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余世亮
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①
。
——叔孙通
士燮(“燮”音同“蟹”)字威彦,
苍梧郡
(治所广信县,在今广西梧州市)广信县人。他的先人本是鲁国
汶阳县
(县名,治所在今山东宁阳县东北)人,到了王莽暴乱的时候,为了逃避社会的动乱便移居苍梧。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士家逐渐成为当地的士族豪门。士家第六代的士锡,学而优则仕,步入了仕途。在汉桓帝(147—167年)时当上了日南太守。虽说士锡成了二千石级别的官员,但“日南”此地,在今天的越南中部,其土著居民“深目高鼻,发拳色黑”,甚至“男女裸体,不以为羞”,故而被中原士大夫称为野人,日南也因此成了汉代流放罪犯的地方。士赐出任此地太守,形如官场发配,自然谈不上是什么美差。
一、在“知天命”的年龄,士燮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
士燮父亲士锡在边远的日南做太守,虽然不属于美差,但他毕竟是二千石的太守。太守在汉代是地方州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还拥有地方的最高军权。另外,地方官员的任免全权由太守负责,他还有权向朝廷推荐人才。
汉代官吏选拔主要以察举、征辟为主。其中除征召是由皇帝直接下诏征聘外,察举和辟召之权实际都掌握在地方官吏手中。东汉后期,地方官长对察举、辟召权力的垄断愈演愈烈,往往还与地方大族相互勾结,彼此互惠互利。士锡荣任太守,毕竟还能为士燮带来了很大帮助。
士燮少时游学东汉京师洛阳求学,师事颍川名士刘陶(字子奇),好《左氏春秋》,为之注解,又通《尚书》大义,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家族的势力,与父亲在官场的地位,再加上自身的才干,令士燮获得了出仕机会。他先被察举为孝廉,再补尚书郎,因公事免官。父亲士锡去世,士燮守孝结束后东山再起,举茂才,任
巫县
(县名,治所在今重庆市巫山县)的县令,到了汉灵帝中平四年(187年),士燮已经升任交阯(也作“交趾”)太守。
交阯
郡(治所在龙编县,今越南河内附近)虽与日南郡同在交州,实不能与之同日而语。坐落在红河三角洲富庶之地的交阯郡向来被视为交州首郡,其户口数独占交州之半,是日南郡的十倍,也远超昔日南越国首府所在的南海郡(今广州)与士燮的家乡苍梧郡。因此,当上交阯太守的士燮,在整个交州的实际地位,已是“一人(交州刺史)之下,万人之上”了。
士燮是很优秀,但是豪族的政治资源就是不一样,士燮的仕途之路看似走得很平稳,但是从现有史料来看,士燮在交阯任太守四十余年,而他去世时为九十岁。由此可知,士燮是近五十岁时才担任交阯太守。
孔子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说,士燮到了“懂得了天命”的年纪担任了交阯太守。在此之前他又在哪里为官,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二、蛮荒之地交州,士燮立志要改变现状
岭南地区因五岭重隔,尤其是交州地处悬远,加之民族矛盾尖锐,自赵佗
②
、征侧
③
之后,无代不有扰乱
④P316
。
根据《三国志·薛综传》记载的,东吴大臣薛综的说法,当时的交州仍属蛮荒之地,因郡守贪暴引发民乱,外加各方势力渗透较量而社会矛盾加剧。以下方面内容,是根据薛综给孙权的表章整理的。
一是地处偏远,人民有待文明开化。
