求疏密有致、大小得当,不求满幅皆满,而求疏可走马、密不容针。此外,文人画还讲求笔墨的运用,讲究线条的质量和笔力。
文人画家将书法的用笔用墨用于绘画之中,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审美追求和人格境界。
由于文人画家处于社会文化阶层的较高层次,他们除了画艺之外还有更高层次的文化修养和人生境界,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将书法用笔作为一种表达精神世界和审美情趣的工具。
文人画的审美特征,对后世绘画发展的影响
中国文人画的审美特征可从三个方面来把握:一是“以书入画”,即用书法的用笔、用墨、章法来表现绘画的意境。
二是“以书入画”,即书画同源,强调“书中有画,画中有书”,通过对书法艺术的学习和研究来提高绘画的审美品位。
三是“以画入画”,即书画结合、诗画结合。
中国文人画的审美特征还表现在追求“逸气”上。“逸气”一词出自晋代王嘉的《拾遗记》:“夫逸者,犹逸也;圣人之意也。
凡有道者皆能之。道有何异?若水之就下也,若云之在天也。而山之无石,不能以无字;水之无石,不能以有字。
然则万物之理,其幽隐未可尽见矣。故圣人必形于言,以观其妙;形于迹,以观其所止;迹、止、所止,三停也。
若夫象形、象事、象意、比德,圣人之言也;有道者必循其辞,有迹者必循其迹,有言者必循其言。至于字与画之间也,则不可得而参矣。”
元代文人画的出现,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绘画史中,元代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时代,它是中国绘画由贵族化向平民化、世俗化转变的重要阶段,文人画也因此得以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元代文人画强调“以书入画”,以文人的审美观念来创造美,摒弃了当时流行的院体画中那种华丽、浓艳、繁琐和造作的倾向。
同时,元代文人画家对山水画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高克恭、倪瓒等人,他们在山水画中表现出了清新自然、平淡天真的风格特点,体现出了文人画所追求的“以书入画”之美。
另外,元代文人画家还重视山水画中对景写生、师法自然的表现,创造出了“白描”山水画。
元代文人画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它不仅丰富了山水画,而且为明清及近代中国画发展奠定了基础。正如陈师曾所说:“中国画之有宋、元两代,足称国粹;而其为今日之国粹者,惟宋代之白描人物及元代之文人画而已。”
总的来说元代文人画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画的艺术语言,而且对中国画乃至世界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宋元文人画隐逸画风研究
[2] 元朝文人画兴起之原因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