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三国演义》的人,一定对钟会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他是三国时期,司马昭最看重的心腹。少年得志的他,为人十分高傲。有人说他是君子,有人评价他是小人,但不可否认的是,钟会是一个彻彻底底的人生赢家,四十岁不到,就被封为万户县候,风光无限。
钟会曾辅佐司马昭,主持伐蜀事宜,最终成功灭亡蜀汉。但就是这样一个有勇有谋的人,为何不顾战绩赫赫的“虎痴”许储的面子,执意要杀死他的儿子许仪呢?又为何有人说他此举,是公报私仇呢?钟会执意杀许仪,真实原因究竟是什么?
中国有句古话,叫“新官上任三把火”,钟会之所以将许仪斩首示众,第一层原因,就是他这个刚刚上任的“新官”,急需在军中树立威信,让其他人明白,他这个大元帅并不是好惹的。
征伐蜀国之前,钟会一直是司马昭的“军师”,是他的谋士。每天他的主要任务,就是辅佐司马昭,唯一的服务对象以及领导,就只有司马昭一个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在伐蜀之前,钟会干的一直都是“秘书”的活。
可是,在他力挺司马昭的伐蜀计划后,他便摇身一变,就被封为了统领十余万大军的元帅。这样的角色转变,对于钟会来说,是巨大的。于是,他担心他这个三军主帅的位置,恐怕会有人不服。所以,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首先树立起自己的威信。
而这时的许仪,就恰巧撞在了枪口上。当时许仪正在前方修路,而钟会路过时,出现了马足失陷的情况,这也就意味着,许仪没有完成钟会交代的任务,于是钟会便直接将其斩首示众。
钟会用这样的方法,告诉三军,自己已经不是之前那个,在司马昭屁股后边唯唯诺诺的“谋士”,而是一个极有威严的大元帅。这样一来,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军中便无人敢招惹他。他的这个大元帅的位置,也能做得牢牢的。
俗话说得好,“虎落平阳被犬欺”,在许仪被公开斩首这件事中,虽然说他并不是那只落入平阳的老虎,钟会也不是欺负老虎的那只犬。但这件事,究其根本,就是因为许仪毫无势力,与“虎落平阳被犬欺”的道理,从本质上来说,是一样的。
虽然说许仪的父亲许储,贵为曹魏元老。按照身份来说,许仪也算是有功王室的人,但许储毕竟是魏国的元老级人物,而且已去世多年。在这种情况下,许仪便落了单。钟会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料定许仪上头没人,所以才敢下令将其斩首。
当然了,虽然当时的钟会,已是三军元首,但他上面仍然有司马昭这个大领导。可当初正是在钟会的献策下,司马昭才率兵粉碎了魏帝曹髦的夺权企图,如今钟会想要杀原魏国元首的儿子,司马昭自然没有理由阻拦,他开心还来不及呢。
再者说来,钟会的元帅位置,是司马昭任命的。对于司马昭来说,钟会能立威服众,也是他愿意看到的局面。将许仪斩首示众,既能帮助钟会立威,又能清除原魏国的障碍,简直就是一箭双雕。
有了司马昭的默认,钟会杀起许仪来,自然毫无后顾之忧。所以说,钟会之所以执意要杀了许仪,并非不给许储面子,而是他非杀不可。倘若许储在世,也许钟会依然还会毫不留情的处置许仪,只因他犯了大忌。
许仪所犯的这个大忌,也就直接导致了钟会将他公开斩首。众所周知,许仪被杀,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所领导修建的道路,在钟会率军通过时,马居然掉进了洞中,因此钟会大怒,直接下令处死了许仪。
表面上看,这只是许仪的工作失误,才导致了道路不平,因此钟会路过时,马才会掉进去。可往深了看,这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工作失误。当初司马昭准备伐蜀时,整个军中无人支持,只有钟会勇敢的站了出来。
这样的情况之下,伐蜀只可成功,不可失败。倘若伐蜀失败,钟会瞬间就会变成群臣围攻的对象。到那时,所有人都会将此次失败的原因,怪罪在钟会一人的身上。不仅他自己的性命堪忧,甚至整个家族都会被连累。
由此可见,伐蜀战役对于钟会来说,是一场只能成功的战役。因此,在被封为三军主帅时,他就下定决心,扛起肩上的责任,力保伐蜀成功。战役要想成功,第一步就是要先修路。蜀地山岭众多,为了不在路上耽误时间,因此需要先锋军们,先修建一条平坦的大路。
而许仪就毛遂自荐,主动揽下了这个重担。当初钟会再三交代,让许仪一定要认真对待,每一步都要监督到位。可后来,钟会率军通过时,居然出现了马足失陷的问题。
很显然,这是因为许仪的工作没有做到位。之后他又带领先锋军,一路向南,十分冒进,最终被蜀军大败。这些都证明了,许仪在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做好的情况下,又揽手去做别的事,最终延误了战机,使蜀军有了防备之心。
因此,钟会必然会对许仪痛下杀手,这是军法使然,许仪也是自作自受。综上所述,钟会将许仪公开斩首示众,并非公报私仇,而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不得不这么做。
其实许仪被斩首这件事,要怪只能怪他自己,没有金刚钻,非要揽那个瓷器活。作为先锋军,自己的首要职责就是修路开桥,可他一样都没做到,还耽误了战机,最终只能被处置。
其实,现代职场,也有许多像许仪一样的人。为了表现自己,主动接手一些根本完不成的任务,最终只能“缴械投降”,惨遭打脸。与其如此,倒不如安安静静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来得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