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2月,第9纵队于河南省周口地区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属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建制。军长秦基伟,政委谷景生。下辖第43师、44师、45师。
秦基伟上将
1951年3月,15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1951年,敌人的秋季攻势失败后,至1952年8月,再没有发动什么大的攻势。朝鲜交战双方,除了在谈判桌上激烈交锋以外,再没有什么大的攻防行动。但停战谈判却陷入了僵局。
朝鲜战场出现的这种僵局引起美国盟国的不满,他们纷纷提出要退出这场看不到结果的战争。
美国统治集团内部也为朝鲜战争不断发生争吵。当时美国正值大选高潮,大选的竞争焦点,不是国内问题,而是如何尽快地解决这场令人讨厌的朝鲜战争。
在这种形势下,美国统治当局急于扭转他们在朝鲜战争中的被动局面,企图以向我发动新的攻势取得战场上的胜利,缓和内部矛盾,以此当做竞选的筹码。
1952年7月中旬,美陆军参谋长柯林斯、海军作战部长弗克特勒、远东海军司令布里斯柯、太平洋舰队参谋长海尔、第7舰队司令克拉克、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以及第1、第9、第10军军长,还有南朝鲜伪总统李承晚,先后到铁原、金化地区进行视察。在这期间,敌人频繁调动部队。
李奇微
4月28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任命李奇微接替已被提名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艾森豪威尔,担任北大西洋公约武装部队总司令,同时任命克拉克上将接替李奇微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和美国远东军司令。
当时,志愿军领导已经预感到敌人为适应其政治需要和配合谈判,有再度向我发动秋季攻势之可能,有可能集中2个师左右的兵力,在海空军的配合下,从延安半岛实施登陆作战,迂回我军西部战线侧后。
同时,敌人还有可能向我正面实施牵制性进攻,进攻重点可能在平康地区,以配合登陆作战。
志司为配合停战谈判,粉碎敌人可能发动的局部进攻,进一步取得阵地作战的经验,取得先机之利,决定在敌人向我发起进攻之前,向敌人发动起战术性反击作战。
9月10日,志司电告中央军委:
我为争取主动,有力打击敌人,使新换的部队取得更多的经验,我们拟在换防之前,以三十九、十二军、六十八军为重点,各选三至五个目标,进行战术上的连续反击,求得歼灭一部敌人,其他各军亦应各选一至两个目标加以配合。估计我各处反击,敌必争夺,甚至报复,进行局部攻势,这就更有利于我杀伤敌人。反击战斗时间拟在本月二十日至十月二十日中进行,十月底进行换防。
两天后,志司收到了军委的回电:
九月十日电悉。同意你们十月底三个军换防的计划,和换防前的战术行动。
得到军委批准,志司即于9月14日23时20分,向全军下达了战术反击命令。
要求第一线各军按照统一计划各自选定目标,对美伪军的班、排、连支撑点及防御阵地实施进攻,求得在进攻当晚完成攻歼任务。
在作战指导上,强调准备好了再打,组织密切的步炮协同,加强对空防御,大胆使用坦克配合步兵作战,并做好抗击敌军连续反扑的准备,做到攻必克,攻必歼。一旦受挫,则迅速撤离,不应恋战。
根据志司提出的作战方针、目的和要求,全军上下迅速掀起了备战热潮。
志愿军司令部旧址
其时,敌我双方正面部队的布署是:敌人5个军18个师,其中一线展开15个师,二线3个师。我军10个军、人民军3个军团,其中一线展开7个军、人民军2个军团,二线志愿军3个军、人民军1个军团。
至10月5日,我军在正面180多公里阵地上对敌方18个目标进行了19次反击。其中美军防守的7处,伪军防守的11处。共打退敌人1个排至1个团兵力的反扑160多次,歼灭敌人8300多人,其中美军2000余人。
志愿军和人民军的全线战术性反击,使联合国军大为震动。
9月24日,克拉克亲自飞抵前线,与各将领商讨对策,将预备队美第45师前调,接替伪8师的防务。预备队伪第1师也前调,接替美第3师防务。
敌人的调防情况很快为我获悉,邓华、杨得志、洪学智等人经过认真分析,估计敌人有可能采取大的行动。
邓华上将
为了在敌情未有更大变化之前,给敌人更大的打击,志司决定随即进行第二阶段的战术反击。由西海岸到东海岸一字展开的第一梯队65军、40军、39军、38军、15军、12军、68军等7个军参战。
这是一次更大规模的战斗,战斗发起仍在夜间,10月6日黄昏,当紧张防守一天的敌人正在休息之时,我7个军各以连排为单位在东西两线宽达180余公里正面上,选择40多个目标,在760门火炮的配合下,同时向敌人1个班到1个营兵力的防守阵地发起攻击。
一时间,炮声隆隆,震天撼地,草石纷飞。
经过激战,除个别目标由于准备不充分,未能攻占外,其余目标均于当夜或第2日攻占。
志愿军第15军29师87团在铁原东北391高地的反击作战中,出现了一位为维护战场纪律而忍受烈火烧身的伟大战士——邱少云。
邱少云剧照
391高地位于铁原东北10余公里处,山势险要,有敌人1个加强连驻守,是敌人楔在我志愿军前沿阵地前的一个钉子。
