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对郕王妃汪氏来说,是个极具纪念意义的日子。她那位背负了近二十年骂名的夫君——郕戾王朱祁钰,不仅恢复了皇帝的称号,还得到了大明朝廷的官方高度评价:“奠安宗社,辑宁邦家”。
成化年间的大明皇帝是宪宗朱见濡,原名朱见深。他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被册立为皇太子,但在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被降封为沂王。而当年废黜他皇太子身份的,正是如今被平反的朱祁钰。
郕王妃汪氏的剧照
宪宗究竟出于什么动机,为何要推翻其父英宗朱祁镇的决定,为叔叔郕戾王平反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所有仇怨的起因
朱祁钰,明宣宗朱瞻基的庶次子,于宣德十年(1435年)二月被封为郕王。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他奉旨留守北京。
当时,英宗亲自率领京师三大营出征,由于尚未立太子,郕王便负责居守,代为处理部分国事。然而,八月十五日的“土木堡之变”改变了历史的进程。皇帝被俘后,皇太后孙氏下令立皇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先是命郕王监国,随后更是尊英宗为“太上皇帝”,让其直接即位。
新天子果断决策,再加上于谦、石亨等文武大臣的齐心协力,明军成功在北京保卫战中击退瓦剌人的进攻,保住了大明的江山。然而,对于太上皇帝朱祁镇来说,噩梦才刚刚开始。
剧照显示了朱祁镇和朱祁钰的画面。
这位合法的皇帝先是失去了皇位,接着又被视为弃子,新登基的皇帝根本不想让他返回北京。在瓦剌太师的默许下,以及明朝使臣杨善自行决定的情况下,朱祁镇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八月十五日重返京师。然而,他仅在东安门与弟弟匆匆见了一面,随后被驱逐至紫禁城外的南宫,开始了长达七年的软禁生活。
景泰帝随后将侄子朱见深降封为沂王,并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紧接着炮制了“金刀案”企图彻底铲除兄长,这一系列举动让太上皇朱祁镇感到极度绝望。然而,随着朱见济早夭,景泰帝不仅无法再有子嗣,连自身的健康状况也迅速恶化。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六日深夜,太上皇帝在孙太后的默许下,联合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野心家,发动政变,囚禁了他的弟弟,重新夺回皇位。为了所谓的名正言顺,他还杀害了北京保卫战的功臣、朱祁钰最坚定的支持者于谦。
谦于剧照
朱祁钰在二月初一被废为郕王,并于同月十九日去世,年仅三十岁。朱祁镇以亲王的礼仪将他的弟弟安葬于金山,并赐予他恶名“戾”。随后,他还毁去了朱祁钰在天寿山的陵寝——寿陵。
曲折的平反之路
在天顺朝,郕王是一个禁忌话题,没人敢提及他的功绩,更不用说为他平反了。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宁王府仪宾程焘酒后失言,说景泰帝“曾与妓女同饮共寝”,并且这位妓女还有一个私生子。
最终,英宗雷霆震怒,下令将程焘从南昌押解至京师,关押于锦衣卫大牢。都察院经过审理,判决他因“比妖言律当斩”而被处死。天啊,仅仅因为说了一句景泰帝有后嗣,竟招致如此灭顶之灾。
明宪宗的剧照
英宗驾崩后,宪宗即位,朝廷的风向逐渐改变。成化元年(1465年)二月,监察御史赵敔为于谦鸣不平,指出当年北京城的保固全赖于谦一人,然而他却被所谓的夺门功臣害死,至今冤屈未伸。对此,宪宗回应道:“朕在青宫稔闻谦冤”,即他在太子时便知晓于谦的冤屈,可以为其平反。
1466年8月,宪宗皇帝发布诏书,追思故少保兼兵部尚书于谦,并任命其子于冕为府军前卫副千户。与此同时,曾经冤枉受屈的前都督同知范广,司礼监太监王诚、舒良等人,也相继得到平反昭雪。
高瑶发言
终于有人为郕戾王发声了,湖广荆门州学训导高瑶在成化三年五月上疏,请求朝廷为朱祁钰追加庙号,因为朝廷释放了如此多的信号。
朱祁钰的剧中形象
州学训导是个正八品的小官,芝麻绿豆大。高瑶本人虽出身于举人,但在景泰年间却名落孙山。然而,这并未妨碍他为景泰帝发声。在他看来,土木堡之变后,先帝被俘,陛下年幼,瓦剌大军兵临城下,江山社稷岌岌可危。对于郕王登基后的功劳,高瑶用了三个反问句:“祸乱如何平息?黠虏如何驯服?銮舆如何归还?”
