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吾之子房萧何,为何独没有吾之淮阴?历代是如何看待韩信谋反的?
迪丽瓦拉
2025-08-04 14:03:20
0

现代人都崇拜韩信,说他是兵仙战神,历史前三的名将,对于他的谋反更是持怀疑态度,认为他是功高震主,被刘邦冤杀的。

但事实却是,两千多年来韩信从未被平反,历朝历代的史学家、统治者对其谋反事件,要么是态度模糊,要么就是肯定大于怀疑。

汉朝:

汉朝官方将韩信谋反之事记录在正史中,《史记》和《汉书》都有相关记载。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出于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两汉官方认可韩信谋反是应有之意。

但司马迁的态度很能说明问题。

他在《史记》中说:“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於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意思就是,如果韩信懂得为臣之道,谦虚礼让,不耀己功,不矜其能,其历史地位就能与周公、召公、太公吕尚等大能相比,但他却没有这么做,反而在天下安定之时,图谋叛逆,被斩灭宗族,这就是咎由自取!

司马迁老先生无疑是一个治史严谨、秉笔直书的史学大家,他敢于揭刘邦老底,敢于怒怼武帝,为李陵喊冤,如果韩信真无反迹,又怎会言之凿凿的称其“乃谋畔逆”?

另外,司马迁还在《史记》中列出了韩信谋反的一些证据,比如向刘邦伸手要官、窝藏敌方大将钟离昧、与陈豨密谋、欲夜诈诏赦诸官徒以袭吕后太子等等。

当然,他也对韩信的历史功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其遭遇表示了深切同情和惋惜,但这并不能否认他对韩信谋反事实的认定。

有汉朝官方的认证,又有司马迁这位大牛做背书,韩信在两汉、三国一直就是背主逆臣的状态。

魏晋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局势动荡,纷争不断,对于韩信谋反一事关注度相对较低,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而且这一时期历史记载和研究较为分散,更多精力都集中在当时的军事斗争等方面。

但也因此,对韩信军事才能的拔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其中以西晋人陆机的《汉高祖功臣颂》最为典型——

灼灼淮阴,灵武冠世。策出无方,思入神契……肇谋汉滨,还定渭表。京索既扼,引师北讨。济河夷魏,登山灭赵……乃眷北燕,遂表东海。克灭龙且,爰取其旅。刘、项悬命,人谋是与。

但却对其谋反一事无一字评价。

隋唐: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文化昌盛,史学文学都得到较大发展。一些史学家和文学家在撰写史书或点评历史人物时,对韩信谋反一事会进行分析和探讨。总体而言,基本延续了前代正史中的观点,既承认韩信谋反,也对其行为表示惋惜和理解。

比如,大文豪刘禹锡在瞻仰韩信庙时就感慨:“将略兵机命世雄,仓皇钟室叹良弓!”

虽未直接提及韩信是否谋反,但从他对韩信最终在钟室被杀这一悲剧的叹息,以及“良弓”一词,说明他对韩信谋反是抱有疑问的,至少是认为韩信之死更多是因为政治考量——“鸟尽弓藏”,而非与陈豨密谋。

再比如唐太宗,认为韩信不懂为臣之道。

贞观六年九月,李世民在庆善宫大摆酒宴时,以韩信的例子来告诫拳打李道宗的尉迟恭。他认为,韩信之所以被杀,并不是刘邦的错,而是韩信不懂为臣之道。在他看来,韩信功高震主后,行为不当,如在刘邦被困荥阳时请封假齐王,被贬淮阴侯后心中愤愤、称病不朝等等,这些举动自然会引起了刘邦的不满和猜忌。

总体来说,唐代的看法比较中立,认为韩信的悲剧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韩信军事才能卓越,但政治头脑欠缺,不懂收敛锋芒,身处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自然容易成为被猜忌和攻击的对象,即便他起初没有谋反之心,但形势的发展和各方的推动,最终还是使得他陷入了谋反的漩涡之中。