那里山川远隔,习俗不一样,言语不同,要通过中间语言转译才能懂得意思。老百姓就像禽兽一样,老幼没有区别,头上挽着椎髻、赤脚走路,穿的是从头上套下来的简单衣服,衣襟向左开;在这里设置的县级行政长官,有也好像没有一样。
从那时以来,曾将中原的罪人大批流放到这里
与当地少数民族人混杂居住,逐渐让当地居民学不害怕汉字,粗通汉族语言,让他们通过和中原王朝的使者相互往来,看到王朝的礼仪教化。
后来锡光为交阯太守,任延为九真太守,就教他们用犁耕田,使他们戴帽穿鞋;专门设立做媒的官员,让他们学会下聘、娶亲的婚嫁礼节;还建立学校,用儒家经典的道理教导他们。从那时以来,历时四百余年,已有不少读书人出现。
为臣薛综当初到交州客居刚刚抵达的时候,珠崖一带除了州治、县治所实行正式嫁娶外,其他地方都要等到每年八月,官府依据户口登记名册当面清查户口,而民众会聚的时候;男女自己相互选择认可,便结为夫妻,父母不能禁止。交阯郡的糜泠、九真郡的都庞这两个县,都是兄死弟娶其嫂为妻,世代以此为风俗,官吏放纵听任,不能禁止。日南郡男女裸体,不以为羞。由此而言,当地百姓与动物无异,只不过长了人的脸和眼而已。
二是环境恶劣,民众不服从朝廷管理。
交州地广人多,道路险阻,虫兽毒害,容易作乱,难以使他们服从治理。官府向来对他们采取笼络政策,稍微显示威力使他们大体服从;种田农户的赋税,只收取刚够当地官员消耗的数量而已;但是重视得到他们缴送的远方珍贵物产,比如明珠珍宝、香药、象牙、犀角、玳瑁、珊瑚、琉璃、鹦鹉、翡翠、孔雀以及其他稀奇东西,以充实完备皇家的珍宝玩赏品储藏,并不依靠他们的赋税收入来补益中原地区。
三是地方官员失职渎职,各方势力渗透较量,社会矛盾激化。
由于这里已是非常边远的地区,所以县级行政长官的选择,通常都没有经过精心考核。汉朝时法律宽松,这里的官员大多放纵自己随意胡来,所以多次违法甚至发生反叛事件。珠崖郡的废除,就起因于县级行政长官看到当地人头发长得好,硬要剃下来做假发。
为臣薛综亲眼看见:南海人
黄盖
担任日南太守,到任时因为供奉设备不丰盛,就拷打杀害主簿官,于是被驱逐。九真太守
儋萌
为岳父周京主办宴会,并请了郡内的重要官员,酒酣之际开始奏乐,功曹番歆起舞并邀请周京同舞,周京不肯起身,番歆还要强迫,儋萌大怒并用杖击番歆,活活打死在郡府内。番歆的弟弟番苗,就率众攻打郡府,用毒箭射儋萌,结果儋萌死亡。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天下大乱,当时的交州刺史朱符见有机可乘,遂自我膨胀,欲步一众大小军阀的后尘,割据一方,称王称霸。为了做大做强,朱符巧立名目,横征暴敛,比如,一条黄鱼要收稻谷一斛,结果引起百姓不满,纷纷揭竿而起,杀向州府,朱符逃入海上,颠沛流离而死。
朱符一死,整个交州陷于群龙无首的乱局。时为交阯郡太守的士燮见此,遂挺身而出,勇挑重担,主动承担起原本应由“交阯刺史”履行的职责,平息交阯等七郡的动乱,恢复社会秩序的重任。〖请注意此时“交州”还没有正式设立〗
三、“仁政”的儒家思想,指引着士燮在交州的施政
(一)成功的执政离不开“名正言顺”的大原则。
《论语·子路第十三》记载了孔子与子路对“正名”讨论。
子路问孔子:“若是卫君请你在卫国为政的话,夫子你最想做的首先是啥呢?”孔子回答道:“一定是正名啊!”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太迂腐,不合时宜了!怎么正名分呢?”孔子说:“真粗野啊,仲由!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会采存疑的态度。(卫君)
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恰当,刑罚不恰当,人民就不知如何是好。