高瑶还提到,景泰年间“海宇宁谧,年谷屡丰”,郕王在位期间并无失德。先帝复辟后,却听信了一些谄臣的诬陷,导致郕王“不得正其终”,至今百姓依然“人心犹郁”。如今天灾频发,难道不是上天在示警吗?陛下应为郕王“追加庙号”,如此“天心可回”。
灾祸频仍,岂非上天显威,也是为了彰显郕王之功?请愿皇上特别命令礼官商议,追加庙号,以表达对亲人的深切恩情。如此,礼制得以厚重,天意亦可回归。
明英宗的剧照
礼部官员非常狡猾,认为郕王庙号问题“非臣下所敢轻议”,将此问题推给了宪宗本人。然而,在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状元兼左春坊左庶子黎淳跳出来,严厉斥责高瑶,并随即给他扣上了两顶大帽子:“一诬先帝为不明,一陷陛下于不孝”,要求必须严惩高瑶。
尽管最终未有进一步后续,但宪宗的回答显得极为大度:“景泰时期的错误,我不计较。”这也为将来平反郕王一事预示了可能性。
杨守随上奏
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因严重天灾再度来袭:“三时不雨,一雨连旬”,宪宗一方面下诏大赦天下,另一方面命令内外臣工就朝廷利弊上奏,并声明言者无罪。于是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杨守随上言要求“明谥法”。
朱祁钰的影像照片
杨守随首先对朱祁钰的谥号进行了解释,指出“戾”是指罪过和乖逆,从谥法的角度来说,就是“不悔前过”。然而,郕王殿下在危急时刻接受了重任,是迫不得已才即位的。同时,他“北悍戎狄,南平闽广”,为国家立下了功劳。而且他还能迎回大驾,将先帝尊养于南宫,对兄弟情谊极为深厚。近来一些“奸回贪墨”的大臣都能享受美谥,郕王乃陛下至亲,怎能加以如此恶谥?
古代为人定谥号时,即使只具备一项善行,也会依据这一善行赐予谥号。若兼有多项善行,则择其一而定谥。只有无任何善行可称者,才会被赋予恶谥。近来,有些大臣虽奸邪贪污,却仍获得美谥。怎么能对陛下的至亲,抹去其善行而使其长期承受恶谥呢?恳请陛下敕令廷臣商议,依据其善行重新赐谥。如此,公道昭著,谥法公正,陛下亲亲之美名也将传之久远。—《明宪宗实录卷八十二》
然而,对于宪宗来说,杨守随这次仍未切中要害。他当然可以为朱祁钰赐予一个美好的谥号,但应以何种身份呢?是亲王还是皇帝?最终,宪宗找了个借口,声称“所言事俱处分已定”,认为为叔父平反的时机尚未成熟。
重启皇帝称号
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十一月,宪宗册立了他的第三子朱祐樘为皇太子。趁此东风,他正式决定恢复叔父郕王的帝号。
明宪宗的剧照
在写给廷臣的敕书中,宪宗首先将责任推给当年的夺门功臣,即现在的奸臣,指出他们“妄兴谗构,请去帝号”。接着,他为自己的父亲辩解,称先帝“寻知诬枉,深怀悔恨”,并且很快清算了那些奸臣。至于为什么没有为郕王平反,宪宗解释说是因为“不幸上宾,未及举正”,即先帝去世得太早,来不及为此事定论。最后,宪宗总结道,他完成了父亲未竟的事业,这就是尽孝,这件事就此定论。
祖父有志未能实现,而子孙能够继承并完成了他的志愿,这便是孝道的体现。关于恢复帝号的问题,应该质询圣母皇太后,也就是说,这是先帝的本意,理应付诸实施。朕恭敬地遵循慈训,铭记亲情,宣布在廷之事,以实现先帝的遗志,今后郕王可以继续使用皇帝的称号。—《明宪宗实录卷一百四十八》
十二月十七日,文武群臣以英国公张懋为首,拟定了朱祁钰的谥号为“恭仁康定景皇帝”,并且盖棺定论,称其为“有为之君”。
二十四日当天,张懋受皇帝之命前往金山,祭拜朱祁钰陵寝,进行上尊谥礼。在祭文中,宪宗自称“侄嗣皇帝见濡”,并高度赞扬了叔父在位期间的丰功伟绩,还对先帝当年的所作所为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明代永乐皇帝朱棣的陵墓
此外,既然已经登基称帝,那么陵寝需要重新修缮,以符合皇陵的规格。同时,祭祀仪式也应与天寿山长陵和献陵等陵寝保持一致。
结语:宪宗之所以不计前嫌,为当年被废黜的叔父平反,其原因无非如下几项:
宪宗在治理英宗留下的动荡局势时,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智慧,平反了像于谦、范广这样深受百姓爱戴的忠臣,显然是利大于弊的。然而,对于被英宗官方认定为“昏君”的案件,是否也应该重新审视?从人们对郕王不公的呼声来看,似乎正义已经得到了人心的认同。
其次,宪宗的格局和气度确实令人钦佩。严格来说,朱祁钰在位期间最大的受害者不是朱祁镇,而是宪宗。回顾历史上那些被废太子的命运,如果你是宪宗,你会原谅这些罪魁祸首吗?然而,宪宗做到了,这也说明他确实是一个卓越而优秀的政治家。
然而,这里存在一个问题:英宗的谥号为“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足足有十七个字。相比之下,朱祁钰的谥号只有五个字,而且没有庙号,这意味着他不能入祀太庙。事实上,这也是宪宗经过权衡之后的决定。
皇家宗庙
明朝太庙实行的制度称为“天子九庙”,即在正殿仅供奉九位神主牌位。一旦超出这一数量,便根据“亲尽则祧”的原则,将超出的牌位奉安到祧庙中安放。在宪宗统治时期,太庙已安放了九位神主牌位,分别是德祖、懿祖、僖祖、仁祖、太祖、太宗、仁宗、宣宗和英宗。
宪宗一旦为叔父上庙号,就会立刻面临一个难题:哪位先祖的牌位要被祧走?恢复帝号是为了凝聚人心,但庙号争端一开,无异于自找麻烦。以宪宗的智慧,他怎么会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同时,既然没有庙号,谥号也就不必过长,简单点意思一下就可以了。
#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