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是一个成语,原意指为了回避与对方的冲突,主动退让出“三舍”的距离,出自于春秋时期左丘明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春秋时期,晋献公听信了宠妃骊姬的谗言,杀死了太子申生,还想除掉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后立刻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了十多年。
重耳先是逃到狄国住了很多年,结果被人行刺,又逃去了卫国,卫国看他是一个落魄的逃难公子,不愿接待他。他又流亡到了齐国,受到了齐桓公的接待,后来重耳又到了宋国,宋襄公以害病无暇接待他为由,将他拒之门外,他又去了楚国。
楚成王是春秋时期名副其实的一代霸主,在位期间先后灭掉贰、谷、绞、弦、黄、英 、蒋、道、柏 、房、轸、夔等国。他认为重耳日后必然大有作为,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有一日,楚成王设宴款待重耳时,开玩笑地说::“若你有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如何报答我呢?”重耳说:“楚宫美女如云,珍禽兽皮,又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之物可以献给大王呢?”楚王说:“这么说,难道就不报答了吗?”重耳思考片刻回答道:“要是能托楚王的福,回到晋国主持朝政,我愿与贵国友好。哪怕有一天,晋楚之间发生战争,我也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到时候您若还是坚持交战,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后来,楚晋两国发生战争,虽然楚成王已经过世多年,晋文公依然遵守当年的承诺,下令军队先后退三舍。楚军却以为晋军这是害怕了,继续追击,与晋军交战,没想到很快就败下阵来。
“三舍”到底是退了多远呢?
“舍”字的古文字形像一个简易的房子,所以”舍”字表示的是暂住的房子。
春秋时期军队作战,每行军三十里,就要暂住一次,于是把行军三十里称为“一舍”,“三舍”就是九十里,所以退避三舍,也就是退让九十里,多用来比喻退让、回避,以避免和对方发生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