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许多人都知道范进这号具有代表性的封建人物,《儒林外史》中的这篇文章,主要就是为了告诉人们,范进中举前后,他人对其态度的转变,以此来启点世人,然而由于许多人都不知道中举意味着什么,所有看这篇文章的时候,都有点丈二摸不着头脑,今天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明清时期的举人到底意味这什么,而为何中举之后又有这么多人来巴结范进,人生在世其实都难逃这个怪圈。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大致相同,古代读书人最常用的称呼就是秀才,范进没有中举之前就是秀才身份,秀才虽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好处,但是也算是获得了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可以见官不拜,并且不可以对秀才随便用刑,在教育十分匮乏的古代,可以读书认字的秀才,本身就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朝廷给予秀才的优待,也算是对读书人的一种特殊照顾,但是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好处,凭借秀才的资历,是根本没有机会当官的。
举人比秀才高一级,不仅有了实质性的好处,而且还可以参加更高级别的科举考试,也就是会试,举人的下一个级别是贡生,再下一个级别是进士。有了举人身份就可以当官了,也就是说有了进入仕途的权力,一般都是地方的知县,虽然官不大,但却是名副其实的有品级的官员,而且当了举人还不用交税也用服劳役,举人和秀才虽然只有一线之隔,却是天壤之别,只有当了举人才算登堂入室,身份地位都有了质的改变。
为何范进中举之后,有这么多人为其送钱、送房子、送各种好处呢?其实说白了这些送礼的人,都是想要依附在范进名下,以此躲避税赋,并且也算是大树底下好乘凉,以后就不用怕一般的官兵侵扰了,如果范进更进一步取得了贡生的头衔,那好处就更多了,官职更大不说,手中的权力也更大,能庇护的人也更多,社会地位也更高,而且还有机会直达天听,前途一片光明。
任何时代的人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喜欢攀权附势,好听点这叫趋吉避凶,官和民似乎是两种生物,不管大小,当了官之后,都感觉自己成了人上人,而民见了官,都自觉低人一等,而且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官场文化熏陶下,巴结官员已经成为了一种骨子里的习惯,就算不巴结官员,也会巴结领导,将来有一丝可能帮助到你的人,都是巴结对象。这无关人品,经过上千年的演变,巴结能带给你好处的人,已经成为了一种生物本能。
如果你足够强大,就算是不看别人脸色,你也能活得很好,老百姓讨好官员,还不是被生活所逼,否则又有谁愿意低三下四去求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