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熙之前,清朝的人口才两千多万,可过了一百多年,到了乾隆晚年,清朝的人口居然飙升到了3亿,简直让人惊讶!
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我国的人口数量已经突破了4亿,达到了旧时代历史上的最高点。正因如此,我们在近代经常能听到“四万万中国同胞”这样的口号,它凝聚了那个时期中国人民的共同情感。
人口增长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但在清朝康熙到乾隆这段时间,人口增长速度却异常迅猛,简直可以说是“嗖嗖地往上涨”,用“爆炸式增长”来形容也不为过。
在这么快的增长背后,到底是啥原因导致的呢?
【一、摊丁入亩,百姓敢多生】
我国战国时期就有种“人头税”,就是按照家里的人数来交税,每个人都要出一份,所以家里人多的话,税也就交得多了。
历代政府都征收人头税,这种税越来越多,征税手段也越来越狠,结果让许多老百姓活不下去,只能破产逃跑。
由于要缴纳人头税,老百姓都不太敢多生孩子。为了避免交那么多税,他们有的会把刚出生的孩子藏起来,不让官府知道。还有的为了躲税,全家都离开家乡,到处流浪。
康熙接手皇位时,人头税还是照旧征收。可他发现个问题,就是有些地方的官员在人头税上动手脚,虚报瞒报新增人口。
直隶各省的督抚和官员们在统计人口时,常常不按照实际出生人数来上报。这是因为他们担心如果上报了真实数字,政府可能会增加税收。所以,他们选择隐瞒真相,不按照实际情况来报告。
康熙在1712年的一道命令里,就直接指出了人头税这个制度的问题。他批评了地方官员们为了避税,搞出的各种花招。这真的让人看到了在那个制度下,官员们是怎么钻空子、逃避税收的。
官员们为了避免增加当地税额和让收税过程变得复杂,有时会选择少报人口增长数,尽量让人口数与往年保持一致。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按照旧有的方式收税,从而减轻自己的工作压力。虽然这样做可能会稍微扭曲一下人口统计的真实性,但至少在短期内,它为官员们提供了一个简便易行的解决方案。
另外一方面,官员们还担心当地人口减少会让他们少了很多好处,所以也会尽量保持当地人口数量和往年差不多。他们可能会采取一些措施,比如鼓励生育、吸引外来人口等,来保持当地人口稳定。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继续从中捞取一些好处了。
因此,当地官员在统计人口数据时,经常会参考往年的数据来填写报告,甚至有的官员直接照搬往年的记录。这样做,简单又省事。
康熙意识到人头税的问题后,他决定改革清朝的赋税制度。于是,他推出了一个叫做“盛世滋丁,永不加税”的新政策,慢慢地开始实施。这个新政策旨在改善税收制度,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公平和繁荣。
新政设定了一个人口上限,那就是1711年的全国人口数。从那一年开始,新出生的人长大后就不用再交人头税了。这样一来,国家的人口数量就被控制住了。
雍正进一步推动改革,全面实行了“摊丁入亩”的税收制度。这个制度很简单,就是你地多就多交点税,地少就少交点税。这样,税收就更公平了。
这样一搞,家里新添的小宝宝不用交人头税,土地税也少了不少,老百姓们就敢多生几个孩子了,都想通过增加新劳动力来改善家里的生活状况。
不过,地多了税也就多了,这让地主们开始不安了。地主人少地多,而农民们地少人多。现在政策变了,原来农民交的税都转到了地主头上。这可真是让人头疼啊!
1723年,雍正刚刚推行了“摊丁入亩”政策,浙江的地主和富商们就煽动老百姓闹事。
他们为了抵制摊丁入亩政策在当地的实施,用金钱和好处诱惑了上百名当地民众,然后集合在府衙门外大声抗议示威。
新来的巡抚上任不久,看到这种情况,心里那叫一个慌啊,立马就不敢再提那个摊丁入亩的事了。过了四年,这地方才开始慢慢搞这个政策。
摊丁入亩这个制度,历经雍正、乾隆、嘉庆三代皇帝,历经百年才最终完成改革。而在这百年间,清朝的人口也经历了爆炸式的增长。可以说,这个制度的改革与人口增长是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老百姓不再需要东奔西走,也不用带着全家四处躲藏,他们现在可以安心在当地务农或从事生产劳动。因此,统计到的人口数量也在慢慢增加。
换句话说,老百姓也愿意多生孩子。在古代中国,有句老话叫“多子多福”,意思就是说,家里孩子多了,福气也就多了。因为孩子们可以帮忙做家务,这样一来,家里的事情就会轻松许多,所以说多生孩子确实是一种福气。
所以说啊,康熙、雍正那时候,人口才2千多万。可到了乾隆快结束的时候,人口就已经超过了3亿!再到道光年间,更是涨到了惊人的4亿!这增长速度真是快得让人咋舌啊!
