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早年从军,是红军长征的开路先锋,被聂荣臻元帅称为“红军过草地时的有功之臣”,他曾参与北平和平谈判,为北平的和平解放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作为1955年授衔的开国中将,却一生从未直接领兵打仗,这位传奇将军苏静,有着怎样突出的才能?
苏静,1910年出生于福建海澄县,父母靠务农为生,却竭尽全力送苏静上学读书,苏静上学时接触了进步思想,并发动了学生运动,抵制帝国主义恶行,被警方四处追捕躲藏,只得离开家乡,去缅甸谋生。
随后在1932年回国参加了红军游击队,同年转入中央红军第一军团,由于读过书,没多久就被上级注意到了,在作战科当科员没多久,就被调到团侦查科任参谋。
红一方面军长征时,红一军团是开路先锋,当时苏静只是军团的侦察参谋,却是先锋中的先锋。
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经过的地方大多人迹罕至,饥饿、疾病、疲劳就已经让他们体力达到极限了,但敌人还在围追堵截,红军危机四伏。
苏静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整个军团探路。部队行军打仗每到一地,别人都可以先休息,苏静却要带上侦察员,前往下一站目的地沿路侦察。为了躲避敌人,苏静往往是夜晚赶路,几乎没有睡觉的时间,每一次侦察回来,他必须立马分析,并连夜把地形地貌绘制成地图。
长征途中,他绘制了几百张行军线路图。
事实上,别人走了一遍的长征路,苏静要先侦察走个来回,再跟着走一遍,走的路程比别人要多得多。聂荣臻曾在回忆录中提过:“红军过草地,苏静同志在前面开路是有功的。”
抗战全面爆发后,苏静被任命为第115师司令部侦察科科长。1938年,115师挺进晋西,国民党派联络参谋来做联络工作。负责接待的侦察科长苏静,发现这个参谋收买了一个译电员,并骗取了密码本。他毫不客气地要回了密码本,然后处理了变节分子,还假装无意地透露部队“情况”。晚上,每当这个联络参谋用电台把“情况”发回去时,假装睡觉的苏静就在被子里偷偷地记,很快就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密码。
随着日本投降后,苏静跟随罗荣桓到达了沈阳,在刚组建的东北民主联军中担任司令部情报处处长。当时的东北局势混乱,46年初,东北民主主力处境还是很艰难的,需要一个大胜仗来鼓舞士气,当时的部队还是缺少装备,力量不足,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了苏静情报部门的身上。
秀水河子战斗中,林彪原本认为大不了,因为敌人的装备十分精良,全部都是美械,还是加强团。兵力数量和具体的装备林彪都不知道,敌人有没有援军他也不清楚,这种没有把握的仗林彪认为不能打,但战前苏静仔细核实过情报,报告林彪,林彪因此下定决心,拿下了敌人的加强团。
随后,林彪又根据苏静的情报再次在大洼一举歼灭敌八十七师4400人。战斗结束后,林彪高兴地对秘书季宗权说:“一个苏静等于十万雄兵。”有苏静的情报做后盾,作战效率得到大大提高。
辽沈战役结束后,为了让北平古城免受战争破坏,组织希望以和平方式解放北平,苏静是当年唯一秘密进入北平的解放军代表,与傅作义代表共同起草了《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并在协议上签字。
苏静将军之子苏晓林看了父亲写的《回忆北平和平谈判》之后问他:“当时总有些思想活动吧?一个人独闯国民党占领下的北平,能没有危险吗?”
苏静说:“那时双方都希望和平解决,所以不会有危险。我只是一个联络员。如果没有我,领导换别人去,也是一样的。”
建国后,苏静一直过着十分低调简朴的生活,1971年苏静的妹妹第一次来北京,看到许多的高楼大厦,可进了哥哥的家,却发现他住的旧四合院,装修十分简陋,苏静将军的简朴可见一斑。
退休后的苏静对自己的功绩看得很淡,但对于自己的老部队和老首长有难以割舍的感情。一直希望能够编写四野战史,但随着林彪的大起大落,四野战史也变得十分敏感。
1997年,苏静将军于北京病逝,回顾苏静将军的一生,处变不惊,沉心静气,将军风范展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