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英的后代中,几乎所有的子女都选择了军界和政界作为他们的事业发展方向,唯独排行第四的女儿凌子——叶向真,却是一位充满艺术情怀的电影导演。
长大了,你就可以自己走,自己去打天下了
1946年秋天,蒋介石派遣胡宗南的部队进攻陕北的革命根据地,叶向真被迫与父亲叶剑英一同撤离延安。漫天的细雨中,他们乘坐的军用卡车抛锚了,于是在泥泞的小路上,叶剑英艰难地背着女儿叶向真前行。
叶向真躺在父亲的背上,仿佛在睡梦中,目睹着父亲背影的佝偻。她感受到父亲的辛劳,于是提出要自己走。
“你还笑。长大了,你就可以自己走,自己去打天下了......”
他们在雨中走走停停,有时露宿野外,有时借宿在陌生的老乡家中。在所有叶剑英的子女中,其他孩子被寄托在亲友家中,唯独叶向真一直陪伴在父亲身边,因此,父女之间的感情最为亲密。
解放后,无论是工作调动、外出视察还是休假疗养,只要条件允许,叶向真总是选择生活在父亲的身边。
在家时,叶剑英并不以教育者身份对待女儿,而是保持平等的同志关系。他们的生活中弥漫着欢快的气氛。
叶向真有时候因为繁忙而丢三落四,对丢失东西感到自责。看到女儿如此,叶剑英笑着对她说:“牛妞,不要烦恼。来,给你讲个故事。”
“什么故事呀?”
“先教你两句诗:风吹鸭蛋壳,财去人安乐。”
“怎么说?”
“很久以前,有一个穷书生去京城赶考,一路上没什么可吃的,只有一只熟鸭蛋一直陪伴他。吃了好几天,挖空了还要仔细地掏。突然,一股清风吹来,直接把他手中的鸭蛋壳吹到水面上,穷书生盯着鸭蛋壳,久久回不过神来,眼中充满惋惜,最后只能叹息一声,这才罢了......”
故事还没讲完,叶向真已经笑得合不拢嘴,脸上的忧愁也消散得无影无踪。
叶向真从小就对文学艺术充满热爱,这一点叶剑英深感欣慰。然而,当叶向真高中毕业后,她却在没有与父亲商量的情况下,径直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当她回家时,已经是事实难改。对于这一任性的决定,家人们没有发表意见,也未敢直接反对。尽管叶剑英没有开口表示反对,但叶向真知道,父亲对她的选择并不是完全认同。或许在他的心中,文学艺术更适合作为业余爱好,而非未来的主业。然而,家人对她的性格了解透彻,从未强迫她去做一些她不愿意的事。
过了一段时间,叶剑英才像是恍然大悟,满脸不解地问道:“你不是一直说喜欢农业,喜欢园艺,喜欢种花种果树,想当米丘林吗?怎么突然想去当电影导演?”
叶向真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姑娘,对于她来说,如果一直从事植物学的研究,未来将会有着广阔的前景。对于女儿的这一选择,叶剑英心中充满了担忧,他用沉默来表达自己的异议,但最终还是选择尊重女儿的决定,没有过多干预。
干脆,叫凌子吧
在电影学院学习两年后,叶向真感觉到自己需要深入探索舞台戏剧领域。或许受到她父亲对昆曲京剧的偏好影响,她经过认真考虑决定转到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继续深造。对于女儿在学业上的突然变动,叶剑英再次保持了沉默。
尽管对于女儿的学业选择持有不同看法,但叶剑英时刻关心着她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很快,叶向真产生了取笔名的想法。她一直钟情于“凌”这个字,叶剑英也表示赞同。然而,在确定第二个字时,她思前想后都没有找到满意的字。
于是,父女俩决定翻阅字典辞海。然而,找了大半本字典后仍未找到理想的字。
叶剑英陷入了沉思,突然一拍桌子:“干脆,叫凌子吧。”
“我们的祖先,叫‘子’的多得很,有老子、庄子、孔子、孟子......”
“好,有意思,就这么定了。”
尽管叶剑英平日里慈祥,但他一旦严厉起来,具有很强的威慑力,没有人敢违背他的决定。
1959年,叶向真陪着父亲观看刘诗昆的演奏。刚一见面,刘诗昆就被叶向真深深吸引,他的眼睛仿佛有说不完的故事。离开后,叶向真的身影久久未散去。就在这时,刘诗昆收到了一封信,里面是专门为他创作的诗,署名为“叶向真”。
刘诗昆看后心脏跳动更加剧烈,随后将自己的钢琴演奏带寄给了叶向真,两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爱情也在这时萌芽。
在60年代,叶向真结婚那天,家中请来了众多客人,包括陈毅、罗瑞卿等长辈,还有与叶剑英一同工作的同志们。这一天热闹非凡,叶向真忙得脚不沾地。等送走最后一位客人时,已是晚上9点多,她精疲力竭地回到了家。
尚未坐下,叶剑英突然问女儿是否给工作人员送过糖果。叶向真回答尚未,因为现在已经很晚,她担心大家都已入眠。叶剑英顿时板着脸:“大家都凑钱给你买了礼物,镜子、暖壶等等……这容易吗?怎么能如此不懂礼貌地对待工作人员!”叶向真再也不敢多言,赶紧拿了托盘,装满糖果逐户去送。婚后第二年,叶向真生下了儿子毛毛。
这正是叶剑英的教育理念,他希望叶家的每个人都明白“礼”的重要性,要尊重他人。
1966年,刘诗昆为了不拖累叶向真,主动提出离婚,两人最终完成了离婚手续。
毛主席:一个孩子关她作什么!