拔掉这个钉子,不仅可以改善我第15军的防御态势,而且可以对敌人形成威胁。从志愿军前沿阵地到391高地,中间有3000米宽的开阔地。
为了缩短冲击距离,使战斗具有突然性,87团组织500多名战士,在发起攻击的头一天(10月11日)夜间,悄悄潜伏在距敌只有60米的草丛里,待机发起冲击。
第2天上午,突然飞来4架敌机,在潜伏区投下了几颗燃烧弹。有一颗落在离第9连战士邱少云两米远的地方,四散飞迸的燃烧液,溅在他的腿上。他腿上插的伪装物烧着了,火焰直往上冒。
邱少云的身后,就有一条水沟,只要他稍稍一动,就可滚到水沟里,把身上的烈火熄灭。
但这样一来,就会被敌人发觉。为了不暴露部队的行动意图,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在烈火烧身时,他依然趴在那里,忍着巨大的疾痛,以坚强的意志,一声不吭,如同钢浇铁铸般动不动,直到壮烈牺牲。
下午5时许,反击部队在邱少云的献身精神鼓舞下,发起猛烈冲击,仅经40分钟激战,就攻占了391高地,全歼南朝鲜第9师第51团1个加强连。
此后,第87团与第44师132团配合,在391高地与敌人反复争夺,先后打退敌7个营兵力的多次反扑,歼敌2,700余人,并巩固了阵地。
第15军出色地完成了反击391高地的任务,志愿军司令部予以通报表扬。
邱少云牺牲后,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怀着深深的敬意,在391高地石壁上刻了一行大字:为整体、为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邱少云同志永重不朽!
为了表彰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特等功,追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志愿军第15军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邱少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我军开始发动全线战术反击时,联合国军还摸不清我军的作战意图。
我方反击战役发起后的第6天,即9月24日,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亲临前线视察,还认为共军是试探性的进攻,是想探悉他们要夺取的地方的地形。
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签署停战协定
我军在全线对联合国军23个前沿据点同时发起攻击,使联合国军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全线告急后,克拉克才从迷梦中醒来,认识到联合国军已失去先机之利,作战主动权已转到共军手里。
同时他还意识到,我军进行的战术反击作战,其目的在于迫使其接受我方关于遣返战俘的方案。
克拉克就像一条被打急了的疯狗,一旦反过身来,就要恶狠狠地猛咬一口,为了迫使我军转入守势,扭转其所处的被动局面,谋求在和谈中的有利地位,10月8日,克拉克悍然宣布和谈无限期休会,并且在同一天,批准了美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的金化攻势计划。
此次攻势的目标是范弗里特亲自勘察选定的,即上甘岭地区的两个山头——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
上甘岭是朝鲜中部的一个山村,位于金化以北五圣山南麓。
五圣山为我15军防御的重要阵地,海拔1000多米,西瞰金化、铁原、平康地区,东扼金城通往通川至东海岸公路,是我中部战线战略要地,也是朝鲜中部平康平原的天然屏障。
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是五圣山的前沿要点。山高坡陡,地形复杂,直接威胁着敌人的金化防线。
敌人要夺取五圣山,必须首先夺取这两个高地。而如果敌人夺取了五圣山,就从中部突破了我军的防线,在我战线中央打开了一个缺口,就可以进到平康平原。那样,敌人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坦克的优势,还可以进一步进攻我平康、金城以北地区。
敌人看准了五圣山这两个要点,并且以为根据他们的力量,打这两个小点并不成问题。
可见,敌军指挥官在战役战术上也颇有一套,可以说是抓住了我之要害。敌人对这次战役十分重视,由范弗里特直接指挥。
敌人在夜战中吃了亏,也看到了夜间发起攻击所能取得的出其不意的效果,便也选择夜间对我发起了攻击。
10月14日3时,敌人先以众多的航空兵、炮兵火力向我上甘岭的两高地进行了2个多小时的猛烈炮火准备,随后于凌晨5时以美7师、伪2师共7个营的兵力在300多门大炮、30多辆坦克和40余架飞机的支援下,对我仅3.7平方公里的两个山头发起了连续不断的猛烈冲击。
与此同时,敌军美7师、伪9师4个营还向我15军29师和44师阵地进行了钳制性进攻。
敌人很清楚这两个山头的重要性,一开始就摆出了势在必夺的架势。我军当然也同样清楚这两个山头的重要性,志司领导的决心是势在必守!
