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你没看错,在明末清初就是有这样一个现象:士兵的待遇越差,战斗力就越强。咱们就说绿营兵。
绿营兵的的欠饷问题咱们之前说过很多次了,这个问题在整个清代都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玄烨甚至还曾经站着说话不腰疼,清初史料康熙实录曾经记载过玄烨的一段极其难绷的话“若绿旗兵丁,任伊众多,朕心亦难倚任。适于议政大臣处,亦下此上日。今扎萨克蒙古等、虽不给予粮饷,于伊等该管王,台吉等,皆实心效力,推而至于苗蛮,尽知各为其长,若绿旗兵丁,粮饷必以时给发,稍不如意,即至相怨”后面还有一句更让人瞠目结舌的话“又谕曰:凡地方有绿旗兵丁处不可无满兵,满兵纵至粮缺,艰难困迫,至死断无二心”
大致意思就是蒙古兵和苗兵哪怕是不给发军粮军饷,人家也是勤勤恳恳地干活,满洲兵哪怕是没有军粮军饷,生活窘迫,也绝不会有二心。只有汉军绿营兵,军粮军饷都按时发给你们,但是你们稍不如意,就要搞事,所以我玄烨不信任绿营兵,人再多也不值得依靠。
玄烨既然这么说,那也就说明,康熙年间绿营兵欠饷仍然是常有的事。而顺治年间这个情况更为严重,比如孔有德的军队,孔有德军的构成咱们说了很多次了:原来在辽东时期的旧兵3100人和新增的绿营兵16900人,总计官兵两万。在李定国攻破桂林之前,在广西的清军生活已经相当窘迫,按照后来死里逃生的孔有德左翼总兵全节的说法是直至定南王府的残部逃到广东,已经有十九个月没发军饷了“以兵饷言,自八年十月告缺,迄今十有九月,臣殚厥心力,万难接济,枵腹之众,何以当环峙之巨寇”
在被李定国干掉之前,孔有德发出的求援题本也说明了广西当地清军的困难情景,到顺治九年六月,广西清军已经缺饷10个月之久,孔有德在题本中还指责湖南清廷官员办事不力“臣所赖者,湖南长、衡、永三府之米协济。前楚督以为鞔运维艰,疏请粤抚接连。粤抚又以新辟之地,疮痍未起,船从何备,两为耽误,嗷嗷待哺,相顾凄然。臣以为缺饷既久,鰓鳃是虑,已不可言,安可复令枵腹。随令藩司,凑船陆续解运,而船事又属驿传道陈舒。臣见该道形如痴醉,徒藉署学道为名,忽东忽西,一应紧急军需与邮传公务,俱复罔闻,从未拮据一事。且有不肖府、县,不以劝输为事,彼此互揭,赃私垒垒。虽按臣自有题参,彼且私事了割不尽,复有何心以急公乎!旧抚又去,新抚未来,当民心初定之时,亟需抚治得人,有官若此,其何以共助为理也敷?!”
孔有德这一大长串情绪化发言总结起来就是湖南清朝当局贪污懒政踢皮球各种要素齐全了,还养一大堆光吃饭不干活的,不仅不干活还相互攻讦诋毁,经常折腾了好久,自己手下的人仍然是一个铜板都没拿到,饿的前胸贴后背。
除了军饷问题之外,清军中的绿营汉军甚至于八旗汉军的地位都是比较低的,比如之前所叙述崇祯年间的蔡家台之战,满洲骑兵就曾经驱赶八旗汉军炮兵上前“又有披红甲奴众约四、五百骑,用刀背乱打前贼, 命其狠攻,以致垛口渐被击倒。又见炮热,随用水洗,并盛药布袋,亦即填入”可见汉军炮兵在前,那四五百身披红色布面甲的满洲骑兵在后。
而在茅麓山战役之前,绿营军还不得不将马让给满洲兵骑“准靖西将军回咨,于十一月二十七日自荆州起身,十二月十二日抵七连坪,对贼巢下营,又准定西将军回咨,于十二月初二日自襄阳起身,往房县由弹子溪等处,又准湖广提督董学礼咨称,于十二月初一日自当阳起行,十二日已抵七连坪。希信发麾旌,牵制刘逆。各等因。到臣。该臣等会商,大兵马匹进栈疲瘦,尚未到来,迟则恐误剿期。随将绿旗马匹挪并大兵骑征,鼓励汉兵荷戈步走”我们似乎可以为李国英命令手下将战马让给满洲兵找一个理由,是害怕满洲兵行军速度不够快会贻误军机,但是从这里可以看出满洲兵在清军中的主导地位,更为明显的就是海澄之战“至五鼓,虏果放空炮,并营逼进。先用民夫扛运过河车,头叠用汉兵,二叠俱满兵,涌逼直进。我兵(郑军)死敌,用大斧砍下,三退三进,杀伤相当”绿营兵打头阵,满洲八旗军在后。
所以不难发现,清初的绿营兵不仅生活水平差,受到自己长官的剥削与压迫,而且其本质上是一支仆从军,相比于前明军队的待遇更差。
但就是这样一支军队在对南明的战争中有着非常不错的表现。依旧是以孔有德军为例,他们打得广西当地的南明军队满地找牙“丙午,川湖总督罗绣锦奏报,定南王孔有德攻拔桂林府,擒斩甚众,西粤道通”