敢生孩子只是第一步,怎么把孩子养大成人更是大问题。你瞧瞧古代的老百姓,他们常常连饭都吃不饱,甚至到了得靠卖掉自己的儿女来换口粮的地步。好在清朝时期,咱们国家引进了一些外来作物,这可真是帮了大忙,让老百姓的饭碗稳当了许多,养孩子的问题也就没那么棘手了。
【二、番薯引入,天下无饿人】
从康熙到乾隆这一百年里,人口一下子变得特别多,但耕地这块儿始终是有限的资源。以前人少地多,每人平均能有5亩地,现在人多了,每人就只剩2亩地了。
在那片仅有两亩的土地上,要种出足够全家人吃的粮食,并且还得有剩余的去换些钱,这可真是个不小的挑战啊。
那时候,清朝的老百姓主要种的是水稻和小麦。但这些农作物产量都不高,天气稍微一变,比如旱灾或洪涝,就可能全都毁了,一点儿收成都没有。
所以说啊,每年到了农作物青黄不接的时候,人口死亡率就会上升。特别是康熙和雍正这两个皇帝在位的17世纪中叶,清朝的老百姓经常要面对这种季节性的饥荒问题。
自从15世纪美洲被发现后,美洲的甘薯、马铃薯和玉米这些高产农作物就逐渐传遍了全球。在明清时期,这些美洲农作物也开始传入中国,成为了我们的重要食物来源。
番薯被引进到广东和福建后没多久,中原地区就开始战乱连连。特别是在明末清初的那近百年里,社会一片混乱,老百姓们也都难以安心从事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了。
到了康熙时期,国家繁荣稳定,老百姓都过上了安稳的日子,人口也快速增长。谁能想到呢,就这么一根小小的番薯藤,竟然成了清朝人口激增的大功臣。
听说,在浙江那一带,最早开始种番薯和玉米的就是他们了。你知道吗?浙江历来就是人多地少,大家都特别希望能有种出来就能吃饱的高产粮食。这种背景下,据说在《普陀县志》里还记载了一个关于番薯和玉米的小故事呢。
明朝末期,菲律宾(那时叫吕宋)开始种番薯,番薯成了他们的主食。他们对番薯的看重程度非常高,严令禁止任何人把番薯的藤和种子带出国。
陈振龙是普陀的商人,他发现家乡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低,心里特别着急。后来,他在吕宋做生意时,有了一个好主意。他把番薯藤条编进了汲水绳里,就这样巧妙地带着它们一路乘船回了国。他想让家乡的土地也能长出这种高产的番薯,来解决缺粮的问题。
以前福建发生了大旱,导致水稻全都死了,没东西可收。但陈振龙的儿子陈经纶,他拿父亲带回的番薯种子,认真种植,还到处告诉农户怎么种。这样一来,大家终于有了填饱肚子的食物。
过去,每当水稻和小麦收成不足、青黄不接的时候,总会出现一大群饥民。这些饥民会在各个地方制造混乱,让统治者不得不打开粮仓,发放救济粮来平息事态。
一些因为饥荒而四处流浪的人们开始在荒山野岭开垦土地,种上粮食。他们发现,虽然小麦和水稻在这样的山地条件下难以生长,但番薯和玉米却能够顽强地存活,并且产量还挺不错。于是,他们开始大量种植这两种作物,希望能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
对清朝的老百姓来说,番薯和玉米的味道虽然没大米和面那么好吃,但在缺粮的时候,能吃上它们就已经是莫大的幸福了。
因此,浙江地区的一些百姓不再只依赖农业生产,而是开始尝试商业和手工业。这样一来,浙江逐渐吸引了众多富商聚集,成为了一个商业繁荣的地方。
陈氏家族真是了不起,他们好几代人都在接力做一件事,那就是传播番薯种植技术。他们甚至把这项责任写进了家训,自愿在中原大地上推广番薯种植。这种精神真是让人佩服!