志司接到负责上甘岭地区防务的15军军长秦基伟、政委谷景生的电报后,立即给我3兵团和15军发出命令:要求这两个点要坚决守住,不能丢失。
志司还决定:为配合15军粉碎敌人对上甘岭的攻势,改变原来准备10月22日结束的反击作战的计划,延长至10月底。同时决定15军原定的反击注字洞南山的计划暂不进行。指示他们集中力量,准备粉碎敌人任何进攻,不断组织小的反击作战,大量歼敌,取得经验。
邓华、杨得志、洪学智等志司领导久经战阵,作战经验丰富,从敌人选择的攻击地点,就看出了敌人指挥官也是战役指挥的高手,知道遇上了强手。所以,特别提醒3兵团,战斗虽然刚刚开始,但从敌人的兵力部署和开始进攻的气势分析,这将是几年来少有的一场恶仗。
邓华在电话中请3兵团领导转告15军的同志:
不但准备工作要仔细,还要准备付出巨大的代价。五圣山是我们的屏障,一定要稳稳守住。志司将全力支持你们!
15军具有顽强的战斗作风,在10月初,他们就开展了一人舍命,十人难当的硬骨头活动。他们向部队提出了响亮的口号:人在阵地在,绝不丢失一寸阵地。全军集中全力实施反击作战,10月6日至12日,先后攻歼了4个要点的敌人。
本来,15军45师拟集中第133团、134团于10月8日反击注字洞南山伪2师31团1个加强营阵地。该师全部炮兵和2个步兵团都已进入阵地,完成射击准备。
就在这时,敌人向上甘岭发起了猛攻。我防御阵地电线全被炸飞,全天电话不通,情况不明。
15军军长秦基伟,考虑此时敌我行动的性质、力量对比和战场态势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争取主动,在向志司报告情况的同时,当机立断,改变了决心:
令45师立即停止现行反击计划。调第133团、134团参加上甘岭作战,全师炮兵转移射向,急速支援上甘岭。抽调第133团1营和第134团1营为第135团预备队,稳定防御。军预备队第86团准备参战。45师、团指挥所前移至德山岘和上所里北山、五圣山。
秦基伟对作战部署的调整,对赢得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45师重心迅速转移,保证了战役第一阶段我军有足够的力量在两个高地上与敌人反复争夺。为我军争取主动,争取时间,向前调动预备队打下了基础。
10月14日,敌人开始向两个高地发起进攻后,我防守两个高地的第135团9连和1连在仅有15门山、野、榴炮和12门迫击炮支援作战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步兵火器,依托坑道和野战工事顽强战斗,先后击退敌30多次冲击。
由于敌人连续炮击、飞机轰炸,至下午1时,地表阵地几乎全部被摧毁,人员伤亡较大,弹药消耗殆尽,被迫转入坑道作战。
决不能让敌人得逞!当晚,我45师趁敌立足未稳,组织4个连队进行反击,又恢复了地表阵地。
10月15日,15军将134团2个营、133团1个营分别加入两个高地的防御,令预备队86团准备接替135团防务。敌人也在不断增兵,15至18日,敌又先后投入了2个团又4个营的兵力在飞机和大炮掩护下向我两个高地连续猛攻。
