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关大捷的背后:桂南会战国军惨败,陈诚白崇禧同时被降级处分
1938年武汉和广州相继沦陷后,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侵华日军转而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策略,试图逼迫重庆政府投降。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切断海外通往中国的国际运输线,以扼杀中国军队的战略物资获得、摧毁中国军民的抵抗意志,而“桂南会战”就是在这个历史大背景下发生的。
第五军军长杜聿明
在日本海军的绝对优势下,我国沿海地区被敌人全部封锁,南方的国际运输线只剩下两条:第一是从缅甸仰光港到云南内地的“滇缅公路”,前半程受英国控制;第二条是从法属越南通往昆明的“滇越铁路”,路权由法国人控制。不过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日军鞭长莫及,只能威胁英法两国关闭上述通道,还不敢公开动用军事力量进行切断。
然而另外一条秘密通道却距离日军华南占领区很近,这便是不太为人所知的第三条路线:它从越南河内先通过铁路到边境城市同登(79年军迷都熟悉了它),再从同登通过公路到达广西南宁,武器装备在这里源源不断运进广西,注意啊,这些物资都是中国花钱买的。
荣誉第1师师长郑洞国
日本人很快发现了这条线路的存在,命令驻广州的第21军攻占南宁进而切断之,所以日军1939年发起的所谓“南宁攻略”目标仅仅是桂南部分,并非以侵占整个广西乃至于进兵大西南为目的。是年11月9日,日军参战部队第五师团和盐田支队(TW旅团)在海南三亚集结完毕,由第五师团长今村均中将统一指挥,于六天后突然在广西钦州湾实施登陆。
由于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根本未曾料到日军会进犯广西,因此毫无军事准备,负责钦州湾海防的桂军新编第19师一触即溃。第四战区主力当时都在粤北一线与日军对峙,整个广西境内只有夏威第16集团军的两个军六个师,在日寇广岛师团的猛烈攻击下,仅仅九天时间全线即告崩溃,11月24日南宁失守。
为了巩固南宁的防御,第五师团第21旅团在追击中占领了南宁以北50公里的昆仑关,这是桂南地区进入广西腹地的天险和要隘。重庆方面急调驻扎全州的杜聿明第五军驰援(军委会直属战略预备队),命令该军务必夺回昆仑关。12月18日第五军所属三个师同时发起反攻:戴安澜第200师和郑洞国荣誉第1师正面攻关,邱清泉新编第22师在昆仑关以南阻援。用第五军这样的机械化部队进行并不擅长的山地攻坚战,其实是非常愚蠢的,但是没有办法,附近一时没有其它有力部队。
昆仑关的战役细节不再赘述了,第五军历经旬月苦战,在1939年的最后一天以尸山血海克复昆仑关,消灭第21旅团及增援而来的盐田支队一部共4000余人,击毙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然而第五军也付出了可怕的伤亡,官兵牺牲和失踪6400余人,抗日名将第200师师长戴安澜以下负伤11000人,后期投入作战的第66军和第99军也伤亡约12000人,所以“昆仑关大捷”实在是惨胜如败。
第五军的战车部队
更重要的是,第五军基本丧失了战斗力,全部撤出战场至广西迁江休整,昆仑关阵地则由增援上来的第37集团军第66军的159师和160师接防。此间中国军队先后调入广西南部增援的已有第35(邓龙光)、第37(叶肇)、第38(徐庭瑶)三个集团军的番号,加上原有夏威的集团军,仅用于一线的兵力即达10余万人,对战场上日军一个师团附一个旅团构成绝对优势。
然而1940年1月13日,日军增援部队第18师团和近卫旅团到达,战局再次逆转。 已经越过昆仑关准备反攻南宁的国军各部,在日军的攻击和迂回下再次陷入大乱,重庆军委会命令白崇禧反攻宾阳重新夺取主动权,后者回复:“我各部伤亡太大,在日军的迂回下,全线发生动摇,已无法展开攻击”。
1940年2月3日,日军第18师团在攻击前进中再占昆仑关,第21军参谋长佐藤甚至要求军部再增援兵,一口气攻占桂柳地区进逼贵州,沿柳渝路直下重庆,如今回头想想都是一身冷汗。 所幸当时日军还没有进攻川渝的作战思路,因此佐藤的建议被大本营否决,中日两军在昆仑关以北地区形成对峙,桂南会战以重庆军失败而告终。
鬼子虽然没有继续深入,却是把蒋某人吓得够呛,战后在柳州召开军事检讨和追责会议,严厉处分了各级将领,开出了抗战历史上最大最多的一张“罚单”: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降级,从一级上将降为二级上将,且行营从此无权指挥战区军事;前来督战中央军的军委会政治部主任陈诚亦遭处分,第37集团军总司令叶肇送交军事法庭,第38集团军总司令徐庭瑶“撤职查办”(这可是杜聿明的恩师、第五军的创始人),同时又撤了三个军长和三个师长的职,作战不力的第9师干脆被取消了番号,改为“无名师”。
徐庭瑶、杜聿明、郑动国、邱清泉等
这不是危言耸听,四年后的“桂柳会战”(豫湘桂战役的一部分)中,日寇第11军攻陷桂林、柳州后便兵犯贵州,直接造成贵阳几乎不保和重庆震动,国民政府甚至有了西迁西康的打算,而如果他们1940年初就这么干了,抗战形势如何发展,真的很难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