”
第一,设置州级行政管理区的必要性。
秦始皇在五岭之南以郡建制,汉武帝将原三郡增至南海、苍梧、郁林、合浦、日南、九真、交阯等七郡,后又加儋耳、珠崖二郡,但郡建制仍没有变化,只是“置交阯刺史以督之”,交阯设刺史以统督各郡,是为设立交州的前奏,但是朝廷并没有意识到在岭南地区设立州级行政管理区的必要性。
当地土著风俗异于中原风俗,很多部落还处于母系社会后期,过着刀耕火种的日子。对于皇帝,赋税,法律这一类东西根本没有概念。当地人却性野难驯,身为边鄙之民,不服王化,往往想着反抗,心怀叵测。这些问题的解决单靠一郡之力是解决不了的,而东汉朝廷又远在天边,因此,在各郡之上设立州一级管理机构管理全局性问题,就显得非常必要。
第二,士燮促成设立交州,完全出于公心。
士燮作为出生于梧州的本地人,更能体会到要对当地实施改革,必要建立覆盖全境的州一级行政管理机构,且让原“交阯刺史”成为名正言顺的“交州牧”,交州地区的管理才能真正走上正轨。为此,士燮找到担任交阯刺史的张津,与其商量,并得到张津的同意。于建安二年(197年)交阯刺史张津和交阯太守士燮共同署名上表请求设立交州,东汉朝廷同意他们的请求,交州正式设立。
第三,交州的正式设立,为该地区正式融入东汉王朝治理体系创设了前提条件。
张津到岭南后不久,朝廷就接受士燮的请求,改“交阯刺史”为“交州牧”。
张津便成了首任交州牧,威势大增,
“与中州方伯齐同,自津始也”。而张津死后,无人再能得到交州牧一职,继任者皆只称刺史
⑤
。事实证明,交州的正式设立,对当地的治理进程起到推动作用。
(二)成功执政离不开“重用贤才”的人才观。
孔子认为,重用贤才便可以治理天下,即使君主无道,但只要臣子贤明,也能使国家幸免于难。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在卫国时间最长,对卫灵公非常了解,卫灵公私生活混乱,孔子评价卫灵公“无道也”,鲁国的国相季康子听后不理解,便问:如果卫灵公无道,卫国为什么不衰反盛呢?
卫国在当时虽然不是最强的诸侯国,但也在强国之列。孔子告诉他,卫国有仲叔圉、祝鮀、王孙贾三位贤明的大臣,仲叔圉负责接待宾客等外交事务,祝鮀负责管理祭祀等内政事务,王孙贾负责统率军队,虽然卫灵公无道,但卫国在三位大臣的治理下,内政外交军事等事务都井然有序,所以依然可以兴盛。孔子很赞赏卫灵公重用人才,还称他为“最贤之君”。孔子没有因卫灵公私生活混乱而否认他在用人方面的才能,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对人才的重视程度。
第一,正确理解士燮与曹操建立关系的第一个举动就是请封。
建安二年(197年)交阯刺史朱符被杀的当年,士燮向曹操请封,具体经过为:“交州刺史朱符为夷贼所杀,州郡扰乱。燮乃表
壹
领合浦太守,次弟
?
(“?”音同“伟”)徐闻令领九真太守,弟
武
,领南海太守。”朝廷应该是同意了这一请求。这便成了士燮和曹操关系的一个良好开端。毕竟,当时士燮家族已通过家族网的铺设,直接掌握了岭南七郡中四郡(交阯、合浦、九真、南海)的权力,更有可能凭借家族之前的积淀影响剩下三郡中的两郡(士燮家族居住在苍梧郡,士燮之父士赐曾出任日南郡太守)。这样,八郡仅剩郁林郡可能未被士燮家族直接控制。
当然许多人认为,士燮重用其弟弟就是任人唯亲。表面来看,士燮确实是任人唯亲,因为这次请封就是让他的三个弟弟分别出任交州的合浦、九真和南海等三郡的太守。可是,交州毕竟属于边远地区,优秀人才不愿意到交州任职,而且士燮有志于交州全境的社会治理,因此士燮荐举能够胜任郡守之职的弟弟,就不应该算作“任人唯亲”而属于“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的公正之举。
