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为何打不过共产党?张学良说出自己的看法,句句不离蒋介石
迪丽瓦拉
2025-08-16 18:32:58
0

本篇文章开始之前,先说说张学良和国共两党的关系。

张学良和蒋介石,是敌人也是朋友;张学良和共产党,更是亦敌亦友。

例如当年北伐战争胜利之后,四大集团军随即开始激战,分别是蒋家中央军、李白新桂系、阎锡山晋系、冯玉祥西北系。

这四大集团军各有特色,蒋介石他们南方财阀有钱,再加上宋家和孔家,以及陈家兄弟CC系,可以说人才济济。

李宗仁和白崇禧的新桂系,俩人配合亲密无间,带出来的部队都是虎狼之师,至今都被很多人称之为、民国最能打的部队。

冯玉祥的西北军,虽然是穷地方出来的,但战斗力同样不差,冯玉祥擅长带兵,麾下十三太保,精兵强将如云。

至于阎锡山,则属于是阴险狡诈,深耕山西犹如是一根铁柱子,任由外界狂风暴雨,他们山西巍然不动。

四大集团军共一百三十多万人,他们如果精诚合作的话,历史可能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可是四大集团军分为两个派系,展开了惨烈的中原大战。

为何蒋介石能够获得最后的胜利呢?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东北的张学良,率领东北军入关,加入了战场,帮助蒋介石一拳定乾坤。

中原大战之后,国民党只顾着各自的利益,但天下民心大失,这为以后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再看张学良,他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无奈丢了东北老家,他既急需新的地盘,又很想打回东北,在这种复杂的心理下,于是听了蒋介石的蛊惑,去打陕北的共产党,执行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

结果东北军和共产党开战,张学良打又打不过,内心又很想打回东北,在这种复杂的心理下,他联合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

张学良从这时起,又跟共产党成了朋友,于是就有了骊山捉蒋,逼蒋抗日,一致对外的事情发生。

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便被蒋介石一直软禁,到了七老八十白发苍苍,才离开台湾定居美国。

张学良的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他晚年恢复自由之后,于是开始口述历史,讲述自己的一生。

在此之前,民间一直在争论,国民党为什么打不过共产党?

关于这个问题,除了民间之外,各路学者专家,自然也加入其中,提供了这样和那样的看法。

前文讲过,张学良经历了几大历史事件,九一八、中原大战、西安事变……以他复杂的经历来说,对于“国民党为何打不过共产党”这一问题,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今天本篇文章,根据张学良口述历史,来看看这位少帅眼中的国军和共军,探讨国民党为何打不过共产党……

按照张学良的说法,第一个原因就是思想,国民党没有中心思想,共产党则相信共产主义,相信共产党的革命肯定能够成功。

其实在笔者来看,严格来说张学良的这一说法,不算完全正确。

国民党可以分为多个时期,其中较为重要的,就是孙中山时期,和蒋介石时期。

孙中山时期,早就为军队定下了思想,即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那时候也是国共合作,即共产党和国民党联手,去打北洋军阀。

北伐军犹如热刀切黄油,接连打败孙传芳、吴佩孚、张宗昌、张作霖之类的北洋军阀,打得东北军改变旗帜。

可是孙中山去世之后,蒋介石走上了历史的舞台,所以张学良口中的“国民党没有思想”估计说的是这一时期。

既然孙中山时期的国民党有思想,而蒋介石时期发生了什么呢?为何就被张学良评价没有思想呢?

军事上来说,蒋介石发起了一次次的“围剿”妄图打败共产党。

孙中山的遗愿是国共合作、是扶助工人和农民,可是蒋介石偏要反着来。

哪怕是那些喜欢蒋介石的人,他们也都不得不承认,蒋介石是扶助的不是工农,恰恰是南方财阀,也就是那些大资本家。

也就是说,蒋介石的思想,在经济上违背了孙中山遗愿,军事上更加不用说。

张学良丢了东北之后,他带着部队进入了关内,开始听从蒋介石差遣,亲自加入了这些“围剿”当中,东北军面对共产党的红军,被打得损失极大。

所以在1936年的时候,张学良多次提醒蒋介石说,共产党是“剿”不完的。

在当时,张学良手握三十万东北军,联合一百多万国民党部队,反观共产党区区几万人,这位少帅何出此言呢?

