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1949年,为什么对于进驻上海,中央的态度是慎重、缓进?
迪丽瓦拉
2025-08-05 18:32:48
0

1949年,是新中国成立的一年。在新中国建立前夕。伴随着淮海、平津战役的结束,人民解放战争也进入了尾声。

但不同于1948年底时毛主席猜测的那样,中国还需要三到四年的艰苦作战才能赢得全面胜利,在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猛然提速,以至于毛主席在1949年初又改变了说辞,“应当比我们预计的时间要短一些”。

这句话不仅展现了当时共产党已经全面控制主力战场的主动权,更体现了党中央对于加速全面解放中国的自信,而与这份自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党中央在1949年的上海战役体现的“不自信”。

当时的全国战场上,共产党引领的军队如摧枯拉朽般结束着各地的战役,唯独在上海战役上,党中央再三强调“不要过于迫近上海”,对上海要“慎重、缓进”。为什么党中央对于进驻上海的态度如此郑重,甚至到了小心翼翼的地步呢?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回到解放上海的前夕寻找答案。

一、大局为重——不惜一切代价

事实上,早在1945年初,中央就已经有计划解放上海了。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党中央专门安排了张爱萍前往上海做内应,随时发动武装起义;粟裕将军做外援,带领十万精兵,里应外合,争取一举拿下上海。

当时的粟裕接到这个命令后也十分认真地做起准备,开始研究上海的路线图,还勒令麾下士兵记住上海的路名。但很快,粟裕便向党中央发了一封报告,报告中写着此时不宜攻打上海。

粟裕当时的担忧主要有两点,一点是新四军的军力不足以支撑这场战役的消耗,即便胜利也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有更重要的战场,不必为了上海耗费大量军力。

另一方面,解放上海后的管理恢复也是一大问题。众所周知,共产党以农村包围城市路线为主,对于城市管理经验十分欠缺,当时无法调动足够的人马来恢复上海战后的经济秩序。综上两点,粟裕提出了此时不宜攻打上海的结论。

报告被递交到了毛主席的书桌上,毛主席十分认同粟裕的担忧,认为上海问题不可操之过急,因此,解放上海计划暂时搁置了。

直到1949年,共产党的胜利已成定势,解放全国也近在眼前了。党中央又一次萌生了解放上海的想法。事实上,解放上海也是当时的天下大势,想要全面解放中国就必须啃下这块硬骨头。就连毛主席也说:“解放上海是中国革命必经的一道难关。”

难关是不能绕开的,只能下定决心攻克。于是,为了实现毛主席“完整保全上海”的战略构想,做到毛主席说的“打上海,要文打,不要武打”,党中央特地在解放上海战役中制定了两套班子。

一套是以粟裕为首的军事班子,负责武力解放上海;一套是以陈毅为主的负责战后管理、恢复经济秩序的接管班子。

经过一番研究讨论,当时的粟裕提出了三套军事方案,分别是围困战法、从薄弱点突击战法和吴淞攻坚战法。

第一套战法是长期围困,这样固然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但长期围困会对当地居民生活和经济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且与我军主战场的步调相差过大,所以被驳回了。

第二套把苏州河以南地区作为突破点,虽然可以实现以少胜多,但主战场便在市区了。陈毅认为这样做有“在瓷器店里打老鼠”的风险,会对上海经济造成极大创伤,进而对中国经济建设产生不利危害,因此,这套方案也被排除了。

最后,便只有把主战场放在吴淞,暂时不攻打市区的方案可选了。尽管这个方案是一场硬碰硬的战役,但是为了实现保全上海的战略,这些付出是值得的。

5月7日,粟裕上报了以第三套为基础的作战方案,第二天,中央军委便发了一封同意的回复电报。当然,中央也再三强调,“何时进驻上海,须得我们批准”。

5月10日,在党中央的指示下,粟裕下达了《三野淞沪战役作战命令》,将作战计划分为两部分。首先,以第十军团为主力攻占吴淞、宝山,封锁黄浦江口,第九军团从浦东切断国民党后路,形成包围圈。然后,在接管上海班子准备就绪后,全面发起进攻,解放上海。

通过这份作战方案,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解放上海战役是以接管班子为核心运转的。前期不在市区打是为了避免打伤市内经济,同时给接管班子入驻上海留下缓冲时间。后期全面包围市区进攻则是为了让陈毅等人能够全面接手上海,从而实现对上海经济的统筹规划。

可以说,当时的党中央和军方为了和平解放上海是竭尽全力了。之所以要拼命保全上海,答案很简单,是为了保全中国的经济命脉。

据统计,当时的上海GDP是22.74亿元,而当时的北京GDP才1亿元,全国GDP也才一百多亿元。不难看出,上海经济对于新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外贸方面,上海几乎是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

因此,党中央才在上海战役中多次强调准备的重要性,并一再强调尽可能采用和平手段解放上海。为此,党中央不惜在吴淞地区和国民党来一场硬碰硬的较量,付出了几乎打光整个团的惨烈代价。