我防守部队与敌反复争夺,地表阵地昼失夜复,战斗异常残酷激烈。
19日夜,我军在炮火支援下分别以4个连和3个连的兵力向敌人发起反击,经过激战全歼守敌,恢复了全部阵地。
志愿军革命英雄主义杰出代表之一的黄继光,就是在这次反击597.9高地敌人的战斗中,产生的一名战斗英雄,他用热血之躯铸造了顶天立地的丰碑。
10月19日下午,第45师第135团第2营通信员黄继光跟随营副参谋长张广生来到第6连,参加晚上的反击战斗。
从黄昏战至深夜,6连已连续发起了5次冲击,都因为敌人的一个中心火力点未被摧毁,部队被阻止在山梁前面不能前进,而且遭受很大伤亡。
营副参谋长与连长、指导员都十分焦急,经研究决定,组织9名立过战功的战士编成功臣第6班,分3个小组对敌人中心火力点进行爆破。但是,3个小组的爆破又没有成功。
这时,离天亮只有40分钟了,如不尽快炸毁这个中心火力点,反击任务便难于在天明前完成。
在这一关键时刻,黄继光挺身而出,主动请求爆破任务。军情紧急,营副参谋长与第6连连长当即商定,任命黄继光为该连第6班班长,执行爆破任务。
黄继光受命后,立即带领连部通信员吴三羊、肖登良以灵活巧妙的动作,迅速向敌人中心火力点接近。当他们运动到距敌中心火力点只有三四十米时,敌人发现了他们,一阵疯狂的子弹扫过,吴三羊牺牲,肖登良身负重伤,黄继光的左臂也被打穿。
黄继光忍着伤痛,冒着敌机枪的密集火力,继续匍匐前进。在抵近敌人中心火力点只有八、九米时,他挺身连投数枚手雷,但未能将敌人中心火力点内的机枪全部炸毁,残存的机枪仍在疯狂射击。
最后,他在身边没有弹药,身体又多处负伤的情况下,为了战斗的胜利,一跃而起扑上敌人中心火力点,用胸膛堵住了敌人机枪的射击,为反击部队开辟了前进道路。
在黄继光壮烈献身的精神激励下,反击部队呼喊着为黄继光报仇的吼声,呼啸冲上去,迅速消灭了敌人,全歼美7师5个连,夺回了阵地。与此同时,第45师另一支部队也在炮火掩护下,全部恢复了537.7高地北山表面阵地。
黄继光的英雄行为,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具有为正义与和平而勇于自我牺牲的无比高尚的思想品质。
为了表彰黄继光的伟大精神和不朽功绩,第15军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战斗英雄称号。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
我军志在必守,敌人则志在必得,第2天又以3个营的兵力向我反扑,我防守部队与敌激战终日,终因伤亡过大,弹药缺乏,除597.9西北山脊外,地表阵地全部被敌人占领。
这一阶段,敌人投入了7个团17个步兵营。我45师投入了3个团21个步兵连。双方都使用猛烈炮火作掩护或战前准备,敌人死伤7000余人,我45师也伤亡3000余人。
21日,邓华代司令员要通了15军的电话,指示15军:目前敌人成营成团向我钢铁阵地冲锋,这是敌人用兵上的错误,是歼灭敌人于野外的良好时机,要乘机大量杀伤敌人!