因为张学良看到了共产党的思想,也想起了孙中山思想,共产党的思想往复杂了说,可以谈布尔什维克,可以谈马克思列宁,而这其中自然就包括了扶助工人和农民。

毛泽东曾经算过,全国能维持温饱的,不用发愁饿肚子的,总共才四百万人,而剩下的大多数呢?尤其是贫困线以下呢?

笔者个人认为,即使说顶天了,站在蒋介石那边的,大概有四千万人,这还是数据往大了说。

全中国四亿人口,剩下的自然都会站在共产党这边,尤其是那些惨遭旧社会压迫的。

只要懂算数,便可看出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对比共产党,差距该有多么的大。

我们常说历史是大势所趋,提起“大势”似乎云里雾里,搞得人摸不着头脑,其实说白了,那三亿六千万吃不饱肚子的穷人,他们代表的就是大势!

与其说共产党必胜,其实就是人民必胜,而共产党代表的正是人民!

国民党甭说代表人民,自从蒋介石登台之后,他们作为执政党,已经背离了孙中山思想,却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

所以,张学良晚年口述历史的时候,才会直言不讳的说:“国民党打不过共产党的原因,也就是没有中心思想……”

张学良说完这些还不够,紧接着又说:“国民党虽然一直高唱信仰三民主义,也向他的党员采取各种方法灌输,但信仰是从内心发出来的,属于自个儿的……信仰不是旁人给你加上的。”

“只靠硬性灌输是不能使党员树立起信仰的。那三民主义,真正的三民主义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可以说多数人不知道,背总理遗嘱,就在那儿背,他的真正彻底的意思在什么地方?谁也没有深刻地研究。”

“就像中国的老太婆子,整天嘟嘟囔囔‘阿弥陀佛’,你问她‘阿弥陀佛’什么意思,她不知道。”

以上这几句话,都是张学良的原话,尤其是最后一句,犹如老太婆自嘟嘟囔囔的念阿弥陀佛,只知道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却不知道什么是三民主义。

张学良对“蒋介石政府”的总结,可谓是入木三分,非常的恰当。

张学良说完这些还不够,接下来说的话,可就更加露骨了,他说国民党的中心思想是“我”,说白了就是个人,就是自己……

按照张学良的说法,国民党唯我的利益独尊,再看共产党那边刚好相反,毛泽东和周恩来朱德等等领导人,一心想的都是天下老百姓。

张学良直言不讳的说:“共产党完全是党的主义守着党,共产党有目的,他相信共产主义,所以他能成功。”

上到领袖下到士兵,完完全全信仰的是都是共产主义,所以他们能够走完万里长征,留下来的更是精华。

张学良说完这些之后,再次提起国民党军队,他说:“国军根本没有什么国家的思想,包括中央军都是雇佣兵,少数的人是团结的,多数人是雇佣兵,今天我可以在你这当兵,明天我也可以到别处去当兵。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不同之点在这。所以我跟蒋先生讲,我们打不过他们,固然他们人少,我们人多,但他们团结,我们是个散沙。”

以上便是张学良对于国共两党“思想”的总结,不得不说少帅对于这一点,看得非常透彻。

尤其是后面那句,国民党没有国家思想,别的不说单单是那四大集团军,也就是四大军阀,他们嘴上说着三民主义,可实际上呢?谁不是在争权夺利呢?

或者说中国自古以来,很多朝代都跟这四大集团军的思想类似,那就是带着部队打天下,成王败寇。

再看共产党这边,完完全全是为天下穷苦人民去奋斗,一起打碎万恶的旧社会。

这,就是思想的区别。而且时间越久,相信历史对这个时代的评价越高,因为共产党的思想,彻底改变了“家天下”的帝王传统,而是改天换日,这天下不再是谁家的天下,而是人民的天下!

