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万事万物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仅有少部分事物变化不大,古代选拔人才的方式就是其中的一种。
古代选拔人才需要进行层层考试,过五关斩六将选出其中的佼佼者;现代也是通过考试这种方式选拔人才,只不过过程有点不太一样,但最终目的却是一样的。
那么,这时候有人会产生疑问,古代的秀才进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现在的大学生放在古代处于哪一阶段呢?
古代科举的难度
书中自有黄金屋,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极其重视教育,因此千万学子寒窗苦读只为考取功名,考取大学,就希望将来能够有出息,报效祖国,报答家人的养育之恩。
可是考取功名的道路却是十分困难的。当别人都在外面奔跑玩闹时,考生需要独自在家中一遍一遍温习学过的知识,需要一个人耐得住寂寞,吃的了苦,只有这样才能够走向成功。
古代的选拔考试不同阶段选拔出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称谓,和我们现在的小学生、高中生、大学生以及研究生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电视和书本中,常会说秀才是穷酸秀才,用来嘲笑秀才,但实际上秀才真的很好考么?他们嘲笑秀才真的是因为秀才没有才能么?
翻阅史书后,惊讶的发现,并不是这样的。秀才在古代的录取率甚至于比我国研究生的录取率还要低上很多。
近几年,大家总说考研卷、考公卷,各种考试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录取人数却在逐步减少,众人直呼难上加难。
据资料显示,2023年的报考人数为474万人,所招收的考生大约为76万人,录取比例仅有16%,如此录取率已经算很低了,考生们要想考研成功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可古代考上秀才的比例竟然比我们现在考研要更加困难。古代每年录取的秀才比例约为1/15000,这意味着上万人中才能出一个秀才,形容是万里挑一也不为过。
这让我想到在上学时候看到的一篇文章《范进中举》。他家境贫寒,苦读诗书几十载想要考取功名改变家中的现状,可他却一直停留在秀才那个位置,身边邻居嘲笑他是寒酸的穷秀才,都不相信他能中举。
可他不服输,刻苦读书,终于在54岁那年考中了举人,可令人没想到的是,他在得知消息后过于激动,最终成为了疯傻之人。
范进的故事不免让人遗憾,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人中举的艰难,从此可见古人考取功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古代选拔出来的考生被称为童生、秀才、举人、进士,每一次考试都是十分困难。
在现在这个时代的我们考试都有一定的门槛,古代自然也不例外,要想参加科举考试最重要的一项标准就是家世三代要清清白白,可以贫困,但不能有过违法之人。
如果家中有人去世,那么考生需要为其守孝三年才能参加考试。为何古代会设立这样一项制度呢?
这是因为古代之人最为重视孝道,孝道比天大,考试也不例外,任何事情与守孝相比只能退避三舍。
古人在年幼的时候需要先参加县考,通过之后获得童生的称号,之后才能够参加选拔秀才的考试,县考每三年一次,这个考试是最容易通过的。
不过,这是与考举人相比,如果单说童生考试本身,难度还是很大的。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县试、府试、院试三场大型考试,加起来一共需要考12门,重难点众多,难度颇大,但凡一场不合格,三年后就需要重新考试。
如此要求,实在是苛刻!这还仅仅是童生的考试,之后的每一场考试,难度系数都极大,对考生的要求多的简直离谱。
只有12关全部通过考生才能晋升为童生,获得秀才的称号,如此一场考试,许多古人考了数年都没有通过,由此可见难度之大。
获得秀才的称号后,则需要参加更为严峻的考试才能够获取功名。在县试之后则需要参加乡试,这场考试可不是所有秀才都能参加的。
在参加这场考试前,秀才们需要再参加一场考试,只有从顺利通过的人才能拿到乡试考场的入场券,获得参与乡试的资格。
乡试一共有三场,每场需要三天的时间作答,在那九天中,秀才会住在一个隔间里面完成所有考试后才能离开。
这次考试会评出五等试卷,选出其中的第一、二、三等允许他们参加之后的会试,从而选出其中的佼佼者。
会试会在次年的三月份,考生们需要入京赶考,这种画面电视剧中常有。有些考生距离京城过于遥远,他需要独自一人长途跋涉上千里,历时少则少则几天,多则一个月,甚至半年的都有。
一些贫苦考生会拿出家中所有的积蓄当作盘缠,只为了参加京城的会试,这场考试对于他们而言尤为重要。
会试结束之后会评选为前三甲,之后参加殿试,由皇帝亲自当评委,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面试官,评选出最终的状元并对他们三人授予官职。
虽然古代科举制艰难无比,但一旦考上状元,前途将不可限量,那可真的叫一个未来可期!
要想考上古代的秀才进士,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现代的高考也是如此。那么这时有人有些疑问,如今的大学生在古代相当于那个阶段的考生么?
大学生与古代进士、秀才
这是不同时代下的几种称谓,都代表着学识的渊博,只不过是因为时代的不同而衍生出来的称谓。
古代考生在文学、历史、哲学以及国家大事上都有着极其深厚的造诣,是全能的综合性人才,删选难度大,选拔出来的人才少;而现代大学生是在专门的领域取得一定的造诣,学习面比起古人来说,略微有些狭窄。
再加上,古代的举人在朝堂之上几乎都享有一定的官职,并且升官加爵的速度飞快无比,深受皇帝的赏识,能力也极其出众。
可以说我们现代的大学生与古代的进士没有任何可比性,就连硕士也很难能够与之相比,恐怕只有博士能够与古代的进士比肩了。
现在有一种现象,那就是遍地大学生,从前各大企业抢着要大学生,现在完全反过来,各大名校的大学生抢着去企业争一个工作名额。
究其原因,只能说现在的大学太多了,考大学的门槛降低了,人们的生活变好了,家家户户都开始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这导致人们的知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而古代秀才却并不像大学生这般多,那个时代的秀才都少之又少。高考每年一次,考不上的学生还可以复读,考好几年,而古代的科举制每三年,一旦考不上就需要在等三年,甚至更久才能参加下一次考试。
由此可见,现在一些普通学校的大学生甚至连古代的秀才都比不上,可能只有名校毕业的大学生才能与秀才比肩吧。
结语
古代秀才进士和现代大学生各有优势。无论是古代秀才进士还是现代大学生,都需要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