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不仅刻画出诸多出彩的人物,也塑造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的战斗,其中智力间的碰撞交锋,更是令人难以忘怀。
而要说起《三国演义》最优秀的谋士,诸葛亮当属其中之一。
相遇之初,刘备几乎可以说是群雄当中势力最弱的一个,但在诸葛亮的辅佐下,他壮大了势力,稳定了基础,最后更是建立起了蜀汉政权。
尽管最后的结局是不完美的,但诸葛亮的能力却是无可否认的。
在空城计这一环节,诸葛亮的智慧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仅用二十名士兵,两名小童,他便将司马懿所带领的千军万马拒之门外,成功保下了城池。
不过,在敬佩诸葛亮的同时,这一情节也不由得引起众人疑问:司马懿同样也是一位优秀的谋士,他为何会乖乖中计,莫非其中还有别的因素存在?
一、危急的时刻
公元222年,刘备在与孙权的作战中落败,不得不退守白帝城。
悲愤交加中,他遗憾离世,临终前,这位漂泊半生的帝王选择将一切托付给诸葛亮,盼望着他能够继承自己的遗愿。
虽为君臣,但诸葛亮与刘备间的情谊早已远非一般的君臣情谊可以比拟。当刘备离世后,诸葛亮的心中既有酸楚悲痛,又有忧虑无奈。
他悲痛于刘备的过早离开,忧虑于蜀国飘摇的现状。此时,关羽和张飞两员猛将早已逝世,偌大的蜀国内连拿得出手的将领都少之又少。
而与国内现状相对应的,是国外曹魏势力的虎视眈眈。稍有不慎,蜀国就会落入深渊,往昔辛苦建立起来的基业也会化为乌有。
但无论现实情况如何,诸葛亮都只能肩负起重任,没有退缩的余地。
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见魏帝曹丕逝世,朝中只有司马懿掌权,深感这是个好机会。于是,他一方面使用反间计来激化魏国内部的矛盾,一方面带领三十万大军攻打魏国。
曹睿刚刚称帝,正是疑心病很重的时候。为了保住手中的权力,他很快就把司马懿罢免回老家,给了诸葛亮可乘之机。
对诸葛亮来说,这正是他希望看到的局面。司马懿打道回府后,诸葛亮率兵接连对魏国发动进攻,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接连失去了三块土地。
一时间,魏国形势飘摇,蜀军士气高昂。不过,战场上的形势是瞬息万变的。
公元228年,诸葛亮再次与老对手司马懿对上,这次,他手中的底牌简直少的可怜。要说他为何会面临如此窘境,还要从此前的街亭之战说起。
街亭之战中,诸葛亮派出将领马谡作战。其实蜀国内部对马谡的评价并不高,就连一向宽厚对待手下臣子将领的刘备都认为马谡是个徒有其表的花架子,不足以委以重任。
然而,诸葛亮对马谡却很是赏识,还让他在街亭之战中担任重要角色,只可惜马谡没能做到回应诸葛亮的期待。
国家都要被别人给攻破了,就算再想着掌握权力,曹睿也不得不做出让步,召回司马懿让他再度掌握军权进行作战。
老将出马,那可真不是盖的。接连几次战斗下来,年轻的马谡不但让魏军截断了蜀国的重要水源,还造成了大量军队的损失,街亭更是完全失守。
