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原吉爱我。”
这是被记载在《明史》中的一句话,是永乐大帝朱棣在病重之时对身边人说的一句话。
过了两日,也就是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朱棣在北征回师途中病逝。
与此同时,京中的太子朱高炽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便跑到了监狱,哭着喊着一位囚犯的名字。
而这位囚犯就是朱棣口中的夏原吉。
这个夏原吉究竟是谁?他为何会在狱中?
他又为何能让一代帝王在去世之前仍然对狱中之人念念不忘?
出身贫寒,太祖识才
夏原吉出生在明初年间湖南湘阴的一个农户家中,其父亲夏时敏是一位私塾先生,一家人靠着父亲微薄的束脩生活。
洪武三年,朱元璋取消了科举,夏时敏有幸被推举做湘阴县教谕官,家中的生活也开始好起来。
不幸的是,两年之后,夏时敏因病去世,年仅13岁的夏原吉承担起了养家的重担。
好在夏原吉得到了他未来岳父,也就是他的老师郑菊隐看中。
当时郑菊隐招他为上门女婿,夏原吉这才能够一边求学一边养家糊口。
夏原吉23岁的时候经过当地的官员推荐,得到了到国子监继续学习机会,也正是这一机会改变了他的一生,改变了大明的历史。
有一天,朱元璋闲来无事,突然想去国子监看一下监生们的学习状况。
令他没想到的是,国子监里并没有他想象中监生学习、写文章的画面,这让他十分失望。
就在这时,朱元璋看到了坐在角落里的夏原吉。
此时夏原吉正在认认真真抄写文章,丝毫没有发觉朱元璋的到来。
朱元璋
也就是他的这份认真自律让朱元璋十分开心,也让朱元璋得到了一个未来重要的臣子。
夏原吉就好似一匹有能力、有才能的千里马,很幸运遇到了属于他的伯乐——朱元璋。
夏原吉的自律好学的行为深得朱元璋的心,虽然只见了这个少年一面,但他已经认定这个少年是个可塑之材,并且立马让他做了户部主事。
虽然这个职位并不是有实权的职位,但户部一直都是朝廷六部中最重要的一个,掌握着天下财富是朝廷的"钱袋子"。
初入职场就可以到这么重要的一个部,可见朱元璋确实看中了夏原吉。
也是从这时,夏原吉正式进入了官场,开启了他对大明的付出。
洪武时期,有位朝臣嫉妒夏原吉的才能和重用,于是便弹劾夏原吉,诬陷他贪赃枉法。
没想到朱元璋都没有调查,直言:“夏原吉不是这样的人,你在诬陷他。”
随后还下令将此人杖杀,这足以可见夏原吉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和分量。
朱元璋驾崩后,其孙子建文帝朱允炆登基。
原本继承是他的父亲朱标,但父亲早逝,年纪轻轻的他不得不接过皇帝这个重任。
上任后的朱允炆不仅要治理好国家,还要面对一众虎视眈眈的叔父们。
所以他只好重用爷爷给自己留下的一众有才能的大臣,夏原吉便是其中一位。
朱允炆登基后便擢升夏原吉为户部右侍郎,并派他出去监察百官,惩处奸恶。
但后来,建文帝执意削藩,引起阎王朱棣不满,于是朱棣起兵造反,发起了靖难之役。
建文帝在战乱中不知去向,此时夏原吉正在外地巡查,朱棣率军攻破金陵时,夏原吉刚刚回来。
建文旧臣,得以重用
看到城门被攻破,朝中各文臣武将人心惶惶,都在为自己将来的出路做打算。
有的收拾金银细软准备跑路,有的为了自保打算向朱棣投诚。
然而夏原吉并没有去,他看到因为战乱被翻乱的账册和档案,来不及考虑自己命运安危,转头扎入整理账册的工作中决定把这些重要的文件收拾好,留给继任者。
面对建文时期留下的旧臣,朱棣本来打算全部都铲除。
朱棣
可他看到在认真整理户部账册的夏原吉,没有像其他人一样逃跑或者是求饶,反而说的是:
“陛下,臣自知难逃一死,但请求陛下给臣三天时间,将这些被翻乱的账户整理好。”
看到夏原吉如此,朱棣本人也愣住了。
他没想到在这个生死关头,居然有人会为了工作如此拼命。
当时朱棣从北平带过来的大多是武将,正缺少像夏原吉这样尽职尽责的文臣。