1949年5月12日夜,月浦。在一片属于国民党的钢筋水泥堡垒中,十军团的第260兵团士兵们在月色中匍匐前进,在党中央不用重炮轰击的命令下,用血肉强行打开了这片被国民党重兵把守的营地,打开了吴淞的重要关口。

当这场战役结束时,第260兵团的战士们只剩下了64个人,而国民党方面则得意洋洋地将此次战役称为“月浦大捷”。这场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人民解放军为数不多的失败战役,但这份牺牲是值得的。

正是军事上地迂回战术才最大程度的保全了上海的经济秩序,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大动力。

二、接管上海——山人自有妙计

军事方案的制定为解放上海打开了一道口子,但关键的接管步骤该怎么走呢?陈毅主动站了出来。

早在西柏坡会议时,党中央便注意到了这个难题。当时党内有人建议向苏联老大哥学习,请他们来派几个专家帮忙管理。陈毅却坚决地反对了这个提议,他认为管理中国的城市关键要靠中国人自己,一味模仿照搬是行不通的。

陈毅的这番表态让毛主席作出了决定,他任命陈毅为上海军管会主任和上海市长,委托陈毅来解决接管上海的难题。当时的上海还是十里洋场,灯红酒绿。有的人听闻共产党要来还故意放话说,上海就是个大染缸,要让共产党红的进去,黑的出来。

这句话虽然夸张了些,但也反映了当时的人民解放军确实没怎么进攻过大城市,士兵们对大城市里的很多东西都充满着好奇,容易抵抗不住诱惑的情况。

据说,当人民解放军解放杭州时,当时的军队因为对大城市不熟悉,许多人闹了不少笑话,例如用抽水马桶的水洗碗,看着自来水和电灯大感新奇,以致于浪费了许多水电资源,还损坏了不少电灯泡。

面对这样的乱象,领导人不由得深深地感到头痛。这样的队伍可怎么接管上海、维持上海秩序呢?陈毅决定先在江苏丹阳把队伍整顿培训一番。于是,陈毅从全国各地调集了一千多名干部集中培训,研究上海的具体方针措施,对上海的财政和民众需求有了初步了解。

1949年5月10日,伴随着上海战役的打响,陈毅也对即将接管上海的数千名军政干部作了《入城纪律》报告。他先从近期出现的几则违反纪律的小事开始谈起,严厉批评了有些干部无视纪律耍军威的行为,而后强调了接管上海的重要性。

陈毅强调,入城纪律是执行入城政策的前奏,是人民解放军给上海市民的见面礼!随后,他把这份《入城纪律》贴在了每一名入城战士的背包上。

于是,5月26日晚上,当粟裕将军从苏州进入上海市区视察情况时,他看见了一幕幕感人的画面。各级指挥所都在街道上,不进民房,指挥员就站在街道上指挥队伍秩序。士兵们更是齐刷刷地在街道上休息,没有一个人进民房的。

将近三十天的整训在此刻得到了回报,将士们不再是过去进城后散漫好奇的状态,而是处处守礼,遵守纪律。这一幕也给上海市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5月27日清晨,当所有的上海市民听到上海全面解放的好消息走出家门时,他们看到的却是才结束战斗不久的解放军战士和衣躺在泥泞的地上,身下只垫着个麻袋的场景。

有许多市民被解放军的仁义打动,想要给解放军提供一些食物和水,却被士兵拒绝了。他们默默地吃着从几十公里外运来的咸菜和饭,用钢盔作饭碗,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也不动用身后守护着的仓库里的饼干、白糖这些好东西。

一时间,人民解放军的美名流传开来,上海市民纷纷夸赞着解放军的优良军纪,举止礼貌,一下子减轻了共产党接管上海的难度。有的上海小姑娘为了欢迎进城的士兵,还特地采摘下了美丽的花朵放在解放军身侧,生动诠释了军民一家亲的和谐友爱。

但是接管上海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粟裕的军事策略和陈毅的军纪管理下,上海得以完整无损地归还到了新中国手里,但上海的经济尚且没有完全地掌控在新中国手里。

当时的上海已经成为了资本家们的狂欢地,哪怕在国民党管理时期,商人们仍然牢牢把持着对上海经济的绝对掌控。

更令人心惊的是上海物价在解放前夕已经攀升到了极高的地步,三万的金圆券却只能换一张烧饼,这严重扰乱了人民生活和市场经济秩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上海解放不久,在党中央的指示下,陈毅迅速用人民币替换了原有的货币制度。

但市民们内心仍是惶恐不安的,纷纷将刚到手的人民币换为了银元。如果只是民众自己内部互换也就罢了,偏偏这时候奸商坐不住了。他们悄悄安排了银元贩子兴风作浪哄抬价格,试图做空人民币,进一步掌控上海经济。