据相关史料记载,士燮的弟弟都较为优秀。比如,士燮弟弟
士壹
曾为苍梧郡督邮。交州刺史丁宫被朝廷征召回到京城,士壹在送行途中,勤恳恭谨,丁宫很受感动,临别时对士壹说:“我以后如果能有幸位居三公,将要征召任用你。”后来丁宫当了司徒,果然征用士壹。等到士壹来到洛阳,丁宫却被免官。当时黄琬接替丁宫任司徒,对士壹能以礼相待。董卓专擅朝政使天下大乱,士壹逃回乡里。
又如,建安(195年—220年)末年,士燮将儿子
士廞
(“廞”音同“欣”)送至东吴为人质,孙权任命其为武昌太守,士燮、士壹在南方的儿子们,都被任为中郎将。
据《三国志·士燮传》记载,“
士燮兄弟同时在交州当郡守,称雄于一州;而交州又在京城万里之外的偏远地区,所以他在当地享有无比的威权和尊严。
他们出进有乐队奏乐,有全套的仪仗、随从,一路箫管鼓乐吹奏,车马满路。经常有从海路来的几十名外国人,在他的座车两旁焚香致敬。他的妻妾外出都乘坐设有帷篷、可以坐卧的车子,子弟外出也都有军士、骑兵随从;以他当时尊贵程度,以及对南方各少数民族的威慑力量而论,比起从前的南越王赵佗来也毫不逊色。”说明士燮父子在交州的执政,得到当地百姓的认可。
第二,士燮为人宽容厚道,谦虚礼贤。
中原士人前往交阯避乱,投奔依靠他的人可以用百位数计算,而史书里有明确记载的人物有:袁徽、许靖、刘巴、程秉、薛综等。比如,士燮就曾任命
程秉
为长史。
(三)成功执政离不开“利益博弈”的外交观。
建安八年(203年)后不久,交州牧张津被其部将区景所杀。
第一,士燮继续尊奉东汉朝廷,但不得罪身边的刘表集团。
刘表趁着张津之死,打算倚靠领土相接之便,将自己的势力扩张至交州。刘表即任命零陵
赖恭
为交州刺史;与此同时苍梧太守史璜死去,刘表又任命
吴巨
为苍梧太守。吴巨与同时到达苍梧郡治所地广信县。
当时曹操势力局限于中原,久欲染指交州,但鞭长莫及。曹操在听闻刘表要抢占交州消息后,于是便大事笼络士燮牵制刘表,就以朝廷的名义下了一道诏书:“交州绝域,南带江海,上恩不宣,下义壅隔,知逆贼刘表又遣赖恭窥看南土,今以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领交阯太守如故。”意思是说,交州是最边远的地区,位处南方,连接着长江和南海,皇上的恩德不能宣示,臣民的忠诚也被阻隔,知道叛贼刘表又派遣赖恭暗中窥伺南方这片土地。
现在任命士燮为绥南中郎将,指导、监督交州所属七郡,并兼任交阯郡太守。
从理论上说,根据朝廷的上述诏书,士燮有权管理交州七郡事务,属于没有“交州牧”名分的交州牧,可士燮并没有按照朝廷的诏书为自己谋取权力。这是因为士燮是一位真正的儒生,他讲究“名正言顺”,故他仍然履行其交趾太守的职责,做他该做之事。
而士燮对以曹操为代表汉朝廷也进行了回报:一是政治上的服从;二是经济上的纳贡。但是,毕竟曹操还是一个比较远的存在,而刘表近在咫尺。为此,士燮并没有与刘表直接对抗,他依旧承认刘表派来的交州刺史赖恭的权威。
曹操似乎也理解士燮的心理,故而一方面在士燮不废贡职时,下诏封士燮为安远将军及龙度亭侯;另一方面却从未宣布过刘表的人事任命为非法,且一直不肯正式授予士燮交州刺史乃至交州牧的职位。其明显是希望士燮和刘表矛盾加剧,两败俱伤,好让自己南下时能收渔翁之利。
第二,士燮承认孙权对交州的管辖权。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于赤壁战败,三国鼎立局面基本奠定。而在赤壁之战前,刘表集团就已因继承人问题而分裂。以至于刘表集团内部,一部分投向曹操,一部分则转向刘备。同一时段交州苍梧太守吴巨驱逐交州刺史赖恭的行为,既可以理解为吴巨想自立,也可以理解为吴巨想向荆州新统治者刘备靠拢。刘备一直与吴巨关系良好,落魄时还曾经考虑投靠远在交州苍梧的吴巨。