再翻开张学良口述历史,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关于“国民党为何打不过共产党”随即又给出第二条看法。

那就是蒋介石一碗水端不平,他原话是这样说的:“南京政府政策不公,杂牌军不满;共产党看得明白,和杂牌军也不真打……”

很显然,我们认为蒋介石不公平,我们只当是一个故事去看,犹如看看热闹罢了,此乃历史爱好者老生常谈的事情;可是对于张学良来说,他是亲身经历着,我们口中的故事,是他心里的痛苦。

除了信仰和方向,张学良认为蒋介石的私心,导致国民党的部队,始终无法团结一致。

张学良这样说:“当年我开始时,我对中央是忠心耿耿啊,中央说的话,我是完全服从,中央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后来我发现这不对呀!中央对我不是这么回事啊!”

这句话是张学良晚年讲出来的,在我们看来仅仅是短短几句话,可是在他的经历当中,却是尸山血海……

紧接着,张学良做出了各方面的总结,内容如下:

蒋介石并不一视同仁,打个不恰当的例子来说,中央军就是亲儿子,而杂牌军其中包括东北军,那自然是后妈生的。

如果仅仅是后妈生的,至少还能过成一家人,可关键是蒋介石想让杂牌军彻底消失。

一个营长来找张学良,当面就说:“士兵阵亡之后,政府给我一个条子,让我回家去领,我家在东北,我上哪去领?”

当时东北已经被日本人给占了,蒋介石却让这位营长,回老家去领抚恤金。

以张学良的脾气,他哪里忍得住?他后来说:“这件事使我受刺激非常大……我们东北人,家都没了,上哪领抚恤?被打死的人领不到抚恤,受伤的人又不能回原籍……中央很不讲理。”

这时候,那些负责写口述历史的哥伦比亚大学团队,于是就反问晚年的张学良,问为什么蒋介石明明知道东北已经沦陷,却又做出这种事情呢?

张学良说:“蒋先生啊,他总有一个意识……总是这是我的,那是他的,分得特别清。这个是我自己亲儿子,那个是干儿子,他不把人看成是平等的。”

按照张学良的意思,那就是东北军出现减员,却不允许他们招兵补充,或者说当时除了中央军之外,哪个部队都不许招兵。

张学良说:“1935年末,我们和红军开战,我两个师被吃掉了……我很痛心……我要补充……可是没有……”

张学良认为,死这么多人的人,整整两个师,阵亡将士肯定要抚恤的。他本人拿出钱抚恤之后,又去找蒋介石要“剿共”阵亡抚恤,但是蒋介石一分钱都不给。

张学良说到此处,还特别揪出了胡宗南,他说:“他把我们损失的两个师的番号给撤销了,却暗地里让胡宗南招兵……亲儿子怎么都行,干儿子怎么都不行,那怎么能行?”

这句话,可谓是点明了要害,胡宗南属于是亲儿子,东北军俨然是干儿子。

实际上,在笔者看来,在那蒋介石的眼中,东北军是北洋旧军阀出身,连干儿子都算不上。

张学良这才意识到,蒋介石是一石二鸟,借着东北军去打共产党的红军,东北军也被消耗了,共产党也会出现损失。

张学良提起此事,他晚年直接就说:“杂牌军对中央当然都不满……因为什么?事情明摆着,谁都明白,这不是让我们去‘剿共’,等于是让共军消灭我们。”

说白了就是,蒋介石在借刀杀人,张学良当时担任的是“剿共”前线总指挥、副总司令。

不仅仅指挥着东北军,还有那些西北军。

张学良提起此事,他说:“比如说杨虎城,他也是被我指挥的。杨说,让我们去打,钱呢?那马家军问我,副司令我打不打?我打了,你给我补充不补充?枪支弹药我打完了我上哪儿领去?我花的钱,谁给我?兵打没了,不许我再招,那我怎么办?”

张学良面对这些问题,他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整个就是一筹莫展,或者说被逼上了绝路。

西北军倒是还有一些大局观,毕竟是北洋时期留下来的军阀。

而那马家军,是晚清留下来的军阀,他们更是以“我”为中心去思考问题,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他们认的只有枪和地盘。部队出现损失之后,你张学良给不给补充呢?

反观张学良,连他自己都得不到补充,谈何给马家军和西北军补充呢?

