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5年,党中央为了表彰那些革命战争年代有功的同志,决定对这些革命英雄授衔。这次授衔是对革命英雄功绩的一种肯定,在新中国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在战争年代功勋卓著,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党中央决定授予他大将军衔。许光达得知后,心里极度焦虑,他对着自己的家人说道:“我的这顶乌纱帽是建立在多少战士的鲜血之上,他们长眠在了曾经战斗过的土地上,和他们相比我能够平安的活下来已经是万幸了。”
许光达怀着忐忑的心情,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想要主动降衔。毛主席看着许光达的“降衔申请书”,不禁感慨地说道:“这是一面镜子啊,是一面中国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啊。”
许光达将军
中央军委因为此事专门进行讨论,众人一致同意授予许光达大将军衔。就这样,许光达成为了新中国的十大大将之一。
众人因许光达工作调动产生争议,毛主席拍板做出决定
许光达是新中国的开国大将,同时还是第一任装甲兵司令员。对于许光达,毛主席是充分信任的。
新中国宣告成立
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帝国主义联合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了全方面的封锁,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为此,新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措施,接受了苏联多方面的援助。
毛主席意识到想要维护国家的安全,不能全靠外援,必须在国内建设起更为强大的武装力量,才能保卫国家和维护世界和平。在国防力量中,装甲兵是必不可少的,由谁来主持装甲兵的工作显得异常重要。
作为装甲兵的司令,不仅要有全面的素质,更要懂专业技术,毛主席开始从各个野战军部队挑选合适的人选。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兵团司令员许光达跟随彭德怀来到了北京,向中央人民政府汇报相关工作。他本想趁着这个机会带着妻儿在北京游览一番,令他没想到的是这次的北京之行竟然成为了后半生生活的起点。
毛主席在与人交谈
许光达来到北京后,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因为许光达出身于黄埔军校,还在苏联学习过炮兵和坦克兵的相关知识,是担任装甲兵司令员最为合适的人选。
在毛主席考虑装甲兵司令员的同时,周总理同样也在考虑新中国的外交人选。因为新中国刚刚成立,各行各业都急需人才。
有一天,周总理、朱德等国家领导人正在商谈国家发展的详细规划时,周总理向众人提出,要把许光达调到外交部来参加工作。
周总理之所以提出这个要求,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当时新中国的外交重心集中在苏联以及东欧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许光达曾经在苏联留学,文化程度相对较高,适合做外事工作。
周总理与许光达大将
面对周总理提出的要求,朱德、彭德怀等人却不同意。他们认为解放军的部队变得机械化、正规化,更需要许光达这样拥有专业技能的将领。
众人因为此事争执不下,周总理没有了办法,他主动询问了许光达的意见。许光达考虑半天后,说清楚了自己真实的想法:“报告总理,外交工作我怕不能胜任,我还是对军队的工作比较熟悉一些。”
正在这时,毛主席从外面走了进来。得知他们的争论后,毛主席拍板做出了决定:“这件事还是听老总们的吧,把许光达留在部队吧。”
紧接着,毛主席对着众人说道:“我们要从当前的实际出发,先从坦克开始,让许光达主持负责装甲兵的工作吧。”
许光达将军在视察连队
1950年6月,毛主席正式签署了中央军委的命令,正式任命许光达为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接到任命后,当即作出表示:“党中央、中央军委把这一重任交给我,我一定会把它完成好,然后去见马克思。”
为部队建设呕心沥血,在朝鲜战场一战扬名
装甲兵,对于中国来讲是一个崭新的兵种。众所周知,我们是依靠“小米加步枪”才打败的国民党部队,到了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共有两个战车师,一个战车团,坦克约500多辆,而且全是从国民党军队手中缴获的。除了一小部分美式坦克外,其他大部分都已经陈旧了无法继续使用,可以预想许光达要想组建装甲兵部队有多么艰难。
虽然困难重重,但许光达下定了决心,一定要组建出令党和国家满意的装甲兵部队。他从接受任命的第一刻起,就把整个精力投身到了坦克工作上。
许光达在与战士交谈
许光达首先把几支坦克部队的领导找来,进行了一次长谈,制定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其中两个问题最为关键:一是按照统一的编制整编部队;二是去抓干部培养。