建安十五年(210年)中原与交州的形势均发生了变化。一直有意于交州的孙权在赤壁之战击败曹操,北方威胁暂时缓解,遂派步骘为交州刺史,率兵南进。士燮率诸弟表示臣服,这标志着士燮多边外交关系的结束,开始了与孙权的单独外交。
步骘就任后,士燮率领自己的兄弟遵守、奉行步骘的节制调度。
从士燮对孙吴的臣服,说明士燮并没有在交州称王称霸的野心,而士燮在交州的威信来自于他的人格魅力。
吴巨对吴国却怀有二心,步骘将他斩杀;孙权对士燮的臣服十分满意,就荣升任士燮为左将军。
吴蜀失和后,士燮又诱说、引导益州郡大族雍闿等人,率领全郡民众归附远在东方的吴国,孙权对他更加赞赏,晋升他为卫将军,封为龙编侯,弟士壹被任命为偏将军,封为都乡侯。
士燮每次派遣使者晋见孙权,进奉各种香物、细麻布,往往以千数计,明珠、大贝,琉璃、翡翠、玳瑁、犀牛、大象等珍品,奇物异果,香蕉、椰子、龙眼等,没有哪一年不奉送。士壹则经常奉献马匹,总共几百匹。孙权每次写信,给予丰厚的恩宠、赏赐,来回报、慰劳他们。双方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年,士燮先后依附曹操、刘表、孙权,但是士燮很清楚不管处于谁的统治之下,交州内部的管理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里,其目的既为了更好地维护家族利益,同时,又考虑到交州地区的社会稳定。士燮这一利益博弈如此的成功,以至于士家在士燮在世时期臻于极盛,而交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得以发展。
四、士燮治下的交州,呈现出政通人和的景象
(一)士燮对交州治理非常有效。
在士燮执政交州前夕,交州的经济、文化相对中原来说还是非常落后。而士燮为政开明,在他的统治下,交州辖境安定,治安良好,人民安居乐业,为当时的世外桃源,百姓安享太平四十余年。许多中原人也纷纷南下交州避难,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学文化,促进了交州的繁荣发展。
士燮热爱学术,治学精微,而且虚怀若谷,宽厚待人,礼贤下士,所以数以百计的中原名士前来投靠他,其中名望较大的有刘熙、薛琮、程秉、许慈、刘巴、许靖、桓晔、袁徽、牟子、康僧会等人。牟子便是在这个时期,写成佛教要籍《牟子理惑论》。
士燮喜爱儒学研究,重视儒学传播,与前来交州避难的儒家学者一起交流儒家学术,著书立传,掀起了交州儒学兴旺发达的局面,造就了岭南文化史上的黄金时代。正是士燮的统治和他对教育文化的重视,使得儒学在交阯地区的传播得到了一次历史性的飞跃,交阯成为当时南方的学术文化中心。
交州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海陆交通使其在汉代三国时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枢纽,它既是中原文明对外交流的窗口,又是了解引进外来文化的南大门。士燮掀起的儒学热深深地影响了越南等周边国家,受到了越南民众的高度赞赏,士燮被越南统治者和学者尊奉为“士王”“南交学祖”,先入帝王庙,后入文庙,至今祭祀不绝。
士燮不仅将儒学传入交州,而且对越南文字的创造也作出了贡献。明代严从简《殊域周咨录》说士燮“取中夏经传翻译音义,教本国人,始知习学之业。然中夏则说喉声,本国话舌声,字与中华同,而音不同。”士燮为越人创作“喃”字,假借汉字形声演为越字,为古越文字之嚆矢。士燮并将汉字音韵译作越声,平仄都有一定方式,越人之所以能吟诗聊对,都是因此。正由于此,越南人至今怀念、歌颂士燮的功绩。