唐人尚武,又对韩信的遭遇表示同情和理解,才使得他得以入选武庙,成为被后世祭祀和尊崇的名将之一。

宋代:

两宋时期,儒家思想占绝对主导地位,强调君贤臣忠,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对于韩信谋反的看法更倾向于从道德层面进行评判。一些学者指出韩信作为臣子,应忠诚于君王,即便对刘邦有所不满,也不应采取谋反行为,从而进一步强化了韩信不忠的负面形象。

比如司马光。

对于韩信是否谋反,司马光认为在第一次被抓以前韩信是没有反心的,比如他拒绝蒯通的游说,并在陈县迎接高祖。但是,韩信因封位被降,心中不满,慢慢走上了谋反之路。

他在《资治通鉴》中指出“良由失职怏怏,遂陷悖逆”,意思是韩信失去诸侯王地位后,心中不快,遂陷入了叛逆的境地。同时,他还提到韩信有两次自己取祸的行为,一是在楚汉相持时要挟刘邦封他为齐王,“不还报而自王”;二是在共同攻楚时没有及时到达,“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这让刘邦对他产生了猜忌和杀心。

总的来说,司马光认为韩信谋反有一定被逼无奈的成分,但也有他自身行为不当的因素。韩信谋反是事实。

再比如赵匡胤。赵大直接将韩信以“有谋逆之心、不克善终”之名,与白起、彭越、周亚夫、邓艾等人一块踢出了武庙。他对韩信谋逆一事的态度不言自明。

还有苏轼、陈亮等人,也只一味感慨韩信有“王霸之大略,英雄之壮图”,却无一句涉及对其谋反的看法,对其人品的肯定。

总的来说,韩信在宋代是备受非议和打压的,即便有少数人对此持反对态度,如朱熹曾说:“韩信反无证见”(史上首次提出此观点),也在宋人带有鄙夷的眼光中消散于无形。

明朝:

对韩信谋反一事提出明确质疑的是明代,以前即使有也是笼统的说功高震主,鸟尽弓藏之类的说辞,明人第一次对谋反细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比如,学者茅坤就指出陈豨是刘邦宠臣,偶然拜访韩信,韩信怎会轻信,并与之同谋?且陈豨造反后也无与韩信往来的迹象,再说以韩信当时形同软禁之境况,又怎能做到诈诏赦官奴?韩信政治智慧缺缺,但可不傻,袭吕后太子又与刘邦何损?擒贼先擒王的道理他应该懂。

再比如,明代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于慎行,他就认为韩信之死是刘邦的政治手段。刘邦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必须消除韩信等异姓王。即使韩信没有谋反之心,但他的存在本身就对汉朝的统治构成了潜在威胁。因此,刘邦和吕后利用所谓的“谋反”罪名除掉了韩信。

还有明代思想家李贽,也对韩信谋反持怀疑态度,在他看来韩信谋反就是“莫须有”。

清朝:

清人对韩信谋反的看法更趋向于多元,有持怀疑态度的,也有肯定的。

比如,清代评论家金锡龄就分析道,“当陈豨之过淮阴,既避左右矣,挈手步庭之语,谁则闻之?”意思是说韩陈二人私下交谈并避开左右,如此私密的对话,怎么会被人知晓并记录下来?这对《史记》中关于韩陈密谋的记载提出了质疑。

另外,他还指出“客不法,事连豨,又闻上召,自疑而反,与淮阴何涉?”认为陈豨的门客犯法,陈豨因此被牵连,后来听说皇帝召见感到害怕才造反,这与韩信没有任何关系,韩信何故要反?