根据邓华的上述指示精神,秦基伟即命45师坚守坑道作战,争取时间,为进行最后粉碎敌人进攻,恢复全部阵地的决定性反击做准备。
在敌人的围攻和轰炸下,我坚守在坑道内部的部队缺粮、缺弹、缺水,空气恶浊,氧气不足,情况极端困难。但是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我纵深部队和炮兵的支援下,团结一致,英勇作战,顽强坚守。
志愿军坑道作战
打破围攻破坏,确保坑道安全,是坚持坑道斗争的关键。我军除坚守坑道、制止敌人接近外,在作战方针上也作了相应改变:采取冷枪狙击和夜摸偷袭战术,杀伤敌人,疲劳敌人。
138团8连坚守597.9高地一号坑道时,3天时间以冷枪狙击歼敌115名。21日至29日9天时间里,我军先后组织20多个坚守坑道的分队向敌搞夜摸偷袭150余次,歼敌2000余人。
这两种作战行动虽然兵力不多,活动范围也小,但能不断给敌以杀伤消耗,使敌人白天黑夜不得休息,陷入终日恐慌不安的状态,达到了确保坑道安全、拖住敌人、消耗敌人的目的。
11月5日,3兵团领导鉴于45师已胜利完成任务,且已消耗太大,命45师撇出战斗,由12军31师接替45师。12军34师为预备队。
为便于指挥,由12军组织五圣山战斗指挥所,负责指挥31师、34师的反击作战和29师的配合作战。炮兵第7师组织炮兵指挥所,统指挥炮兵。这两个指挥所仍归15军指挥。
在战术指导上,3兵团确定了“除主峰基点必守之外,应该是不可不守,不可全守,有利则守,无利则收"的战术指导方针。
志愿军领导经过对敌我形势进行认真分析,认为3兵团的决心和部署甚好。
11月6日,志司将3兵团的部署上报军委。军委7日复电表示完全同意。我五圣山战斗指挥所坚决执行经军委批准的作战部署,为巩固597.9高地和夺回537.7高地北山同敌人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复争夺。
11月11日,我军将反击重点移至537.7高地北山。当天下午,我第92团以2个营的兵力,在猛烈炮火支援下,向537.7高地北山地表阵地发起猛攻,经过激战,当晚全部恢复失地;全歼守敌。
第2天,敌人以1个团的兵力反扑,我军经过与敌人的激烈争夺,阵地又被敌人占领。
第3天,我军再次反击又夺回阵地。
第4天,我93团投入战斗,先后击退敌130多次反扑,歼敌2000多人。18日,34师106团接替92团投入战斗。
92团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浴血奋战,连续击退敌50余次反扑,激战一个星期,终于打退敌人的猖狂反扑,巩固了537.7高地北山阵地。敌人伤亡惨重,被迫将担任进攻的伪2师和美7师撤下去整补。这两个师的防务被伪9师和美25师接替。
敌人发动的所谓金化攻势,在惨重的失败下不得不到此作罢,上甘岭战役以我军胜利而告结束。
上甘岭战役是由战斗发展成为战役规模的,作战双方在3.7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区,陆续投入作战兵力共达10万人。
战役中,联合国军先后投入总兵力6万余人,火炮300余门,坦克170余辆,出动飞机3000余架次。
中国人民志愿军先后投入作战的兵力有:第15军的45师、29师和第12军的31师、34师1个团,榴弹炮兵第2、第7师,火箭炮兵第209团,第60军炮兵团,高射炮兵第601、第610团各部,山、野、榴炮114门,火箭炮24门,高射炮47门,另有工兵第22团第3营、担架营,总兵力约4万人。
这次战役,为了争夺一个弹丸之地,双方投入的兵力、火力之密集,反复争夺之频繁,战斗之残酷激烈,为世界战争史上所罕见。
敌人下了极大的血本,攻击志愿军一个山头的阵地,常常是一次就拥上来4至5个营的兵力,一次进攻不成,就再次进攻,以至连续进攻达数十次。
所倾泻的炮弹,平均每天2.4万多发,最多时一昼夜竟达30余万发。每天出动飞机平均80多架次,有一天竟达到250多架次。投掷的重磅炸弹最多的一天达到500多枚。
山头几乎被削低了2米,山上的石土被轰击成为1米多厚的粉末。
然而,任凭敌人围困万千重,任凭敌人天上飞机、地上大炮的狂轰滥炸,我自岿然不动,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劣势装备条件下,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经受了严重的考验,创造了惊天动地的英雄业绩。
志愿军在这次战役中,共歼敌2.5万余人,击落击伤飞机270余架,击毁击伤大口径火炮61门、坦克14辆。
对于这次战役,美国新闻界当时曾这样评论说:
美军的伤亡率达到一年来的最高点……金化攻势已经成了一个无底洞,它所吞食的联合国军军事资源要比任何一次中国军队的总攻势所吞食的都更多。
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在他的回忆录《从多瑙河到鸭绿江)冲也以十分沮丧的语气说:“金化攻势是发展成为一场残忍的挽回面子的恶性赌博,这次作战是失败的。”
感谢阅读,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