他把详细的计划进行了整理,写出了一份文件,汇报给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经过中央军委的批准,许光达把原先坦克部队整编为了三个战车师,并陆续组建了三个坦克团。
同时,他还要求干部们不断的学习专业知识。在学习大会上,许光达不断的鼓励战士们:“我们大家都来自步兵,经过战争的洗礼,都有很高的战术素质和战术技能,大家唯独缺少的就是文化和技术,如果缺少这两条的话,我们手中的武器就难以发挥出作用,那也就不能称之为中国的装甲部队了。”
就在一切顺利发展之时,朝鲜战争爆发了,党中央和毛主席决定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对于新组建的装甲兵是否参战的问题引起了众人的争议,毛主席拍板做了决定:“往娘怀里躲的崽没出息,我们要在战斗的过程中组建装甲兵”。
许光达(左二)
不久,中央军委下发了相关通知,要求装甲兵部队在三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一年的训练任务,随时准备前往朝鲜战场,配合志愿军战士作战。为了能够在朝鲜战场扬眉吐气,许光达率领机关参谋人员深入到了基层进行蹲点,帮助部队制定出了科学的训练计划,进一步提高了部队的训练质量。
在中央军委的安排下,装甲兵部队开始分批入朝,先后参加了1951年夏秋季的防御作战、1953年春季的反登陆作战和夏季的反击战役。
在战场上,敌我双方的坦克力量是10比1,美军凭借自己的坦克优势竟然大摇大摆地来到了前沿阵地进行射击,坦克一师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同时也为刚刚组建的人民装甲兵赢得了国际军事界的惊叹和尊重。
毛主席在与许光达在交谈
志愿军司令部曾经在作战指挥中说道:“凡是有我军坦克活动的地方,敌人的坦克就不敢随便向我军的侧后方迂回。”
朝鲜战争结束后,许光达开始把工作的方向放到研究性能先进的国产坦克上来。他多次向中央军委提出:“我们国家必须是有坦克制造厂的,五年或者十年的时间必须完工。”
在许光达的建议下,我国在“一五”计划中筹建了第一个坦克制造厂617厂。为了生产出性能更加先进的坦克,许光达多次来到该厂视察工作,亲自解决问题。
许光达在视察工作
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全面恶化,苏联政府撤走了所有的援华专家,对我国实行了技术上的封锁,我国各个领域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失,但我军的坦克制造工业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958年12月,我国自行研制的T-54A中型坦克出厂,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坦克的历史,许光达因此受到了毛主席的表彰。
毛主席:跟着我一路走到现在,辛苦你了
1959年10月,正值新中国十周年庆典,许光达陪同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了国产坦克部队。当他看着坦克车队行驶过来的时候,不竟拍着许光达的肩膀说道:“从革命年代一直跟着我走到现在,辛苦你了。”
1959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阅兵
听到毛主席的一番话,许光达不禁回忆起了曾经跟随毛主席的那段革命岁月。
许光达早年的时候投身革命,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不幸的是,他在洪湖根据地作战的时候身负重伤。为了许光达的安全,党中央把他派到了苏联进行治疗。
许光达来到苏联后,被送往了医院进行治疗,子弹随即取了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后,许光达来到了列宁国际学院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许光达对坦克、大炮技术都有了深入的了解。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立志报效国家的许光达向党组织提出申请,希望能够回国效命。经过党组织的批准,许光达历经艰难险阻返回了延安。
革命时期的许光达
回到延安后,毛主席及其他的中央领导同志希望能够见一见这批留苏的人才。许光达得知毛主席要接见他们的时候,心里非常激动,因为许光达非常崇拜毛主席,还读了他的很多文章,但是他没有去过中央苏区,愿望只能落空了。
1938年的一天,毛主席在中央军委的窑洞里接见了一批从苏联学习回国的干部。看到许光达的时候,毛主席紧紧握住他的手说道:“你是长沙人啊,湖南老乡。”
听完许光达做出的相关汇报后,毛主席鼓励他们:“你们都是从苏联回来的,我代表党中央欢迎你们回国,现在战争形势严峻,优秀的干部越多越好,希望你们回到国内后,可以为革命事尽一把力。”
从这个时候开始,毛主席注意到了这位温文尔雅的老乡,对他进行了大力的培养。
年轻时候的许光达
