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李世民,谁都知道他是一个英明神武的皇帝,“玄武门之变”就是李世民一手策划并以此夺权的一场著名政变。但是,
各位了解被李世民杀掉的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吗?
在影视作品中,这两人完全就是废物的角色,胆小、龌龊、卑鄙、下流就成了他哥俩的代名词,可是
你知道历史上这哥俩的真实情况吗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李建成和李元吉。
话说大唐的开国皇帝,也就是唐高祖李渊,他有四个儿子,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元霸,四子李元吉,其中三子李元霸死得早,我们就不聊他了。
唐史把李建成说得不堪,是因为刻意掩盖和篡改,但事实胜于雄辩,
历史上真实的李建成非常有能力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招揽人才。
由于李建成是长子,所以在很早时候就协助父亲处理一些政务,颇有政治和社交手腕。人才是造反的第一生产力,李渊很明白这件事,所以在晋阳起兵前,李渊就派李建成去河东招揽豪杰,为起兵打下了良好基础。
而李建成也一直很注重人才的收纳,名臣魏征、王珪、韦挺等都是李建成的高参。而魏征和王珪都为贞观之治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可以间接地说贞观之治有李建成一份功劳。
在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
李建成是把社交能手,且智商和情商均在线,
否则以李渊的老辣和谨慎,不会把招兵买马、招贤纳士这么重要又机密的事交给他去办。
二是出谋划策。
李渊起兵之初,兵力不够,他想联络北方的突厥人给予自己支持,但是突厥提出让他自立的条件,李渊性格谨慎,即使起兵也意在勤王,绝不背叛,次子李世民及众将力劝也说服不了李渊。
后来,李建成赶回了太原,李渊见到他非常高兴,待李建成了解情况后,告诉父亲,可以参照商朝伊尹之事例,只废掉残暴的杨广,另立
代王杨侑为皇,此既不负先帝,也可师出有名。李渊听后觉得有理,遂听从了李建成的意见,突厥人也认可了这个决定,所以赠送良马并出兵相助,至此李渊起兵才有了底气和把握。
由此可见
李建成的机智且深谙政治
,也正因如此才深受他父亲和众将的信赖。
三是维稳大唐后方。
在李唐统一天下过程,李世民主要任务是逐鹿中原,而李建成则驻扎后方,抵御突厥和刘黑闼。
公元622年8月,李建成和李世民在雁门关击退突厥;同年年底,李建成在魏州斩杀刘黑闼;公元623年,突厥进犯朔州,李建成领兵迎战;公元625年,突厥入寇并州,李建成领兵前往幽州准备和突厥开战。
虽然李渊起兵后,给突厥送重金希望稳定后方,可突厥依然不停骚扰后方。李建成多次抵御突厥,让李世民和窦建德、王世充等人在中原决战没有后顾之忧。
由此可见,
李建成有勇有谋,全局观强,懂带兵打仗,有大将之才,
李渊敢把大后方交给他,李世民敢把后背交给他已经说明了这点。
四是打理朝政。
大唐建国初期,百姓民生刚经历一场全国性的战乱,新政权疲弱不堪,而各地反叛尚未肃清,战争还将继续,为了尽快统一全国、结束战乱,唐不断出兵剿灭,作为帝国继承人,李渊让李建成参与处理日常事务,并负责战争补给、征兵补员等重要后勤工作。
这些工作,李建成都干得很出色,保证李渊争夺天下有足够的人力和物力补充到前线。
不得不承认李建成有很强的行政能力,而且是一个多面能手,
如果没有好的政策措施并落实到位,是不可能保证兵源和物资源源不断地供给。
总之,在大唐建国初期,
李建成因为太子的身份,必须留守都城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这是体制要求无法改变,因此关于出兵打仗,就只能让秦王李世民代劳了,这才成就了李世民征山西、战河北的赫赫战功。
他俩的情况有点儿类似汉初萧何和韩信,一个负责后勤,一个负责用兵,管后勤的功劳其实不比带兵的小,比如刘邦称帝后分封功臣,就把萧何定为第一功臣。只不过,带兵出征很容易在军队中树立威信,获得更多将领和士兵的支持,而乱世之中最实在的实力就是军队,所以李世民像韩信一样,名气和威望更大。
李建成确实感受到了二弟李世民给自己带来的压力,因此他开始处处防着李世民,一有机会也会压一压李世民的势头。而李世民在成长的过程中,野心也越来越大了,和太子李建成的矛盾越来越深,最终在手下将领的不断怂恿下,最终导致“玄武门之变”的发生。
我们再聊一聊这个四子李元吉。唐朝建国后,李元吉被册封为齐王,平生没有大的功绩,但也参与过一些战役,功绩和资历都是最小的。但现代不少历史学家通过考证和研究,发现这个
李元吉其实不简单,他应该是这几兄弟里最阴险且野心最大的人。
他心里清楚,无论怎样下一任皇帝不是李建成就是李世民,跟他都没关系,如果他想要坐上皇位,那么这两个哥哥就都得除掉。因此他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就是不断地挑拨离间,四处煽风点火,
目的就是要挑起李建成和李世民的争斗,他好渔翁得利
。而他确实成功做到了这一点。
在
唐朝初年的夺嫡斗争中,李元吉支持
太子
李建成,联手共同打压
李世民
。他之所以选择支持太子是有原因的,因为相较之下,李建成实力稍弱于李世民,支持李建成就等于壮大了太子的实力,这样两边实力相当的情况下更有利于两败俱伤,然后他可以轻松收拾残局,最后自己上位。此外,太子毕竟是正统,且父皇李渊更依赖太子,帮太子也就是帮正义,即使最后没能成功让自己上位,也能捞到不少政治资本。
可惜,他没有料到的是他的二哥李世民行动这么迅速,而且如此无情,最终李元吉随太子李建成一同在玄武门被李世民杀死。
说到这场兵变,除了三个兄弟之争外,
他们的父亲李渊也负有重大责任,
他其实早就知道他们的争斗,但他没有在初期及时介入干涉,也没有在中期调整军政部署,更没有在后期强制削弱李世民的兵权,再将除太子外的其它皇子分驻外地,不得回京。如果李渊在争端发生的早、中、后期任一阶段采取了妥当的措施,那么,”玄武门之变”的悲剧应该不会发生。
可惜历史不能重演,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后,李渊也很快黯然退位,李世民继承皇位,但为了要掩盖血淋淋的玄武门事变,为堵上弑兄杀弟、逼父退位的悠悠众口,所以才极力掩盖大哥李建成的功绩,甚至进行抹黑,不过一场“成王败寇”的游戏罢了。
多少次午夜梦回,李世民总被恶梦吓醒,他怕他的兄弟来找他索命,为此尉迟敬德和秦琼就为李世民彻夜把守寝门,李世民方能入睡,后来二人就成为了守护万家的门神。而李世民那么努力地打造贞观之治,也是于心有愧,因为他相信如果李建成继位,一定会让大唐欣欣向荣,所以他也必须把这江山治理好,而且比李健成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