结果导致短短一周内,原本价值100元人民币的一枚银元价格飙升至1400元人民币,物价再次飞涨,人民币岌岌可危。陈毅明白这件事等不得了。为了破解人民币危机,稳住上海物价,他祭出了“先礼后兵”的计策。

6月5日,中央财委向上海市场抛出10万银币,试图让银币价格回归正常。同时,陈毅也郑重警告投机分子“尽快停止此类投机行为”。

但商人的贪婪是一个无底洞,10万银元被他们迅速瓜分干净,没有在市场上激起任何浪花。次日,银元价格飙升至1800元人民币一枚。陈毅意识到,必须和这群人动真格了。

当晚,上海所有投机操纵银元市场的活动中心被关停,两千多人被当场抓获,现场物资被全部清收。在经历了整整两天一夜的盘查后,大部分商人被放了出来,250名投机主犯被彻底押入大牢。

这招釜底抽薪成功打压了银元的上涨势头,很快,银元价格回归,物价也恢复正常。这一场银元战为人民政府掌控上海经济开了个好头。在后来几次同资本家的来回斗争中,党中央一次次用智慧化解了危机,打压了旧经济势力的嚣张气焰,成功重建了上海经济秩序。

纵观党中央在解放上海、全面接管上海经历中采用的策略,不难看出主要围绕着“慎稳狠”三字。从前期的步步为营,谨慎谋划;到中期的稳扎稳打,全面准备;再到后期的雷霆手段,斩草除根,党中央始终以大局为重,为保全上海民众和经济秩序付出了许多代价。

好在这些代价都是值得的,一个经济稳定繁荣的上海为当时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拉动经济增长,让新中国的经济实力得到提升。如今的上海早已成为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为强大的中国谱写新的时代赞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袁... 袁绍,字本初,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大军阀,出身于当时很有名望的“汝南袁氏”家族。他长得帅,个子高,气质好...
元朝将军手握重兵,欲强娶皇后,... 至正二十五年初,元朝皇宫的宁静被纷乱的吵闹声打破,元朝将军孛罗帖木儿喝得醉醺醺的,脚步踉跄地朝着奇皇...
原创 东... 公元166年,东汉历史上,出现了一次非常屈辱的‘和亲事件’。 当时北方的鲜卑,发动了数万部众,同时...
原创 《... 《大明王朝1566》一剧中,通篇说的就是国家缺钱。 嘉靖皇帝缺钱修道观,国库没钱给官员发俸禄,救灾,...
原创 崔... 崔亮是明朝初年的礼部尚书,出生在藁城,在最初的时候,他是给元王朝效力的,当了一个浙江行省掾。后来,等...
原创 朱... 朱元璋晚年时期,以铁腕手段著称。他对于那些和他一起打下江山的功臣们,有时候真的是毫不手软,这让朝廷里...
原创 朱... 引言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闪耀的名字,尽管时代变迁,他们的故事依然在我们耳边回响。赵辉,这位明朝的...
原创 新... 文|金水一兰 新四军女院长收治国军伤员,伤好送行时,他忽然掏枪,打开了保险 战争的残酷往往伴随着无尽...
原创 诸... 前天看到一篇文章,是朱德总司令点评诸葛亮北伐的,朱老总认为诸葛亮过于保守,五次北伐都是“按部就班”,...
原创 孙... 四十七岁这一年,拼杀多年的孙权终于圆梦,建立吴国登基为帝。在首次召开的百官大会上,他大发感概,追忆大...
【国家公祭日】南昌县中小学校开... 近日,为铭记历史,缅怀遇难者,激发爱国热情,南昌县多个学校开展了国家公祭日主题活动。 南昌县洪州学校...
原创 朱... 朱德整顿晋察冀军区,为何提名杨得志总管军事,萧克去后方军区? 1947年初,晋察冀军区陷入了严峻的军...
原创 至... 前言 在中国革命史上,涌现出了一批批英勇无畏的先驱者,他们以铁骨铮铮、马革裹尸之志,书写了不朽的传奇...
原创 《... 在《雍正王朝》中,吴思道是一位难得的高瞻远瞩的天才,对朝廷局势了如指掌,在马苏夺位时帮助雍正出谋划策...
原创 对... 学过中学历史的时候,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一起被并称为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他们四人或多或少地为...
原创 故... 故宫展出的康熙密旨确实揭露了曹雪芹一家的特殊身份。曹雪芹一家的特殊身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与康...
原创 这...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点...
原创 太... 1856年,天京事变,洪秀全、韦昌辉、石达开有2个月时间来谈判,却没能达成一致。石达开回京那一刻,事...
原创 袁... 导读:袁术称帝,哪里来的底气?他当真像《三国演义》中那么无能吗?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呈现一片群雄涿...
原创 新... 在1955年9月的建国大授衔上,其实参加此次授衔的女将领并不多。哪怕是新中国的十大开国大将的夫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