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1974年,在陕西一个普通的村庄里,一段埋藏了几千年的历史即将现世。
经过考古和研究,气势恢宏的秦兵马俑也终于重现天日,
兵马俑制作精妙,带给世人震撼,
也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秦兵马俑作为我国,在国际上的一张璀璨名片,不论何时关于他的讨论从未停止。
而考古学家和科学家们,对于他的研究也不曾停下脚步。
我们想从已有的文物中,挖掘更多的线索。
1992年,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化学材料,被命名为“中国紫”
,随后人们在秦兵马俑身上发现了大量的“中国紫”。
古代产业低下,紫色和蓝色是最不易制作的颜色,可是为何在两千多年前,便在兵马俑身上大量使用?
“中国紫”究竟从何而来的?
古人的如此黑科技,竟然还是一种超导材料?
一、兵马俑现世,“中国紫”被发现
随着兵马俑被发现,再到后来博物馆的建成,如今的我们可以走进博物馆,去欣赏那些珍贵的文物。
当看到那些排列站立的秦俑时,我们不由得感到震撼和战栗。尽管岁月过去,从这通体的灰土色中,我们也可以依然可以看到大秦帝国的恢弘。
但其实你知道吗?
秦兵马俑在刚被发现、挖掘时,他们的身上都是有颜色的
!
朱红、粉红、紫红、黑、白、绿色
,这些都镶嵌在一尊一尊的兵马俑上,他们风采依旧,宛若真人。只可惜,这些颜色用不了几秒甚至几分钟,便会骤然脱落、褪色。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无法立马保护,兵马俑本身的颜色。
而在有些兵马俑身上,我们发现了蓝色,甚至还有紫色。
要知道,
这两种颜色,在古代是极难生产的
,几乎都是天然材料,无法用人工复刻。
所以在古代,
这两种颜色都是十分尊贵的颜色,尤其是紫色。
比如
今天的故宫,也被称作“紫禁城”,
而
从春秋战国开始
,君主之间就
流行身穿紫色衣袍
。而普通的人便不可以身穿紫色,曾经有个鲁国大夫被太子杀害,其理由便有身穿紫色衣服。
可以说,
紫色在古代还有这严格的阶级秩序。
当然,不止中国如此,国外亦然,也只有贵族才可以穿戴紫色。
所以秦俑身上的蓝色与紫色,令人诧异,
如果这是天然材料,那么究竟有多大规模拥在秦俑身上?
如果这是人工合成的,那么这个发现将改变世界认知。
毕竟
当时发现能够人工制造蓝色的,也不过是“玛雅蓝”和“埃及蓝”
,除此之外,在没有发现一种人类文明,可以做到。
1983年和1992年
,美国的科学家们字研究汉代的陶俑时,发现了一种紫色和蓝色,而
当时他们将他命名为“汉蓝”、“汉紫”。
这是一种极为特殊的材料,在最初科学家的认知里,他们认为这两种颜色,应该是从其他地方传到中国的。
比如埃及,他们甚至猜测,在遥远的秦国和埃及之间,是否有不为人知的贸易记录。
但随着对这种材料的研究,这个猜测自然不攻而破了,
而这种材料也被正式命名为“中国紫”。
二、“中国紫”真的是超导材料吗?他从何而来?
当美国科学家发现这种特殊的材料后,随后我国的考古人员,对秦兵马俑也进行的了研究。最后在秦俑的身上,我们也发现了这个神秘的物质。
这是一种名为硅酸铜钡的物质,而正是该物质的发现,推翻了他们的猜测。
美国人原本以为,这个材料是从埃及传来,
但是埃及蓝是一种名为硅酸铜钙的物质,二者虽然结构相同,但是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物质。
于是谣言打破,而硅酸铜钡在当时也没有在任何文明中被发现过,而在汉代之后的文物,我们也不曾见过。
随后人们便将硅酸铜钡这种物质,正式命名为“中国紫”
,而这更是改变了现有世界的认知。
在几千年前,除了玛雅蓝和埃及蓝以外,在中国的辽阔大地之上,也有一种可以人工制造出来的颜色,那便是“中国紫”,
直接将我国人工制造颜色的历史,往前推进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而在
硅酸铜钡物质
的烧制过程中,根据温度和操作,便会形成蓝色或者紫色。所以在秦俑上,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颜色。
但更值得一提的是,
硅酸铜钡在现代文明中,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德国在研究超导材料中发现的
,这是一种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合成的材料。而为了验证这一研究,在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实验室中,科学家们再次做了实验。
他们用一台磁场仪做了一次强磁实验,而在这次实验中,
发现磁场对于“中国紫”产生了低温效应
,也让磁场仪的分子结构换变为单一。而当温度一直降低时,
我们发现磁波竟然变成了两个独立的平面,而分子也就成为了超导体!