再比如清代文学家方苞,他在读《史记·淮阴侯列传》后指出,韩信“请假王、与约分地而后会兵垓下”,确实不符合忠臣的标准,但谋反一事,应该是被诬陷的。

他分析说:“列侯就第,无符玺节篆,而欲与家臣夜诏发诸官徒奴,孰听之乎?”意思是韩信仅是列侯,没有符玺节篆等权力信物,想要与家臣在夜里假传诏书释放徒奴,谁会听从呢?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对韩信谋反的可行性提出了质疑。

当然也有说韩信之死是自作自受的。

清代学者王鸣盛就在《十七史商榷》中认为韩信被贬淮阴侯后,不但没有收敛锋芒、低调行事,反而“常称病不朝,日怨望居常鞅鞅”,是韩信自身行为不检点,给了刘邦除掉他的理由,统治者问心不问迹,即便韩信没有谋反的行迹,但反心已彰,他的死是自作自受。

结语:

汇总来说,对于韩信谋反一事,明清以前是持肯定态度的,包括一些知名的史学家,如司马迁和司马光,只有少数的文学家对韩信表示了同情和理解。当然多数人对他的军事才能和历史功绩一直都是推崇备至的,这也是他能入选唐武庙的根本原因。明清以后世人开始为他翻案,并从一些细节方面否定了他的谋反,但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始终未为其平反,这也是立场使然,从史书中无一位帝王对手下的臣子说:“吾之淮阴”就能看出一二,毕竟谁也不想手下的臣子去学韩信。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元... 标题:元朝衰落以后,蒙古铁骑为何再未重现成吉思汗时代的辉煌? 在历史的长河中,蒙古铁骑曾经是无敌的...
燕妮·埃彭贝克:历史洪流中个人... 燕妮·埃彭贝克,德国女作家、戏剧导演。主要作品有《客乡》《白日尽头》《时世逝》等。 埃彭贝克的作品常...
铜铁岭战斗遗留的子弹及子弹夹 ...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
三国杀:单技能文鸯也无敌?兴文... 大家好,这里是你们的老朋友手杀菌!在三国杀中,最近上线的兴文鸯成为了一个全新形态的武将,在对局中却往...
王立群:当老板,要学刘邦 内容来源: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正和岛,笔记侠经授权转载。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授权。 责编| 贾宁...
原创 马... 三国时期,涌现出了大量名将,他们的名字被记载在史书上,流传了一千多年,至今读来依然让人津津乐道。 比...
原创 古... 在历史的长河中,万事万物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仅有少部分事物变化不大,古代选拔人才的方式就是其中的一种...
原创 关... 关原合战爆发于1600年,彼时丰臣秀吉已经死去,前田利家也走了,天下出现了德川家康一家独大的局面。丰...
原创 中... 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百家姓》自从成书之后,因为其朗朗上口,在民间也是颇为流传。但是因为他成书于...
严比宽好 精比粗好——重温邓小... 新中国成立之初,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主政大西南。在此期间,他十分重视党的组织建设。19...
原创 刘... 公元220年,刘备的养子刘封因被叛将孟达联合曹魏大将徐晃所击败,丢失了上庸城逃回成都,《三国志》记载...
原创 为... 苏联乃是全世界疆域面积最大的国家,东西全长一万多公里,如果用脚步丈量,五年才能把苏联的全程走完。苏联...
原创 夏... 《史记夏本纪》: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
原创 小... 随着生活条件的进步,很多人吃惯了大鱼大肉,就开始想忆苦思甜。再加上最近几年由于健康问题,小米粥又开始...
原创 回... 引言 公元前118年,李敢作为名将李广的幼子,遭到了霍去病的射杀。此时霍去病荣光正盛,事后汉武帝也是...
原创 一... 1985年的一天,马文波少将接到了等待已久的福建博物馆的回电。他颤抖地接通了电话,因为这一通电话将关...
原创 古... 考古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因为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够轻易放过。一个细节可能就会帮助考古队员发现历史的谜团,类...
文心图书馆藏书章 | 云鉴馆藏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
原创 《... 《清明上河图密码》是一部古装探案剧,张颂文和白百何担任男女主,还集结了周一围、侯岩松、林家川、郝富申...
原创 他... 古今中外,很少有人能够抵制住皇帝宝座的诱惑,中国的袁世凯,西方的拿破仑等人最终都是选择了黄袍加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