于是朱棣在夏原吉完成工作之后,召见他并与之进行了一番交谈,之后便将夏原吉纳入自己麾下。
朱棣此举引起了众多朝臣的不满,众人皆认为夏原吉作为前朝忠臣,实在是不应该继续留用。
面对一众朝臣的抨击,朱棣直言:
“夏某太祖之臣也,彼忠于太祖,故忠于建文,又岂不忠于联哉。”
对于夏原吉来说,谁做皇帝并不重要,他在意的是自己的工作有没有完成,怎么样做才能让国家富强,让百姓富足安康。
正是他这样的纯臣思想,才能让他在几年一换的明朝臣子位子上一干就是二十七年,夏原吉将自己的一生全部毫无保留奉献给了大明。
盛世能臣,蒙冤下狱
夏原吉的对大明的贡献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如果没有他,那明朝的两大盛世——“永乐盛世”、“仁宣之治”或许将不复存在。
在永乐时期,夏原吉的工作可分为两类:地方事务与中央事务。
面对刚经历过战火的百姓,夏原吉提出对饱受战乱之苦的山东、河北、河南的中原等地,采取了减免赋税的方法。
夏原吉
这一举措大大减轻了当地百姓的赋税负担,而且帮助朱棣收获了民心。
除了这项工作,夏原吉还对户部制度进行了的改革,大大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
面对夏原吉提出的这两项举措,朱棣表示非常认同,也给予了支持。
在工作上,夏原吉始终秉持着亲力亲为的原则,对于地方上出现的各种问题,他总是冲到前线,事必躬亲。
公元1403年,浙西发洪水,百姓民不聊生,为救百姓于水火,夏原吉立刻赶过去帮助治水。
水灾过后另一地方又出现了饥荒,他又立刻马不停蹄带着朝廷的赈灾粮赶过去,安抚百姓的同时将赈灾粮发放下去,安定了灾民解决了灾情。
当朝廷向百姓发放赈济粮的时候,夏原吉为防止各地方官员的层层盘剥,他亲自上阵,监督把关,严惩贪官污吏。
夏原吉
最终全部的粮食和农业工具耕牛都送到了百姓手中,由此可见,夏原吉全心全意都在白天下的百姓着想。
夏原吉的另一个优点在于,他做任何事情都是事无巨细。
每一件事,每一份工作,国家的任何情况他都了然于心。
无论朱棣向他提问天下各地的粮价、物价、土地、人口还是别的各种问题,他都熟记于心,都能够对答如流。
明朝时期的户部相当于朝廷的“钱袋子”,夏原吉作为户部尚书可以牢牢握住了明朝的经济命脉,若他有些歪心思,那可操作的空间可就大了。
好在夏原吉是一个忠实正直之人,不像其他官员一样贪腐成性,而是始终克俭奉公,坚持“抠门”原则,精打细算的将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因此,夏原吉又誉为“大明第一管家。”
明成祖在位时期,征伐安南、派遣郑和下西洋、编修《永乐大典》、建长陵、建紫禁城......这每一项工作都是一项巨大的开支。
作为户部的当家人,夏原吉既要满足朱棣提出的种种要求,但是他本人又不愿意加大对百姓征收赋税,
所以夏原吉想到一个方法,开始对财政进行改革。
在这个过程中他精简裁撤朝廷的无关人员并且鼓励军队屯田以保证自给自足,其次他主张民众大力发展商业,以此来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
在夏原吉的这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永乐时期的各种开销不仅能照常进行,百姓也能安居乐业、发家致富,“永乐盛世”也就此开始。
彼时的夏原吉做到了,只要朱棣开口向他要钱,他都能够拿出来。
但是,夏原吉也有不给朱棣钱的时候。
夏原吉
朱棣一生曾经五次亲征漠北,平定安南之乱。
每次征战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朱棣进行最后一次北征的时候,国库已经有些空虚。
夏原吉不愿意压榨百姓,所以他便上书朱棣,让他不要再进行北征。
朱棣没想到,一向都是要钱就给的夏原吉这次为什么要苦苦阻挠自己呢?