可以说,“中国紫”就是两千多年前,就被制造出来的超导体材料。
谁也不知道,在那个生产力低下的年代,那时候的古代工匠,又是在何种情况下,又是在经历了多少千辛万苦之下,才发现了这个材料。
我们不得不为古人的智慧,以及他们身上的探索精神感叹,即便是在工业文明的今天,古人的智慧依然超出常人。
可是“中国紫”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前文我们提到,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流行穿紫袍,到了秦朝时期,又发现了“中国紫”这一涂料,而汉代的佣器中,也发现过这样的涂料。
而我国的考古学家夏寅曾说过,由于该涂料的烧制温度和配比要求十分严格,而他在考察了全国11个省区的彩绘文物后。
他惊奇的发现,
对于中国紫的应用,似乎随着秦人的历史而逐渐消失。
而中国紫在两汉之后,逐渐不知所踪。
于是夏寅推测,这项技术也许掌握在高层手中,而两汉之后,分裂割据便导致中国紫的配方失踪了。
而在科学家们的讨论中,
史料典籍之中不曾记载,中国紫究竟是如何研究出来的。
但是根据后世的推测,
他们更倾向于是在当时的道士们在研究玻璃假玉时发现的。
那为什么要研究假玉呢?
玉在整个道教文化中,地位十分重要,譬如他们尊称的“玉皇大帝”。当道教的炼丹术兴起后,炼制假玉就成为了道教的日常活动。而其中钡又能够是玉体玻璃产生一定的浑浊感。
所以有可能是道士在研究像玉一样的玻璃时,引入了钡。而我国的科学家认为,应该是烧制的矿石中含有钡,所以算是无意之举。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确认,
在古代的道士,就已经掌握了钡在玻璃当中的使用。
而到了汉代之后,
汉武帝独尊儒术,道教也渐渐地不再被外人所道,这也符合铅钡玻璃与中国紫的消失时间
,所以有这样的猜测也算是合理。也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够真正发现中国紫的来源。
三、兵马俑的色彩保护
时至今日,部分兵马俑身上还残留着中国紫,而其他的绝大部分颜色,都已经随着出土沦为灰色了。
而我们也很难见到或者保留,
秦俑身上原生的颜色,而这些颜色为什么会老化脱落呢?
其实在兵马俑建造时,便被涂上了一层生漆
,生漆可以保障粘合和突出颜色,甚至许多文物在出土后,涂有生漆的文物依然栩栩如生,仿佛是昨日建造。
可是秦俑身上的生漆,在随着几千年的掩埋之后,本身就是失水状态。
而随着发掘时,
生漆失水接触空气后,卷曲脱落。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兵马俑,总是灰蓬蓬的。而为了保留这些原有色彩,这便成为了历代科学家的难题。
究竟要如何操作,才能使秦俑在被发掘的短短几分钟,甚至是几十秒内,做到保留原色呢?
几年来,
有一种方式算是对秦俑的彩绘进行加固,那就是运用聚乙二醇与聚氨酯乳液联合处理和单体处理
,以及运用电子辐射,来对保护彩绘。
还有一种PEG防腐剂
,要在秦俑出土的第一时间喷上去,随后用塑料膜包裹,保证湿度。
然后再被一起送往实验室,为了保证秦兵马俑的色彩保护,我国的科学家们可以说是费尽心思。而陕西的秦始皇陵博物院,为了保障彩绘,已经先后成立了数个实验室。
而这一切,也都是为了能够保留千年前的色彩。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给国人看到一个崭新的兵马俑,亦如两千年前的秦朝一般,影响这整个后世。能让我从秦俑中,去窥探当年那个朝代,也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到,我国的历史。
引用一句经典的台词,“于子孙千秋万代,每一户人家的窗台,我大秦的明月,必朗照之!”而我们相信,千年前的秦朝对于整个中原的统一,影响着这千秋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