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明明是秦国修的水利工程,为什么叫“郑国渠”?原来,主持此项工程的叫“郑国”,他本是韩国水利专家,被韩王派去,以帮助秦国兴修水利的名义“疲秦”。那么,秦国为何要修郑国渠?郑国是怎样说服秦王修水渠的?韩国的目的最终达到了吗?你别急,且听小编细细道来——
韩王害怕秦国东进,想方设法“疲秦”
战国后期,随着山东六国多次合纵攻秦的破产,它们再也没有力量单独抗秦了。这时候,嬴政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外扩张上,图谋吞并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秦王嬴政接受李斯“
先从最弱小的韩国开刀
,然后扫除两翼,最后灭齐”的顺序,统一全国。
然而,秦国的基地位于关中,为达到一统全国的目的,需增强自己的经济力量,因此
发展关中农田水利以达到粮食增产是当务之急
。秦王想效仿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变水患为水利,成就第二个天府之国。
这时候,一个叫“郑国”的韩国人求见。
郑国说,他是受韩王委派,帮助秦国兴修水利的。郑国建议,在泾水和洛水(北洛水,渭河支流)间,可穿凿一条人工渠。
秦王嬴政心想,正瞌睡有人送来了枕头,不错!这不就解决了通过农田灌溉增加秦国粮食产量,进而支持统一战争的难题了吗。
于是,秦王就任命郑国全权负责修渠。
“疲秦”败露后,秦王不但没杀郑国,工程继续
原来,韩国作为秦国东边的邻国,是七国中实力最弱的,韩王非常害怕被秦国灭掉,睡不着觉。韩王组织大臣开会寻找良策。
韩非子提出,韩国要想缩短与秦国的差距、实现富国强兵,只有变法!其他的都是死路一条!
韩非子
增强自己
的方法论韩王并不买账,韩王更认为
削弱敌人
更为实惠,于是心生一计:
原来,韩王想以帮助秦国修渠的名义来消耗秦国的实力。韩王认为,当秦国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修渠,一定就没有太多的精力东出,那样,韩国不就安全了。
于是,才有了郑国自荐帮助秦国发展水利的一幕。
然而,在施工过程中,韩国“疲秦”的阴谋败露,秦王震怒,要杀郑国。
郑国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间谍身份,他坦诚地告诉秦王:“我当初是间谍,这样做无非对韩国来说延迟几年寿命;但是
渠凿成后,对秦国却建立了万世之功
!”
“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史记》
秦王政听了郑国的话后,觉得这个买卖不亏呀!加之秦国当时缺少水利技术人才,所以继续对郑国加以重用。
郑国果然没有辜负秦王的重托,在没有丝毫现代工程机械的前提下,硬是靠“人工”修成了长达300余里灌溉渠。
如此庞大水利工程全线竣工,被秦王嬴政点赞,命名为“郑国渠”,以表彰郑国和团队10不懈的努力!
结语
先说郑国,郑国作为韩国公民,临危受命,以一己之力,为韩国多苟延残喘几年做着努力;同时,郑国作为水利专家,职业素养更加重要!修建的郑国渠,不仅仅在于它发挥灌溉效益的100余年,还在于首开了引泾灌溉之先河,对后世引泾灌溉有着深远的影响。郑国渠完工后,灌溉农田400多亩,亩产量大大提高,使秦国关中的盐碱地变良田,再也不惧怕旱灾,为秦国的统一提供了可靠的物资保障。
再说韩王,面对秦国东进的趋势,不想着如何快速增强韩国的实力,给韩国“做加法”;而是弃用韩非的革新思维,想着“疲秦”,给对手秦国“做减法”,来减少与强秦的差距使自己苟延残喘几年。结果,事与愿违,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派军进攻韩国,韩国几乎没有任何抵抗,就被秦国攻下新郑,韩王安被俘,韩国灭亡,成了秦国的颖川郡。
韩王的“疲秦”工程被郑国搞成“富秦”工程,也和韩王开了个大大的“国际”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