张学良晚年说,自己看似是一级上将,看似是前线总指挥,地位却如同儿媳妇,他亲口说:“我怎么做?没法做了……你没法回答,我怎么回答?那么我只能说你看着办吧。”

张学良很绝望,马家军和西北军,听到这番话之后,那肯定更加绝望。

而且张学良晚年讲着讲着,可能是说到了动情处,所以接下来这句话更加直率。

他说:“蒋先生利用‘剿共’消灭杂牌军的这种做法,共产党当然也明白。共产党跟杂牌军也不死乞白赖打,杂牌军也知道共产党不真打。”

当笔者我本人,看到张学良的这句话时,瞬间就明白了,为什么在几十万大军围困延安的时候,却打不过红军。

以上张学良总结的两点,便是“思想”方面,和“公平公正”方面。

紧接着,张学良又说了国民党的内部问题,他这样说:“国民党内部都在争权夺利……”

张学良回忆说,他参加四届六中全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五届一中全会的时候,对国民党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张学良原话是:“开始时我对国民政府有好感。我到南京后,大失所望……他们都不是为了国家……”

按照张学良的总结,蒋介石说话很空洞,总是说死干、硬干、快干……而那些杂牌军的参会人员,自然不爱听这些话。

蒋介石说的好听却死干快干,然而杂牌军的损失,为何得不到补充呢?

张学良又谈起了汪精卫遇刺,他说枪响的时候,身边的人都被吓跑了,而他本人和张溥泉,动手去抓的刺客。

结果刺客抓住之后,警察才敢调头跑过来,双手颤抖在那里掰枪栓,结果掰也掰不开,所以张学良说:“算了吧,现在人都抓住了,你还掰枪栓干嘛?”

警察面对枪战都被吓跑了,可是凶手被抓住之后,这帮警察对待自己人却很擅长,抓住参会的常委开始审问。

这一幕幕,张学良看到之后,简直是触目惊心。

张学良认为,国民党把大陆当成了征服地,犹如欧洲人征服北美印第安人,他说:“你怎么能把人民当成俘虏看待呢?你那不是逼着老百姓上山当共产党吗?”

笔者个人认为,张学良这番话的大概意思,讲的是军阀之间抢地盘,各自互不相让。尤其是那些本性极坏的军阀,抢到地盘之后,自然就征收重税。

张学良晚年,每当提起民心问题,讲起来那真是滔滔不绝。即使记者把话题,给转移到军事上面来,结果还没说几句话呢,张学良又开始大谈民心问题。

张学良甚至说:“不是国民党把大陆丢了,是大陆人民不要国民党啦……

笔者个人认为,张学良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情绪肯定比较激动,看来他清楚知道,国民党丢失民心,是丢失大陆的主要原因之一。

张学良总结完以上这些之后,随即对蒋介石本人,做出了诸多评价,例如:只用奴才不用人才、热衷于玩权术、导致军心动摇……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如果蒋介石一心砍掉杂牌军,而杂牌军正在前线“剿共”呢,试问张学良如何不寒心?

张学良认为,人才是是有人格和良知的,你说什么他就听什么;而奴才呢,只要能得到好处就行。

张学良说:“真正做事情的人,他不一定要好处,他是要做事情啊!”

少帅的这点总结,笔者完全非常认同,人才要做的是事情,奴才要的是好处,两者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更让张学良气愤的是蒋介石不仅用奴才,居然还听奴才的计策。

例如在一次开会的时候,大家定下来一件事,陈诚没有发言,张学良认为是默认了;蒋介石也没有发言,张学良认为事情就这样决定了。

会议结束之后,顾祝同对张学良说:“张先生,你信不信?今天这个会议决定的事,明天就会推翻。”

张学良肯定不信,因为重要的事情,都应该放在会议上解决,而不是私下里解决。

果不其然,第二天果然推翻!这让张学良非常气愤,他认为蒋介石身边都是小人,例如陈诚和戴笠,他认为蒋介石喜欢这种人。

张学良评价说这种人围在蒋介石身边,那真正的人才就不跟蒋介石接近了,他说咱们中国不是没有人才,这些人才只是无处投奔。

张学良和蒋介石,争吵最激烈的,那自然是攘外安内,他晚年说:“要说西安事变有什么秘密的话,最大的秘密就是这几个字,他是先安内后攘外,我是先攘外后安内……”

张学良认为,无论什么党派,大家都是中国人;可蒋介石认为,共产党会夺走权利。

张学良立刻反驳,夺与不夺有那么重要吗?

