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条件的进步,很多人吃惯了大鱼大肉,就开始想忆苦思甜。再加上最近几年由于健康问题,小米粥又开始登上人们的饭桌。要知道在这之前,小米粥很少有人吃,一般都是贫苦人家。
但是这个时间也是很早了,再早点的时候,我们还是吃小米的。毕竟我们当年可是靠着小米加步枪才赶走了日本鬼子。但是在如此落后的古代,到底是谁给他们的勇气,才不愿意吃小米?听我慢慢道来!
根据南宋历史书记载,宋高宗绍兴末年,金军攻宋失败后北撤,“遗弃粟米山积”,而宋军“多福建、江、浙人,不能食粟,因此日有死者”。
粟就是如今我们所说的小米,北方地区为主产区,而南方地区也设有生产基地,相信大家都知道,小米煮成干饭口感粗糙,不被大多数人所喜爱,但如果用它熬粥绝对是一级棒。我认为要揭开谜底,首先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为何绍兴末年宋军只剩下了南方人,原为主力的北方人身在何处?
南宋初期,岳飞、韩世忠、刘琦、张俊等爱国将领均为北方人,这也就有了后来“中兴诸将皆北人”的说法,而他们的部下,也大都是北方精壮大汉,换句话说,当年宋军的主力军就是由这些北方流民构成的。可为何最终不见北方人而是南方人呢?这就要追溯于绍兴和约的签订。
绍兴十一年金松战争时期,金军被岳家军压在身下处于下风。后又击败宋军,所以与宋军进行议和,而这次重要议和使金军在不利情况下获取了最大的利益。签订的绍兴和约中,确定了秦桧大力提倡的“南自南,北自北”制度,
即原籍在《绍兴和议》规定的南宋境内的汉人归南宋,原籍在《绍兴和议》规定的金国境内的汉人归金国。从此北方汉人在名义上完全成为金国子民,并且不能南逃,否则将被遣返。这就造成了北方汉人没有余地地成了宋的敌国子民,所以南方人才留在了宋国,成为了宋军。
(二)为何南方的士兵们宁可饿死也不吃小米?
都知道小米产于北方,所以北方人应该是喜欢吃小米的,而南方人并没有见过小米,更不用说吃了,所以吃不习惯是最大的原因。再加上战争期间条件的艰苦天气的恶劣,小米不能得到很好的保存,使得原本就不习惯的南方人更加难以下咽了,淡而无味的粗糙的小米让南方人觉得如同嚼蜡。
然而这些士兵们长期过着养尊处优的日子,早已经失去了进取之心、雪耻之志,吃够了山珍海味的他们当然吃不下淡而无味的小米了,当然觉得这只不过是与”观音土“没什么两样的东西。在这种如此奢靡的生活环境中度日如年,怎能要求他们委屈自己吃自己厌恶的小米呢?以上就是我想解释的”南宋朝的士兵们为何宁可饿死也不吃小米“的理由,但是我个人认为,”好死不如赖活着“。在战争紧张的情况下,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人连”观音土“也能啃,可为何不接受小米这样有营养的粗粮呢?这种做法是否有些太极端了。
文|姜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