眼看司马懿就要带着人打到西城门下了,自己手里却只剩下一帮老弱病残,能打的人几乎都被马谡给搞完了,说诸葛亮心里不着急,那是不可能的。
己方,无论是兵力还是补给都处于弱势地位,对方,却有着十几万大军加持,粮草补给相当充足。
倘若是一般人在面对这种必死的局面,恐怕心里就只剩下逃跑或者投降的念头了,可诸葛亮并不是一般人。
虽然心中焦急无比,但诸葛亮仍然决定留守在西城当中,并和敌方展开周旋。为此,他想出了一条对自己而言相当危险的计策,那就是空城计。
二、战场上的空城计
人生在世,谁能无对手,司马懿就是诸葛亮的老对手之一。而这也意味着司马懿十分了解诸葛亮,明白他是个智几近妖的存在。
诸葛亮的空城计,便是基于司马懿的这种认知上展开的。
他先是打开西城大门,命令百姓们都躲在屋子里,随后又找来二十名士兵,勒令他们扮成普通百姓的模样,在城门口和大街上扫地,营造出一种城内百姓还在安定生活的模样。
布置完这些后,诸葛亮又来到了城楼上弹琴焚香,一派风轻云淡的模样。就连侍奉在他身后的两个童子也是八风不动,只尽心尽力地为诸葛亮扇风焚香。
不知道的人看到诸葛亮的这副作态,恐怕还会以为他是在悠闲玩乐。
等到司马懿带着大军赶到西城的时候,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副与战场格格不入的景象。
正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见情况不对,司马懿果断命令手底下的人稳住阵脚,自己则仔细观察着对面的举动。没过一会儿,他就发现了诡异之处。
就算是打扮成普通百姓的模样,经历过战场厮杀的士兵也还是极容易辨认出的。发觉那些个打扫卫生的百姓其实是士兵后,司马懿心里显然打起了鼓。
按照常理,诸葛亮是绝不会在敌军面前做出如此放松的姿态的,他必然是在城内备下了埋伏,只等魏国军队自投罗网。
可倘若诸葛亮反其道而行之,就是想要让他产生这样的想法,以此达到不费一兵一卒就退却千军万马的目的,他又该如何应对呢?
一时间,司马懿陷入了沉思。
其实,假如对面率领魏国军队的不是司马懿,诸葛亮也不会使出这样的计策。他之所以会大胆冒险,就是因为他知道司马懿是个疑心很重、非常小心谨慎的人。
这样的人最不愿意赌博冒险,哪怕城门大开着,司马懿也绝对会因为担心城门背后藏着刺客而不敢轻举妄动。
果不其然,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司马懿还立在原地没有动弹。
对司马懿来说,打还是不打,这是个非常严肃的问题。
万一赌对了,不但蜀国会被重创,老对手诸葛孔明也只有死路一条。可要是万一赌错了,损失士兵还是小事,他本人必然会被严厉斥责惩罚,难以继续受到重用。
不过就在他转动大脑思考该如何取舍时,诸葛亮背后站着的两名童子吸引了他的注意。
那两名童子看起来十分年轻,顶多只有十几岁的样子。如果说真的是空城计,诸葛亮露出淡定的模样还好说,毕竟此人心思缜密,老谋深算,但年轻的童子多少都会流露出一些破绽。
然而此时此刻,面对城楼下的千军万马,他们却一副淡定的模样,丝毫不为所动,这不就是说明城内必有埋伏吗?
