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1年的一天,一个头发和胡须雪白,脸庞消瘦的老人来见魏主曹丕,他就是在樊城之战中被关羽俘获的于禁,刚被东吴放回来。于禁一见曹丕,连连请罪。曹丕给与安慰,说:“春秋时期的名将荀林父、孟明视都曾打了败仗被俘过,回来后国君仍旧重用他们,终于报仇雪恨,打败了敌人。于是加封他为安远将军。然后让他拜谒曹操的陵墓时,曹丕却命人画关羽战胜、庞德愤怒、于禁降服之状,于禁见到后,便因为觉得丢脸而羞愧得病死去,被追谥为厉侯。
究竟什么原因让曹丕这么做呢?我们还要从头说起,介绍一下于禁生平:
于禁字文则,是泰山郡钜平县人。184年由鲍信招募参军,鲍信死后归兖州军将领王朗领导,王朗很欣赏于禁才干,便向曹操推荐于禁。曹操召见于禁,拜军司马。后随曹操攻吕布、讨刘辟、打袁术,屡立战功。终于迎来于禁的第一个高光时刻——宛城之战。
197年,于禁随曹操至宛城,张绣投降。旋即张绣复叛,曹操的阵营被张绣军队忽然袭击,应付来不及,便各自退兵,非常混乱。唯独于禁约束部下,且战且退。一些士卒虽然战死了,于禁也不允许散乱。
还没有退回曹军大本营,于禁路上发现十多个衣衫不整的伤兵,一问之下,原来是原本的青州兵在打家劫舍。青州兵原是黄巾贼,后来投降了曹操,仍称青州兵。曹操对他们很宽容,因此他们经常放肆,趁机抢劫。于禁一听,便追讨这些也是自己人的青州兵。有些青州兵不敌,逃回曹营打小报告,诬告于禁也造反。有人劝于禁首先向曹操处报备,但于禁说:"如今贼兵就在后面追来,我首先抗敌,至于曹公,他是明智的人,正是谣言止于智者,怕什么?"于是,于禁先筑好了濠沟以防敌人进攻,然后才令人通知曹操及向他解释。曹操听了全过程,认为于禁的做法很对,当众说:"当时敌人来攻时,情况相当混乱,于禁能在混乱中整顿军队,追讨抢掠的恶行,安营筑寨并且坚守,真是好将领的榜样。"于是录于禁前后功,封为益寿亭侯。
200年正月,曹操和袁绍作战,袁绍兵盛,于禁愿意担任先登。曹操称赞于禁,于是遣步卒二千人由于禁统领,守延津以拒袁绍,曹操引军还官渡。
在以后的多次战斗中,于禁斩将杀敌。官渡之战后,被曹操加封为偏将军。
又经过208年赤壁之战、209年天柱山之战、215年汉中之战,于禁战功卓著,一路高升至左将军,假节钺。在外姓将军中的地位达到了顶峰。
这里有必要说说于禁一个小小污点。206年,于禁的一位老朋友昌豨投降曹操后再次反叛,曹操派遣于禁征讨。于禁急攻昌豨,但是未能攻克昌豨的据点。于是,曹操又派夏侯渊领兵与于禁一同作战。夏侯渊攻下了昌豨的十余座据点。但由于昌豨与于禁是旧交,便向于禁投降。
在昌豨投降后,诸将皆以为昌豨已降,应当让曹操处置,但于禁说:"你们难道不知道曹公经常说的命令吗!在大军包围后才投降的人,不能赦免他的罪。遵守和执行法令,是事奉君上的气节。昌豨虽然是我的旧朋友,但我岂可以因此而失节!"自临与昌豨诀别,留着泪把他杀了。曹操听了这件事说:"昌豨不向我投降,而投奔于禁,是命运啊!"更加器重于禁,东海平定以后,曹操上表汉献帝表功于禁、乐进、张辽三人,于禁因此拜为虎威将军。这于禁太过分了,好朋友不帮也就算了,交给曹操看着办总行吧。还沽名钓誉讨老板喜欢,表忠心,自己做主把朋友杀了!这事做的不地道!学学人家张辽怎么对关羽的!
报应终于来啦,于禁迎来人生至暗时刻。219年,关羽围攻吕常于襄阳、围攻曹仁于樊城。于禁督领七军,共三万人,去樊城协助曹仁。当时,曹仁据守的樊城被关羽攻打,但没有被包围。于是,曹仁命令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等屯驻在樊城北部的低洼处(汉水河道的改道处)。时值秋季,关羽利用秋雨过多、汉水暴涨,将于禁连同庞德打的全军覆没。庞德宁死不屈,于禁举军投降,被关押在荆州江陵。曹操得知于禁兵败后,哀叹良久,说:"于禁与我相知已有三十年,怎么面临险境,反不如庞德!"
吕蒙攻破江陵后,于禁从荆州获释而到了东吴。曹丕即位,孙权称臣。221年,孙权遣于禁回魏国。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陈寿评价于禁说:“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陈寿认为于禁于禁老成持重,为五子良将之一,但晚节不保。
但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觉得于禁有点冤。于禁樊城之败是曹仁下的命令,让于禁、庞德把营扎在低洼处,根本不是电视剧里于禁嫉妒庞德,于禁的主张,所以战败责任不在于禁。
再说投降一事,投降有两种,一种是放下武器,保全生命,不再抵抗。一种是为敌人做事,成为敌人中一员。于禁是第一种,这不算完全意义的投降。欧美军队是鼓励的,当弹尽粮绝,抵抗无效时是允许的。我记得二战时,美国有位将军在菲律宾率六万人投降了日军,回国后照样被奉为英雄。只有那些不珍惜别人什么的君主,才要求士兵只能战死,不能放下武器。于禁虽然比不上庞德,但也情有可原。
总之,以现代人眼光来看,于禁晚年行为虽谈不上光荣,但也谈不上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