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爆发前,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认为,一旦开战应该采取“先发制敌”的措施,攻其不备,迅速将日军在上海各处据点清除。张治中曾在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立下汗马功劳,对日军有一定的了解。为了做好“先发制敌”的准备,他安排人员摸清了上海日军各处据点,并制作了详细的作战图和方案。
1、黄金5日
这个作战方案也获得了蒋介石的首肯,他给张治中的回复是:“应由我先发制敌,但时机应待命令。”淞沪会战前蒋介石在各个场合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把日军赶下黄浦江去。”
1937年8月9日,日本军官大山勇夫强冲虹桥机场与守备的中国保安队发生冲突被击毙,上海局势变得紧张起来。11日下午9时,南京统帅部电话命令张治中把部队开到上海附近。张治中接到命令后,立即下令87、88师向上海进发,次日早上就到达上海。上海居民一大早打开门,看到满街全副德械装备中国士兵,犹如神兵天降,非常惊讶。
张治中迅速命令各部占领指定位置,做好作战准备。87、88师是国民政府建立的新军,配备全副德国武器和装备,由德国顾问训练,是当时中国最精锐的部队。每个师满员大概一万三千人左右,加上上海当地的保安队,中国军队总数在三万人以上。而日军海军陆战队在虹口据点的总人数大约在3000人左右,以及停靠在港口的一些军舰。
此时中国军队是占据优势的。著名军事家蒋百里曾在一·二八淞沪抗战后指出,以日军的运输能力从日本增援到上海只需要5天。可以说,占据优势的前5日能攻其不备的话,就是黄金5日。
2、3次下达停止进攻命令
8月12日,中国军队已经完成进攻准备,张治中打算于13日拂晓向虹口、杨树浦一带发起进攻。当天接连给蒋介石发了三通急电,报告了部队在上海的布置情况,并请示:“本军各部队在本日黄昏前可输送展开完毕,可否于明日拂晓前开始攻击。我空军明晨能否同时行动?”
此时蒋介石却在犹豫,仍然对和平解决上海问题抱有希望。日本方面由于国内增援未到,也在想尽一切办法拖延时间。美英法三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出面调停,建议双方把上海改为不设防城市。这个建议文件12日到达南京外交部。所以当晚蒋介石复电:“希等候命令并须避免小部队之冲突为要。”要求张治中停止进攻。张治中再次致电表示部队已经展开,箭在弦上。蒋仍回电停止进攻。
8月13日,中日双方在八字桥发生冲突,日舰炮击上海市中心,中国军队也予以还击。傍晚日军以坦克协同步兵向87师阵地攻击。当天日军2000余水兵由舰艇上登陆。此时日军也已经做好迎战准备。日本内阁也于当日下令松井石根率领第三、第十一师团组成上海派遣军,并于15日开始动员,增援上海。蒋介石终于下令于14日拂晓发起进攻,当天中国军队进展颇为顺利,清除多处日军据点,日军不断向海军司令部收缩。
8月13日,美英法三国再次提出一个和平方案。内容大概为:中国撤退军队,日本撤退8月9日以后增援的军舰和军队,双方通过和平协商解决上海问题。这个方案由时任上海市市长俞鸿钧转电蒋介石,但俞鸿钧认为:“查此方案两方均不易办到”。不知何故,译电员落款日期为8月14日,所以这封电报应该是14日才到蒋介石手中,当天张治中已经在上海打响战斗了。此时,蒋介石对列强调停仍然抱有幻想,于当天晚上下令:“今晚不可进攻,另候后命!”第二次下令停止进攻。
这次一停就是两天,停战期间中日双方只有小规模的冲突。直到16日晚蒋介石才致电张治中:“明日拂晓全线发起进攻,一鼓将敌赶下黄浦江。”日军在上海经营多年,各个据点都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坚固无比,尤其是在虹口的海军司令部,外墙竟达80公分厚。在做好防御准备的情况下,想要一鼓将其赶下黄浦江谈何容易?
8月17日张治中向蒋介石汇报了战况:“最初目的原求遇隙突入,不在攻坚,但因每一道路,皆为敌军坚固障碍物阻塞,并以战车为活动堡垒,终至不得不对个点目标实施强攻。”当天国军进展不顺,报告中提到各处据点均在反复争夺当中,而且多次出现“伤亡甚重”“死伤尤多”等词。
炮兵也没发挥出太大作用“本日我炮兵射击甚为进步,命中颇佳。但因目标坚固,未得预期成果。如对日司令部一带各目标命中甚多,因无烧夷弹,终不能毁坏。我军新十五榴一门,因射击激烈,膛线受损,旧十五榴二门,一门膛炸,一门不能射击。”十五榴即向德国分两批进口的15cm重型榴弹炮,总共24门装备到炮10团,这是中国但是最好的火炮。这次调了一个营给张治中就是专门用来打日本海军司令部的,没想到效果不佳,一天还损坏了3门。
8月18日,蒋介石第三次下令停止进攻。这次停止进攻的原因仍是美英法三国政府提出将上海作为中立区,中日双方从上海撤军。同时,外交部还传来消息,当天英国驻日本代理大使德斯会向日本政府提出这个建议。笔者查询了所有渠道没有找到蒋介石下令停止进攻的电文,但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有一份张治中于8月19日向蒋介石报告的电文:“今昨两日,虽奉谕停攻,但仍命各部以小部队伺机出击。”可见,蒋介石确实下过命令。
3、进攻受挫
如此,淞沪会战开始的前5天,竟然收到3次停止进攻命令。事实上日军前几天已经被打得很难受了,8月16日,日本第3舰队司令长官谷川清连续向军令部发了两份急电:“持续一周实感极为困难,因此,一日也不能等待动员,系在尽速派遣特别陆战队的同时,至少再急派1个联队以上的步兵。”
古人说:“一鼓作气,再而竭,三而衰”,淞沪战场前线将士5天之内3次受到停战命令,士气难免受到影响。再加上日军利用坚固工事顽抗,中国军队缺乏攻坚武器,在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之后却没取得多少进展。甚至由于缺乏坦克和步兵协同作战经验,从后方调来的坦克冲入日军阵地,步兵却无法跟上掩护,最终两辆坦克被日军击毁。
在接下来几天里,国军始终没有太大进展。而日军增援部队已经于22日到达马鞍群岛,23日在密集炮火掩护下在川沙口、吴淞口强行登陆,威胁国军侧翼。此时,国军不得继续调集大部队阻止日军登陆,主战场转移到左翼阵地。原本想快速解决的上海问题也由小战变成了大战。如果中国军队能在前期将日军上海据点全部清除,之后将全部精力用于防御日军登陆,也许淞沪会战又会是另外一种结局。
在淞沪会战初期,国军以优势兵力没能攻下日本据点,蒋介石把这个锅甩给了何应钦。他在日记中写道:“绪战第一星期,不能用全力消灭沪上敌军。何部长未将所有巷战及攻击武器发给使用,待余想到战车与平射炮,催促使用,则已过其时,敌正式陆军,已在虬江码头与吴淞登陆矣。敬之误事误国,实非沙尠。”
这些年,有一种很普遍的观点,认为国军当时打淞沪会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华北日军吸引到上海来。从而使日军从北向南的攻击变成从东向西的仰攻。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驳斥过这种观点,而且从淞沪会战的初期停战情况来看,蒋介石也并没有这个打算,他甚至不想开战,更多的只是想打一战让西方列强看看中国的决心,获得西方列强的同情,寄希望于西方列强调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