士燮醉心研讨、玩味《春秋》,给它作注解。士燮的学术成就在当时就备受称道,陈国名儒袁徽在致尚书令荀彧的信中说:“交阯郡的士太守,不仅学问渊博,又善于处理政务;处于天下大乱之时,能够保全一郡。二十多年间边境上没有发生过战事,民众安居乐业,外地来暂住的人,都因为有他的保护而获得幸福:即使是从前窦融保全河西地区,也不能比过他。公务稍有空闲,总是研习经传,对于《春秋左氏传》,尤其有简要精深的理解。我多次就书中的疑问向他询问,他的解答都有大师的传授作为根据,观点很是严密。他还对《尚书》则兼通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两家的解释,重要的内容详细而完备。他听说京城中对古、今文《尚书》两个学派,谁是谁非的争论非常激烈,现在他想要逐条写出他对《左传》《尚书》更准确的含义,上交朝廷。”士燮受到人们的称赞就达到如此程度。
(二)当地百姓希望士燮能够永生。
黄武五年(226年),统治交州近四十年的士燮病逝,享年九十岁。
然而,交州当地百姓期望士燮长命百岁,永远带给他们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这种美好的愿望就反映到神话中,士燮死而复生。据葛洪《神仙传》记载,士燮曾经病死,而且已过三日,名医董奉以一丸药与士燮服下,再把水含在他口中,手捧其头不住摇动以消融丸药,服后不久,士燮即能开目动手,脸上渐复人色,半日而能起坐,四日更能说话,终于恢复常态。
残酷的现实,破灭了交州百姓的美好愿望,与此同时,士燮死后其家族却遭到无情打击,直至被灭族。
五、各方都是输家:士氏家族的败亡与孙权野心的破灭
士燮在世期间,其家族左右交州政局的情况并未改变。除士武早年因病去世外,士燮家族成员一直担任交阯、合浦、九真三郡的行政长官。尽管士燮并无交州刺史或交州牧之名,但从士燮的威望角度来说,他却有岭南君王之实。这显然不是孙权所愿意看到的,但短期内亦无可奈何。这彰显了士燮策略的高明,却给其后代留下了极大的隐患。
士燮左右交州政局的成功,会让他的儿子认为,“父亲能行,自己也能行”的感觉。问题是,士燮真行,其儿子还真的不行!
士燮的儿子在能力上要逊于父亲,更为关键是此时的孙权在对待交州的态度与手段也与之前不一样了。
士燮去世的黄武五年(226年)六月,北方的魏文帝曹丕去世了,其儿子曹叡登基。孙权心里,曹操是可怕的,其子曹丕比曹操差多了,而其孙子曹叡就更不如了。孙权认为,魏国对孙吴已没有多少威胁了,而西边的蜀汉盟好关系又很牢固,因此孙权认为自己已有时间,也有精力借士燮之死彻底改变原先士氏家族左右交州政局这一难题了。
(一)交州一分为二。
孙权准备两手抓、两手都很硬。他的第一手就是打破交州单独建制,将交州分设为广州和交州两个州,使得士燮建立的以交阯、合浦、九真为核心的七郡互动格局被打破。
孙权这样做的理由,就是交州管辖范围太大,于是划分合浦郡以北的南海、苍梧、郁林、合浦等四郡,新建“广州”,授任吕岱为刺史;将交阯郡以南的日南、九真、交阯三郡,新建“交州”,授任戴良为刺史,又派陈时接替士燮为交阯太守。
原先由士氏家族成员直接控制着七郡中的四郡,即南海、合浦、交阯、九真是一个整体,虽然士武去世而失去对南海郡的直接管理,但合浦、交阯、九真三郡仍为一体。现在广州设立,合浦属于广州,九真却属于交州,它们分属两个行政区域,更为重要的是孙权任命陈时接替士燮为交阯太守,直接将合浦郡与九真郡的陆路联系切断。这当然是士燮后代不能接受的,为此士燮儿子
士徽
决定由自己代理交阯太守。
作为
士徽
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保留父亲身前实际控制的合浦、交阯和九真等三郡。其实,这就是孙权提前设置的陷阱:就是要逼士氏家族成员出面抢占交阯,而孙权才有借口出手灭了士氏家族!