不久,在毛主席的关注下,许光达接任罗瑞卿担任了抗大的教育长。他没有辜负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重托,在抗大兢兢业业的工作,为我军培养了大量的军事人才。
1942年春天,随着抗日形势的变化,许光达担任了八路军第120师第2旅旅长,他在山西五寨、神池等地领导抗日军民同敌人展开了游击战争,多次取得反“扫荡”和反“蚕食”的胜利,进一步扩大了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开始后,许光达担任了晋绥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先后率部转战晋中、晋北地区。之后他又率领部队西渡黄河,在陕北地区先后参加了高家堡、榆林、沙家店等战役,取得了多次攻坚战的胜利,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革命战争年代的许光达
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了第一任装甲兵的司令员,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军队以及国防的现代化建设。
许光达将军留下临终绝笔,家人读后不禁潸然泪下
虽然许光达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如此大的贡献,可他却没有居功自傲,一直勤勤恳恳地工作,并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着自己。
1960年,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大幅度减产,人民的生活过得非常艰难。当时军队的条件相对好一些,许多装甲兵干部的亲戚就来到了机关大院长吃长住。为此,许光达召开党委会议,对此事做出了严格的限制。
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个决议公布没几天,许光达家里的兄弟也来到了北京。整个装甲兵机关大院里充满了各种争议,人们都在瞪大眼睛注视着许光达.......
许光达与妻子邹靖华
他们来到北京的当天晚上,许光达的妻子邹靖华就向他们提出了回乡的请求。许光达的四哥许德富当即就火了,他生气地说道:“这个地方,就数你们官大,你们不发话,谁会赶我们走?”
紧接着,许光达的两个兄弟悄悄走进了厨房。他们翻来覆去,发现整个厨房里只有一些绿乎乎的小球藻。徐德富、徐德强两兄弟非常惊讶,他没有想到许光达作为一个大首长,竟然是吃的这些东西。他们在了两天后,启程踏上了回家的列车。
可没想到,弟弟徐德强却在回家的路上病倒了。许光达得知消息后,赶紧启程赶往火车站,把他送到了当地的医院,可还没有来得及抢救,就已经病逝了。
许光达望着眼前的弟弟,心中十分难受。医院的工作人员经过尸检后发现,徐德强没有什么严重的疾病,只是胃萎缩了——是饿死的。
许光达陪同刘少奇、彭德怀视察工作
当地的乡亲们都不理解许光达,甚至说他是“当了司令,饿死弟弟”。其实许光达是把心中的爱给了大家,却从来不把私情留给自己。
在之后的岁月中,许光达一直都在勤勤恳恳地工作。1969年,许光达将军在医院逝世。许光达的儿子许延滨得知父亲逝世的消息后,失声痛哭道:“爸爸,你离开我们太早了,我和妈妈都想你啊。”
许光达将军逝世后,家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在一本《毛泽东选集》的扉页上,有他临终前留下的一首诗,他以刚劲的手法写道:
百战沙场驱虎豹,万苦千辛胆未寒。只为人民谋幸福,粉身碎骨若等闲。
这是对许光达将军一生最为真实的写照,体现出了一个老党员为党和人民的一颗赤诚之心。家人望着许光达留下的绝笔,不竟潸然泪下。
许光达将军一家
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关注下,许光达将军的骨灰被安葬在了八宝山革命公墓,同时一起埋葬的还有将军生前留下的《毛泽东选集》。
令许光达将军值得欣慰的是,儿子许延滨背负着父亲的希望,参加了核试验,他作为装甲兵部队的指挥员,率先乘坐战车进入了爆破中心。1978年,他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在战斗的过程中光荣负伤。1983年到1988年,他担任了陆军坦克二师师长,任职期间获得了我军多项科研成果。后来,他成为了将军,在军事科学领域继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许延滨延续了父亲的军事生命,对于在军事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许延滨说道:“我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父亲给我指明了方向,并温暖了我。”
许延滨将军
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许光达将军为后人守护住一片安详的天空,历史和人民将会永远记住这位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