西安事变当中,在俩人在争吵激烈的时候,张学良气愤的说:“换句话,就是我说,你的政权就算共产党不夺,也许被旁人夺去呢,你能防得了?”

西安事变结束之后,张学良被软禁了起来,等抗日战争结束的时候,他已经被软禁了八年。

紧接着解放战争拉开帷幕,张治中有时候会去看望张学良,在八大金刚当中,张治中是出了名的和平金刚。

张学良说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的部队在东北,都是美式装备,例如杜聿明带着的那些人。

后来要重新选人,选人去代替杜聿明,而这时候选谁呢?

张治中对张学良说:“本来内定是让我去的,可后来陈诚不知在里面咋鼓捣的,陈诚去了。”

东北解放之后,国民党失去东三省。

张治中又去看望张学良,张治中说:“如果我去,不会落到那样。”

张学良晚年谈起此事的时候,再次重复说:“蒋介石只用奴才不用人才,而且热衷于玩权术,导致军心动摇,这也是国民党军事失败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张学良拿张治中举例,意思无非是说,杜聿明乃奴才,而张治中是人才。

笔者个人认为,虽然张学良回忆历史的时候,没有按照年代去有序地排列讲述,似乎总是跳来跳去的。

但张学良直率的语言,的确总结出,国民党失败的几大原因,至少在战术和民心上,总结出一部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学... 相信很多人了解司马懿,都是通过《三国演义》小说或影视剧。 但因为三国作者罗贯中明显偏向蜀汉一方的描写...
原创 忽... 忽必烈贵为一代天骄,横扫世界,为何夺位战争却如此惨烈? 公元一二五九年七月,蒙哥汗于钓鱼岛城下去世。...
原创 日... 前言 相信很多看过抗日战争题材影视剧的朋友对日本的一种军帽并不陌生,这种军帽两侧有几片垂布,看上去一...
原创 赵... 公元968年二月,大宋都城虽被寒意笼罩,但到处张灯结彩,42岁的赵匡胤即将大婚,新娘是刚满17岁的宋...
原创 陈... 提起淞沪会战,我们总能想到1937年8月爆发的那场惨烈战斗。 日本从海上登陆,打了国军一个措手不及,...
原创 朝...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被迫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向曾经的小弟屈服。 甲午...
长白山天池为什么分给朝鲜一大半...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请知悉。】 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和接壤的国家...
原创 放... 李文彪,1952年出生在上海一个高知家庭,父母均是高学历,并且从事教育工作。受他父母的影响,李文彪从...
原创 抗... 一、历史风云起,将军初登场 (一)传奇人生铸就辉煌 许世友,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将领。他8岁入嵩山少林...
原创 抗... 得知自己仅被授衔少将,李云龙、丁伟和孔捷个个满腹牢骚。 李云龙正在赶写论文时,丁伟跑来和他发牢骚,问...
原创 隋... ——感谢您的阅读,请您点击关注—— 隋文帝杨坚与独孤伽罗的爱情故事,在历史上一直被世人视为一段佳话。...
原创 志... 1950年4月10日,苏朝领导人举行会谈中,金日成得到了斯大林的支持,他摩拳擦掌,准备在一个月的时间...
原创 韩...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 可以说如果没有萧何,韩信就不会成为一代大将,没有萧何,...
中华民国孙小头《壹圆》开国纪念... 中华民国孙小头《壹圆》开国纪念币,作为民国初期的重要货币之一,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背景,还蕴含着丰富...
古代读书人23种称谓 自古以来,读书人都是一个备受瞩目的群体,读书人意味着功名利禄、出人头地,而且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而且...
原创 方...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英雄的后代,是否也如其父一般为国奉献?1935年,方志敏英勇就义,年仅36岁。他...
原创 朝... 引言 1945年8月6日,美国向法西斯日本广岛投放了人类第一颗实战用原子弹。仅两天后,苏联就对日宣战...
原创 老... 文丨卿心君悦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这样一个谜团—— 太子胤礽二次被废之时,老十三胤祥莫名其妙地...
一百年·一座桥·五代人 “这座桥不仅连接了两岸,也连接了过去与未来,成为了一个世纪以来我们家五代人共同的记忆和骄傲。”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