“定南王孔有德疏报:攻克广西省城,底定桂平二府,擒斩伪靖江王并伪世子将军中尉、阁部、总兵、文武等官四百七十三员,招抚二百四十七员,获马骡器物无算,下所司察叙。”
“甲午,定南王孔有德疏报,大兵抵衡,擒伪军门郑思爱于燕子窝,败伪兴宁侯胡一青于永州,扑巨寇马进忠于武冈,灭伪永国公曹志健于龙虎关,擒伪军门黄顺祖,伪总兵林国瑞于兴宁,并招降伪军门向文明等官兵五万,斩获无算”其中孔有德于龙虎关击败曹志建一战就消灭南明军队一万多人,曹志建连自己的木刻永国公印都丢了。
鲁可藻《岭表纪年》记载1648年孔有德攻灭刘承胤:刘承胤部将陈友龙于陡溪铺扎营抵抗孔有德,在险要处修筑木栅栏,火器枪管从缝隙中伸出以射杀清军,清军每天都被打死打伤百余人,后来孔有德军以小布包火药堆积于栅栏之下,焚之,明军大败。刘承胤势穷降清,永历皇帝逃出武冈。
在这一年中湖广战役中以孔有德部为核心的清军“计前后所获伪永历太子朱尔珠,骊山王朱埏琬,安昌王朱埏眷,并伪将军宗姓等二十七人,招降伪国公刘承荫伪伯王云程、刘承永、董英、周思仲、高清浩、郑应昌、伪内阁吴秉、伪巡抚傅上瑞、及伪总兵四十七员、伪副、参、游等二千余员、马步兵六万八千有奇,获马匹船只无算”
即使是孔有德败亡之后,重新夺回桂林的孔有德余部也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如东北则有伪兵部陈经猷、伪将军王应龙等贼众数千,啸聚灵田峒,于二月二十八日直逼江干,臣(全节)等发兵飞渡,剿杀大败;西南则有伪国公胡一青、伪伯龙韬、伪将军朱喜三及孙逆伪总兵杨威、张万禄等十三伪镇,贼寇万余,屯踞都狼岭,于四月初四日逼犯会城,臣等出奇扑杀,顿挫贼锋”李定国亲自进攻桂林也以失败告终“永历八年,定国复攻桂林,穴隧道,瘗火药,碎其城。骁将王国仁入隧视,火遽发,死隧中,定国惊惋大恸,兵遂乱,引归南宁”桂林在南明军队数次进攻之下竟岿然不动。
前文所述七连坪大战夔东十三家明军几乎全灭湖广清军,但董学礼中伏之前,可是打得李来亨连连退后“逆贼李来亨遁踞谭家寨,大兵四面围守;六月二十七日五鼓,大雾,贼乘势突出,分犯塘汛。各镇标兵夹击,斩首七百六十五级,生擒七十三名”直至李来亨、郝永忠、刘体纯等人合军,清军才被击破,被消灭了上万人。
明朝中后期到清初,军队已经是职业化,受过系统训练的军队可以对抗数倍于其的乌合之众。比如兴安总兵任珍部4000绿营兵打得府城周围的土寨纷纷剃发投降,仅首级就斩了九百多颗,任珍还打败了同为正规军的武大定部,自身战死加受伤仅仅132人。可见其战力之强悍。
而绿营兵的问题究竟在哪儿?
林起龙说绿营兵“然而地方有事,即请满洲大兵,是六十万之多,曾不足当数万 之用”给出了这样几条理由。
第一条就是军饷问题,前面已经有叙述在这就不多说了。
第二条是马匹和军械的问题“马兵关支草料多有扣克短少。至驿递缺马亦借营兵应付。是以马皆骨立。鞭策不前。此马匹无实之情形也。器械如弓箭、刀枪、盔甲、火器等项俱钝敝巧坏。唯有三眼枪,每兵关领一杆。又火门堵塞,虽设无用。至于帐房、窝铺、雨衣、弓箭罩、从未见备。此器械无实之情形也”这一条很明显是有些夸大的,因为盔明甲利的绿营军也不在少数,但却也反映了一定程度上的事实。咱们可以联系之前被多次引用的那条玄烨拒绝山西绿营将领自行建造子母炮的记载,可以猜测,部分绿营兵军械劣质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清廷财政问题,士兵们不得不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去维修盔甲器械,这显然无法保证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常作战;其二,这是清廷故意而为之。
林起龙其实漏了关键的一点,那就是人数,绿营兵有60万之众,但是分散到各省各县各府城那兵力就非常窘迫了,在1644年到1662年这十几年之间发生过多次两到三千名绿营兵被数倍于己的南明军队围困在城最终全军覆灭。
总的来说,绿营兵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支仆从军依旧是清廷征服南明政权最得力的帮凶。虽然绿营士兵们待遇非常差,而且受到这样那样的压迫,但是他的仍然成功镇压了大大小小的反清起义,并且在满洲兵到达之前抵抗住南明正规军的围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