然而,叶向真仍未能逃脱命运的安排,竟然被关进了监狱。直到1971年,叶剑英重新主持军委工作。在这期间,周总理向毛主席汇报:“叶帅的一个女儿仍然在监狱里,就是延安出生的那个……”毛主席淡然一笑:“一个孩子关她作什么!”就这样,叶向真最终获释。
在监狱里度过的四年,叶向真变得迟钝了许多。叶剑英第一次见到女儿时异常激动,关切地询问她的身体状况,然而叶向真却久久无法回答清楚。最终,她终于说出了憋在心里许久的话:“爸,是我不好......”听到女儿这样说,叶剑英的眼圈泛红,眼睛湿润:“不!是爸爸连累了你们。”戎马一生的叶剑英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
进入80年代,叶剑英担任人大委员长的疲惫感愈发显著,帕金森氏症的加重让他行动不便。看着父亲这个样子,叶向真感到非常心疼。在进行了漫长的思想斗争后,她最终决定和父亲交心。
一清晨,叶向真注视着父亲刷牙的不稳当,轻声说:“爸,全国人民永远会记得你们这一代为他们所做的一切......但是谁也违背不了自然规律,任何伟人也不可能把儿孙的事做完哪......老爸您是不是也考虑一下呢?”
叶剑英认真聆听了女儿的劝告,沉默片刻后,仍专注地刷着牙齿,但不久之后,他向中央递交了请辞报告,这并非是一次性的决定,而是多次如此。然而,他曾告诉女儿,小平不同意:“老兄,你退了,我怎么办?还是我们一起退吧!” 尽管叶剑英坚持要请辞,但最终如愿以偿。
叶向真在29岁时获释,对未来充满希望。得知北京医学院开始招生后,她急忙赶到报名处,然而,根据入学章程,她已经超龄。她并没有轻言放弃,经过种种努力和说服,最终获得了一个作为旁听生的名额。
叶向真毅然放弃了医生的职业,决定重新回归她的老本行。
历经两年的刻苦学习,叶向真顺利完成了学院规定的各项课程,以出色的成绩顺利毕业,并先后在首都医院和301医院找到了职业出路。
在医院工作的几年里,叶向真不仅熟稔了大量医学知识,而且在医疗技术方面,她并不愿意墨守成规,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
当医院进行“7254”代号的中药抗癌治疗试验时,这种药物具有剧毒,若剂量过大,可能对患者造成生命威胁。面对是否在患者身上进行试验以及如何控制药量的问题,医学界存在分歧。
一些权威人士主张最大剂量不应超过两颗药丸,但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叶向真决心不让试验停留在理论上,于是私下吞下了三颗药丸。她短时间内出现全身颤抖、麻木、头晕眼花等症状,安静地躺在床上,等待命运的审判。经过一段时间,她清醒过来,发现症状全部消失。
经过检查,叶向真的身体并未因吞下三颗药丸而受损。她的勇敢尝试为“7254”中药的临床使用提供了宝贵经验,成为有价值的资料。
尽管她在医学领域有望做出更多贡献,但“四人帮”覆灭的消息让叶向真做出了新的选择。她决定回到自己的老本行,即影坛。尽管医院领导极力挽留,她婉拒了。
重返影坛后,叶向真仍然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她决定拍摄曹禺先生的《原野》。一开始,即便曹禺本人也没有对这个项目充满信心。然而,事实证明叶向真确实有一技之长。该作品一亮相便引起了国内外影坛的关注,上映后更是赢得了无数赞誉。此后,叶向真为观众呈现了一系列经典影片。
1985年,在为父亲叶剑英庆祝88岁生日的欢庆时刻,叶向真幽默地表示:“他们都取得了进展,唯独我没怎么变。”
她指的是她的兄弟姐妹们纷纷在军界和政界担任师长、局长、市长等职务,实现了各自的抱负。而与他们不同的是,她却踏足了电影艺术领域,成为了一名女导演。
当叶剑英看着已经成熟起来的孩子们时,心中充满了欣慰的笑容。这位唯一一个在他的陪伴下度过战火岁月的女儿,铸就了一段充满特色的人生。这让他感到非常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