据此,黄武五年分置广州当与士燮之死有关。胡守为认为吕岱此举有减弱士燮家庭影响之意,故而在扫除了士燮家族势力后便取消了广州的建置
⑥P234
。
(二)诛杀士氏家族成员。
广州刺史吕岱留驻南海郡,交州刺史戴良与交阯太守陈时都从东往西前行到达合浦。而决定自己代理交阯太守的
士徽
,只得调集宗族的亲兵阻击前往交阯就任的戴良和陈时。戴良等被阻,只得退回到合浦。
交阯郡的桓邻,是士燮提拔的属官,向士徽叩头劝说他派人欢迎戴良,士徽大怒,用竹板将桓邻活活打死。桓邻的兄长桓治、儿子桓发纠合宗族的亲兵攻击士徽,士徽关上城门,据城防守,桓治等人攻打了几个月未能取胜。于是双方商议讲和、友好,各自都撤兵回去。
这时吕岱接受孙权诛杀士徽的诏命,从广州率领军队日夜奔向交阯,路过合浦,与戴良一同前进。合浦太守士壹儿子中郎将
士匡
与吕岱有老交情,吕岱任命士匡为师友从事。吕岱先发公文到交阯郡,向士徽晓以利害;然后又派士匡去见士徽,劝他服罪,说是虽然会失去郡守的官职,但保证没有其他的担忧。
吕岱紧接着士匡随后到达交阯,
士徽兄长士祗,弟士幹、士颂等六人
,都裸露身体前来投降迎接。吕岱表示歉意,让他们穿上衣服,一起前往郡政府。第二天早晨天刚亮,吕岱便搭起帐篷施设帷幕,请士徽兄弟按次序进入,帐幕内坐满了宾客。吕岱从座上起身,手持符节宣读孙权的诏命,数说士徽的罪行,吕岱随从的亲兵立即将士徽兄弟六人反手捆绑推出帐外,当即处以死刑,将他们的首级送到京城武昌示众。
士壹、士?、士匡,
随后也被送出南方,孙权下诏赦免了他们的罪过;并连同士燮的质子
士廞
,都被免去官职成为平民。过了几年,
士壹、士?
因犯法被杀。
士廞
病死,没有儿子;妻子守寡独居,孙权命令她所居住的地方官府,按月供给俸米,赐给钱四十万。
(三)孙权铲除士燮在交州的势力,并未实现其统治目的,也未给当地带来安宁。
基于交州地区处于边远地区,故孙吴延续着原东汉朝廷实施的羁縻政策。所谓“羁縻政策”是历代中央王朝在多民族国家里对社会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具体来说,羁縻,“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其表现在官员任命上,采取“累世籍恩”制度,即父子兄弟相袭。
孙权强行铲除士氏家族的势力,却并未彻底扭转交、广二州“累世藉恩”的局面。后来在岭南的刺史如陶璜、吾彦、顾秘、滕修、王毅、杜瑷、邓岳等,都有父子兄弟相袭为刺史、郡守的。究其原因,还在于岭南地区的社会经济自东汉以后虽有较大的发展,相对而言仍相当落后且交通不便,朝廷未投入太多的力量,选官未免敷衍了事,家族沿袭也就听之任之。而这些官吏一旦在位久,除了在社会上有一定基础外,往往拥有自己的武装,这些武装有以宗族为基础的宗兵,有原属国家的州郡兵,有私属奴客组成的部曲
⑦
。也就是说,孙权想把交州地区直接纳入中央统治体制并未成功。
与此同时,吕范诛杀士氏家族成员,彻底消除了士氏家族在交州的影响,孙吴直接掌管了原交州地区,然而当地各种势力,特别是一些大宗族、大宗帅并不认可孙吴政权的统治。士燮在交州治理四十多年,建立较为成熟的管理体系。现在孙权诛杀士燮家族成员,重新任命广州、交州的地方官员,原本有序的社会治理体系被打乱,原交州地区一片混乱,这是孙权始料未及的。孙吴掌管下的交州同时遭遇内忧外患,郡守贪暴引发民乱,与敌对势力相响应
④P322
。
在《三国志·士燮传》里,陈寿有了这样的评论:士燮在南越国的帮地做郡守,优哉游哉度过终生;到了儿子一代做事不谨慎,自取灾祸;大概是平庸无能的人,过惯富贵生活而又仗恃有险峻地形阻隔,才使他们有这样的结局吧。
陈寿的上述评论很难说是客观公正的。士燮担任交阯太守期间,为当地带来了四十多年的安宁生活,这个政绩应该得到肯定;至于他的儿子被诛杀,不是因为他们做事不谨慎,而是他们太相信孙权了。
士燮及其儿子或许都认为,孙权会看着士氏家族为孙权集团作出的贡献,多多少会给他们留下一条活路。正因为如此,当吕范从广州率领军队奔赴交阯镇压“自称”交阯太守的士徽,路过合浦时,合浦太守士壹及其儿子中郎将士匡,不仅没有为难吕范,甚至士匡还成为吕范劝降士徽的说客。足以说明,士燮的子孙并没有反对孙吴统治的意图,更没有实际行动。
然而,政治斗争总是残酷的。士燮靠“仁政”的儒家思想指引,加上自身的努力给交州地区带来少有的安定生活,但是孙权及其孙氏父兄则是靠武力及其镇压打下一块、又一块的土地,交州就是他们最后盯上的土地,士氏家族成员怎能不死呢?!