于是他一怒之下,将夏原吉压入大牢。
他固执的认为,一定是夏原吉将国库的财产都转移到他自己家里,于是他派了锦衣卫前去抄家。
但是,当锦衣卫到夏原吉家里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愣住了。
他们不敢相信,眼前这个简陋的院子居然是户部大员夏原吉的房子。
在人们印象中,朝廷的官员不是锦衣玉食、绫罗绸缎,也是衣食无忧、佣人一堆。
夏原吉
但是夏原吉的府邸,没有锦衣,只有粗布麻衣;没有琼浆玉液,只有粗茶淡饭;没有佣人,只有空荡荡的房子。
之后,朱棣带军北征,这是他一生中第五次北征,也是最后一次。
公元1430年,在班师回朝的途中,一代大帝再也支撑不住,倒下了。
临终前,他对身边神说出了那句:“夏原吉爱我。”
他这个时候已经想明白了,也后悔没有听夏原吉的话,他知道夏原吉是真真切切为他,为这个国家考虑。
仁宣之治,功成离世
当得知朱棣去世的消息,京城中的太子朱高炽立马跑到监狱中。
众人皆以为他要到狱中去释放自己的老师,毕竟,他虽然身为太子,却还有一个强有力的劲敌和他争夺皇位,那就是朱高煦。
夏原吉听到朱棣去世的消息,非常痛苦,当场伏地痛哭,当心欲绝。
之后太子朱高炽即位,夏元吉也官复原级,并被追加为太子少傅。
朱高炽的性格非常宽厚仁慈,不像他父亲那样用铁手段统治国家。
朱高炽
于是他在继位后询问夏原吉:“父亲去世了,我该如何统治这个国家呢?”
对此,夏原吉提出了三条建议。
第一就是赈济百姓,因为常年的战争,百姓们苦不堪前言,通过减免赋税等方式,让百姓的日子好过一些。
第二条就是停止下西洋的举措,下西洋虽然会带来一些外来物品,但是消耗量太大,国内的财产不足以支撑如此浩大的工程。
最后一条建议就是“翻案”,所谓“翻案”,就是让朱高炽为建文帝旧臣翻案,承认建文帝的身份,并且恢复建文帝旧臣的名誉。
这一举动虽然推翻父亲朱棣的“铁案”,但却赢得了天下人的赞誉。
朱高炽去世后,皇太孙朱瞻基登上皇位,对于这个辅佐过自己父亲和爷爷的老臣,朱瞻基非常的敬重。
对于夏原吉提出的种种建议,他都一一采纳。
在夏元吉的辅佐下,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百姓安居乐业并且再度进入和平安定状态。
大明王朝也出现了自“永乐盛世”之后的第二大盛世——“仁宣之治”。
公元1430年,夏原吉重病去世,享年65岁,谥号“忠靖”。
在其去世后,朱瞻基下令免除了夏原吉后代的赋税徭役。
由此可见,太明的皇帝都非常看重这位臣子。
结语
或许对于夏原吉来说,自己效忠的并不是某一朝的皇帝,而效忠的事天下百姓。
他担任了户部尚书的的职务,出台的每一项国策都是对百姓有利,对国家有利。
纵观夏原吉的一生,主理大明王朝的财务二十多年,兢兢业业,政治卓越,为大明的两大盛世保驾护航。
作为财政大陈,他勤俭奉公,正直廉洁。
他是真的的为大明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可谓是肥了天下,瘦了自己。
参考资料:
夏原吉与西塘水利------嘉善文史
明史·卷一百四十九
夏原吉------岳阳市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