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历史舞台上,出仕于曹魏的司马懿,凭借其隐忍、权谋与狠辣,最终成为了三国的终极胜者。他为后世子孙铺就了一条通往皇权的坦途。
在他逝世后的十余年间,其孙司马炎废黜了魏帝曹奂,建立了晋朝。自此,司马家族登上了封建权力的巅峰。
然而,百余年后,司马家族惨遭刘裕灭族之灾,幸存者不得不隐姓埋名,以求苟全性命。
一般而言,全族遭屠往往会激起人们的深切同情,然而司马家族的覆灭,却引发了民众的拍手称快,这无疑凸显了司马家族的名声之劣。
众所周知,司马家族夺得皇位的方式名不正言不顺,是一场赤裸裸的篡位。
历史长河中,又有多少君王的帝位是通过正当途径获得的呢?
不过,无论是篡位还是继承,只要能造福百姓,民众通常不会过于计较其手段。
然而,司马家族在造福百姓方面却毫无建树,甚至为了眼前的利益,置无数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对匈奴的侵犯也置若罔闻。
如今,有电视剧《十宗罪》揭露罪恶,而司马家族若是也有“罪状录”,恐怕也要被列为《四宗罪》,尤其是那最后一宗罪,简直是罪大恶极,足以使其遗臭万年。
诸葛亮与司马懿,同为三国时期的顶尖智谋之士,然而,两者在后世口碑上的差异却如同云泥之别。探究其根源,实则是两人在品德修养上的巨大鸿沟所致。
诸葛亮一次次挥师北伐,看似如同以卵击石,愚不可及。
然而,这背后却是他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深情厚谊。
刘备一生最大的夙愿便是匡扶汉室,而要实现这一宏愿,就必须铲除曹魏这一心腹大患。正因如此,他才不顾一切地屡次北伐,即便前路艰难险阻,亦在所不辞。他的这种行为,犹如愚公移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因他深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反观司马懿,他与他的后代,一个比一个更为狠绝。
先说司马懿,臣子犯上作乱,篡夺皇权之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如曹操者,便是一例。
但曹操之所以能够成功,不仅因为他拥有强大的实力,更因为当时的朝堂之上主弱臣强,加之曹魏的江山是他亲手一点一滴打下来的。
而反观司马懿,他又立下多少赫赫战功?又具备多少足以撼动朝纲的实力?他的功劳尚且不足,实力更是堪忧。
以至于他在谋反过程中,一听到曹爽已经得到消息,便立刻方寸大乱,手足无措。
司马懿此人,野心勃勃,却实力不济。
所幸他遇到的是曹爽这等庸才,竟然轻信他的誓言,乖乖交出了手中的兵权。
然而,司马懿却并未因此收敛野心,不久后便背弃誓言,找了个莫须有的借口,将曹爽三族尽数诛杀。
司马懿的这一恶行,无疑为后世树立了一个极坏的榜样。
以至于到后来,誓言这东西就如同废纸一般,无人再敢轻易相信。
毕竟,没有人愿意成为第二个曹爽。
而司马懿的后代司马昭,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所作所为连司马懿都自愧不如。
司马昭做了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情——弑君。这一行为,足以让他成为古往今来第一恶徒。
在古代,弑君乃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即便是那些篡位的权臣,也不敢轻易为之。他们最多只是将先君降封为王公,再暗中加害。
而像司马昭这样公然诛杀在位皇帝的恶行,简直是骇人听闻。
司马昭的这一恶行,导致了尊卑失序,臣子对皇帝的敬畏之心荡然无存。
孔子曾感叹春秋战国之后礼崩乐坏,然而现在看来,自从司马懿、司马昭父子之后,才真正地陷入了礼崩乐坏的境地。
他们二人的所作所为,不仅败坏了自己的名声,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司马懿、司马昭父子的恶行,最终都报应在了他们的子孙身上。
当司马家族的权势如日中天,达到空前鼎盛之时,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却并未感到满足。
毕竟,即便权势滔天,终究不是九五之尊。
于是,司马炎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逼迫曹奂退位,自己则登基为帝,一统中原。
风雨飘摇的魏国至此被彻底推翻,司马家族终于登上了权力的巅峰。
司马家族似乎天生缺少皇帝的命格,却染上了皇帝的弊病。
西晋王朝仅仅维持了百年光景,这短暂的五十一年间,中原大地便被荼毒得面目全非。