儒生士燮能让治下的交州成为人间乐土,为什么不能保全子孙的问题,当您读到这里,其答案就在你的心里。
东晋中期史学家孙盛对吕岱诛杀士燮子孙的做法,有过这样的评价,他说:
如果要安抚笼络远近之人而使他们归附,没有比诚信更好的办法;如果要保持大业和建立功业,没有比仁义更好的策略。
所以齐桓公开创基业时,他的恩德彰显于柯城(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会盟;晋文公开始称雄时,他坚守诚信的义举显现在起兵讨伐原国的战役中。所以他们能够统一全国,世代主持各诸侯国之间的结盟,使其美名长久传扬,留下典范给后世历代帝王。吕岱任士匡为师友从事,又派人与他联络盟誓,士徽兄弟脱去上衣而裸露肢体(古人在祭祀或谢罪时以此表示恭敬或惶恐),真心归服,吕岱却趁机灭掉他们,用这种方法邀功请赏,贤能的君子帷幕此便知孙权没有长远谋略,而吕岱用阴谋手段而取得的荣华富贵也不会长久的原因了。
博士叔孙通说的“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的话,多多少少道出了这样一个事实:在天下争霸的时代,攻城略地拓展疆土的事,不能以儒者为顾问。其实,在需要搞阴谋诡计的情形下,儒者也是要吃亏的,士燮及其儿子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二〇二三年三月十九日星期日写于丽水)
注:
①博士叔孙通对汉高祖进言道,“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大致可意译为:让儒生们打天下困难,却可以让他们守天下。
②赵佗(约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37年),即南越武王,恒山郡真定县人,秦朝南海龙川令,南越国创建者。原为秦朝将领,与任嚣南下攻打百越。秦末大乱时,赵佗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南越国建立伊始,赵佗实施“和辑百越”政策,引入中原农耕技术与先进文化,同时又将异域文化和海洋文化引进岭南,使岭南地区从落后的刀耕火种进入农耕文明时代。汉高祖三年(前204年)至建元四年(前137年)在位。
③征侧(?-43年5月),征侧与征贰两姐妹是汉朝交阯郡麋泠县(今越南河内一带)人。她们的父亲是雒将,也就是部族首领。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征侧、征贰于交阯郡造反作乱,自立为“征王”。建武十八年,汉光武帝刘秀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平定岭南,汉军一路势如破竹,次年五月,马援斩杀反贼征侧、征贰,传首洛阳。征侧、征贰是汉朝交阯郡麊泠县(位于今越南北部)人。据《后汉书》的记载,征侧、征贰甚雄勇。
④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M].湖南:岳麓书社,2008
⑤刘显钊.夹缝求生:士燮的外交艺术[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8(3)
⑥胡守为.岭南古史[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转此自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M].湖南:岳麓书社,2008
⑦胡守为.士燮家族及其在交州的统治[J],学术研究,1996(11)
⑧除士燮头像和交州地图来自网络,其他图片均由摄影师余媛提供,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