想到这里,司马懿不再犹豫。他当即命令手下人退兵,暂且撤离蜀国。就这样,西蜀再一次度过了危机。
或许有人会疑惑那两名童子到底是何方神圣,心态素质居然如此强大,其实他们的表现也在诸葛亮的算计之内。
做戏要做全套,为了避免被多疑的司马懿发现端倪,诸葛亮当然会好好挑选演员,并没有将实情透露给二人。如此一来,才有了童子淡然以对的场景。
三、司马懿,不普通的谋士
空城计这一情节,堪称是《三国演义》中最为经典的桥段之一。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司马懿的谨慎小心,都在这一刻体现得淋漓尽致。
不过,也有人认为司马懿并不是没有看破诸葛亮的技俩。说是诸葛亮一人在唱空城计,倒不如说是两人在打配合,唱双簧。
这一猜测并不无道理,事实上,当时司马懿在曹魏的处境也不是绝对安全的。
曹操还在的时候,司马懿在团队里的地位并不算多重要。
彼时年轻的司马懿尚且没有被磨平生活的棱角,十分不情愿加入曹操一伙。在队伍里,他也只有一个文学掾给职位,平时就负责处理一些文书工作。
直到后来曹操的事业越发成功,司马懿才放下心中芥蒂,彻底臣服于曹操门下,并且他上来就狂拍了一顿马屁,让曹操很是受用。
因为他的举动,曹操还给了他一个太子中庶子的职位,让他去做太子曹丕的老师。
司马懿不傻,有了帝师的身份之后,他便坚定地站在了曹丕一方,为他出谋划策,稳固地位。等到曹丕称帝坐上皇位后,司马懿也终于混出头,成了总揽全国政务的尚书。
然而,司马懿并没有因此放下心来,他能感受到现在的皇帝曹丕对他不是很信任。
帝王本就多疑,哪怕司马懿是陪着曹丕走过来的人,曹丕也没办法真正信任他。
一方面是曹家人遗传的多疑性格作祟,一方面也是曹操在临终前,叮嘱曹丕说千万不要对司马懿放松警惕,此人有狼顾之相,必然不甘心久居于人下。
综合种种因素,司马懿哪里还会狂抢风头?事实证明,司马懿的想法没有错。
两次征讨东吴的时候,按说身为皇帝的曹丕应该镇守后防,让手底下的人冲锋陷阵才是,可由于忌惮司马懿,曹丕选择自己亲自带兵出马,反而让司马懿去许昌镇守,只负责部队的粮草问题。
大战当即还忙着防守内部自己人,足可见曹丕对司马懿的疑心到底有多重。
等到曹丕去世,曹睿登基之后,司马懿的处境就更加堪忧了。此前曹睿因为反间计对他的疑心更重,哪怕后来又将他召回朝廷,内心的疑虑也没有完全打消。
此种情况下,司马懿的处境就如同风中残烛,岌岌可危。对他来说,放诸葛亮一马,也是给自己谋一条生路。
如若不然,没了西蜀这个敌人之后,曹家人下一个要对付的,极有可能就是自己了。
于是,哪怕知道诸葛亮在唱空城计,他只能装出一副被欺骗的模样,带着军队撤离西城,给魏国留下一个敌人分担自己身上的火力。
公元234年,诸葛亮因病离世,正是一举歼灭西蜀的大好机会,但司马懿却选择按兵不动。
直到公元251年他去世的这十七年的时间里,司马懿都没有对西蜀进行任何作战的举动。
这足以看出司马懿的真正目的,也能看出当年的空城计,不过是两方谋士的心理博弈,各取所需罢了。
四、信任的重要
我国历史上,刘备与诸葛亮这样相辅相成的君臣可谓少之又少,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相处模式都是曹家人与司马懿那样的。
其实,司马懿也不是一开始就有反叛之心的。从历史现实的角度出发,司马懿真正有反叛之心,应该是在高平陵事变发生的时候。
当时,司马懿本该和曹爽一起担任托孤大臣,结果曹爽却夺了司马懿本该享有的权力,让他做了给清闲的太傅。
眼看再这么下去不要说是重回权力中心了,就连保住一家人的性命都成了问题,司马懿当然不会继续忍耐下去。
于是,他诱杀了曹爽,自己拿走了曹魏的军政大权,并一点点产生了取而代之的想法。
和他们相比,诸葛亮和刘家父子的相处方式简直就是童话。
刘备就不用说了,从请出诸葛亮的那天起,他就很少质疑诸葛亮的决定,全心全意信任着他,临终前,他甚至还将一切都托付给了诸葛亮。
到了刘备之子刘禅这里,虽然有着扶不起的阿斗这样的恶名,但刘禅对于诸葛亮也是全身心的信任,国家大事基本都只听从诸葛亮的安排。
假如司马懿和曹氏家族的相处方式能如同诸葛亮和刘家父子这样,他们未尝不能得到一个好的结局。
可惜历史上没有如果,司马懿也永远不可能成为诸葛亮,因此那场空城计,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诸葛亮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