先有妖后贾南风祸乱朝纲,又有八王之乱,诸侯起兵争夺皇位。
这旷日持久的内战导致中原内耗严重,国力大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那些长期饱受排挤的游牧民族也趁机蠢蠢欲动,趁乱发动战争。
长江以北的大片领土饱受战火摧残,一度陷入十室九空的悲惨境地。
司马家族在饱受内战之苦的同时,又遭外敌侵扰,逐渐走向衰败,即将迎来其统治的终结。
权臣桓温目睹了百姓的绝望深渊,更深刻地洞悉了司马家族的腐朽与堕落,于是,他索性将皇权架空,使之形同虚设。
桓玄,这位踏着父亲铺设的坦途前行的继承者,毫不犹豫地废黜了司马家族的皇帝,自立为帝。
新帝登基,大臣与百姓们满心期待,以为终于迎来了希望的曙光,然而,他们很快发现,这位桓玄皇帝同样荒淫无度,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
正当国家陷入新的动荡之时,北府名将刘裕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横空出世。
他出身贫寒,却是血统纯正的汉室后裔,更兼武艺超群,一身胆气,令人敬畏。
刘裕凭借自己的实力,将桓玄从皇位上踹下,重新迎回了被废黜的晋安帝司马德宗。
然而,需要澄清的是,刘裕此举并非出于对晋朝的忠诚与热爱,而是另有图谋。
彼时,桓玄初败,东晋局势犹如风雨中的飘萍,动荡不安。
少数民族势力更是虎视眈眈,伺机而动。
刘裕深知,自己羽翼未丰,贸然称帝只会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成为他人的靶子。
因此,他巧妙地打着尊奉东晋的旗号,将司马德宗作为傀儡皇帝,自己在幕后独揽大权。
刘裕一边大肆打压世族力量,重用出身寒门的子弟,为自己培养心腹;一边出兵攻打邻国,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
他的野心与智慧,让他在短短的时间内,便成为了东晋朝堂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公元417年,功高震主的刘裕,终于不再满足于屈居于智商平平的司马德宗之下。
他果断出手,将司马德宗杀害,改立其弟司马德文为帝。
刘裕的这一举动,虽然看似令人费解,实则深藏不露。
他明明自己想做皇帝,却一再扶持司马家族的成员,这不过是他的权谋之计。
曾有预言称,晋朝还将有两位皇帝。迷信的刘裕,将司马德文视为自己登基前的过渡品。
他以为,只要自己小心谨慎,低调行事,便能在不引起众怒的情况下,顺利登上皇位。
然而,他还是低估了刘裕这位草根将军的杀伐果断。
刘裕先是派人暗中杀害了司马德文,随后又在全国范围内张贴告示,宣布将司马懿的后人赶尽杀绝。
一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庞大家族,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消逝。
刘裕之所以采取如此残忍的手段,是因为他深知自己虽然只用了短短十六年便靠武力称帝,但根基尚浅,远远比不上司马家族的深厚。
况且,以残暴手段换来的短暂臣服,随时可能引发反扑。
如果留下司马家族的后人,那么东晋的门阀世族很可能会打着恢复东晋皇室的旗号谋反。
到时候,自己的一时心软,很可能会给子孙后代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
因此,刘裕决定彻底摧毁司马家族的希望,以此作为对门阀世族的一种警告。
他的这一举动,虽然残忍无情,但却达到了杀鸡儆猴的效果。
同时,也有利于刘裕扶植自己的亲信,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司马家族走向覆灭的那一刻,朝堂上的文武百官无不心怀快意,民间的百姓也拍手称快,仿佛这个罪大恶极的家族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而刘裕,也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逐渐成为了最终的赢家。
读完这段历史,我不禁感慨万千。
自司马懿起,司马家族通过一系列权谋手段,逐步篡取了曹魏政权,最终建立了西晋。
然而,他们的统治并未给百姓带来长久的和平与繁荣,反而使国家陷入了长期的动荡与战乱。
这一切的根源,皆在于司马家族的残暴不仁与背信弃义。
司马家族的故事,警示世人:得民心者方能坐拥天下,失民心者终将失去江山
他们为一己私利,不惜损害国家人民利益,最终落得身败名裂的可悲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