他们走过了山东、河南,最后来到了北京通州,这一路上,淡紫色的番薯花在他们身后悄然绽放,点缀了大清帝国的每一寸土地。
“一年红薯半年粮”,这句话在康熙年间就开始流传了。那时候,人们纷纷开垦荒地,大力发展番薯和玉米的种植。这两种作物产量高,让清朝迅速增长的人口有了足够的粮食,温饱问题也得到了缓解。
徐光启,这位明末的宰相,曾经说过:“这番薯一旦普及,定能让世上不再有饥饿的人。”事实也证明了他的话。在清朝,人们开始大量种植番薯和玉米,这让百姓们的肚子得到了满足,减少了饥饿的痛苦。也因为这样,人口死亡率也大大降低了。
一方面,清朝人口激增,番薯成了养活众多人口的重要食物来源;另一方面,番薯的大面积种植又进一步推动了清朝人口的快速增长。
在清朝以前,中国历朝历代的人口上限大约都是1亿多。但到了康乾盛世,人口猛增到了3亿。到了清朝末年,更是涨到了4亿。真是人口爆炸啊!
可以说,清朝时期的百姓急需粮食来解决饥饿问题,而番薯的大量种植和丰收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然而,随着番薯的普及和产量的增加,又催生了一批新的饥饿人口,形成了恶性循环。
过去的朝代更迭,老百姓总是没法安心生产,年轻人还得上战场拼命,结果导致很多人丧命。
清朝康乾盛世时期,这一因素已经消失,结果又一次推动了人口的迅猛增长。
【三、社会安定,百姓愿意生】
明朝末年,各地英豪纷纷崭露头角,局势一片混乱。后来,满清入关,这使得中原地区的一些反抗势力再次集结起来。战争在各地此起彼伏,老百姓的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死亡率直线上升。
清朝刚建立时,强制汉人剃发,搞了个像猪尾巴一样的发型,这让很多地方的汉人感到十分不满。大家都觉得难以接受,所以各地都出现了大规模的反抗运动。
清朝初期,政府采取了强硬措施推行剃发政策,导致许多不愿顺从的百姓被杀,再次造成了人口锐减的局面。
总之啊,在康乾盛世之前,清朝的人口数量因为战乱不断,直接跌到了2千万。
康熙在位时,把三藩之乱给摆平了。之后呢,差不多有一百年的时间,就是从康熙到嘉庆元年这段时间,中原内陆都很太平,没出现过啥大乱子。
社会安定让老百姓放心地安居乐业,这样的环境还为人口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康熙皇帝真的特别看重人口数量,觉得这就是国家繁荣的标志。他还下令说,谁家生了孩子都得好好养,不准随便抛弃。看来,他真的很希望国家人口兴旺啊!
《清圣祖实录》的第43卷告诉我们,康熙皇帝曾发布一项全国性的禁令说:“如果百姓因贫困而不能抚养自己的孩子,或者奶妈因为照顾主人的孩子而忽视了自己的孩子,都要尽力帮助他们,让孩子得以成长。对于那些遗弃孩子不养的人,要严厉禁止。”
乾隆皇帝也认同爷爷的想法,觉得人口多了就代表着国家繁荣。到了1792年,当他看到人口统计册上写着全国有超过3亿的人口时,他高兴得合不拢嘴。
我查看了去年各省上报的人口数量,和康熙年代比起来,增长了十多倍。这话一说,他满脸的自豪和骄傲。
实际上,清朝管理的人口范围和之前的朝代真的挺不一样的。你知道吗,清朝之前的皇帝们,想要知道边疆地区有多少人,那可真是个大难题。
虽然清朝对全国都管得严严实实,但他们对内地和边关少数民族的人口统计可是区别对待的。为了让少数民族也被算进去,他们搞了一套特别的方法,结果人口数就嗖嗖地往上涨了。
最后,别忘了考虑生产力。在长时间的历史演变中,这个时期终于实现了从简单累积到巨大突破的飞跃。
从前农业生产主要靠牛耕,现在铁器已经很普遍了,经济中心也南移了,物质条件变得丰富起来。康熙、雍正、乾隆这些皇帝,他们为了恢复经济也搞了不少措施,比如修建水利、鼓励垦田等。
以上种种因素,共同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减少了百姓的死亡率,让大家都更愿意多生孩子。这样一来,人口就逐渐累积,形成了爆炸式的增长。
【结语:】
其实,清朝人口为啥突然猛增呢?说白了就是两个原因。第一,那时候老百姓生活压力相对小,敢多生几个娃。第二,物资充足,老百姓有能力养得起孩子。就这样,人口自然就多了起来。
我国自古就有“多子多福”的说法,这种生育文化使得大家更愿意多生孩子。因此,这种文化因素也是导致我国人口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清朝皇帝看来,人口多了,就是证明他们治国不错。可从历史角度看,就是人口太多,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康乾盛世时期,众多的人口数量就像是冰山一角,露出了水面。这背后隐藏的是庞大的人口基础和强大的国力支撑。#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