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伴随着《七子之歌》的感人旋律,历经风雨,澳门终于在1999年12月20日回到祖国怀抱。2024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澳门的故事。
其实,澳门的历史远比我们以为的要久远得多。
港澳学者对澳门路环黑沙进行多次考古发掘,证实在距今5000—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澳门地区已生活着以渔猎经济为主的原始居民,其文化与珠江三角洲同出一源。
近日出版的《澳门影像志》,正是以此作为正文第一张图片。
澳门路环黑沙遗址(图 黄明辉)
《澳门影像志》的编著者是中新社资深图片编辑李健,她遍访中外知名摄影师作品库、大学档案馆、国家档案馆、博物馆、收藏家私藏旧照,汇集清末民初的老照片、人文街拍、插画、古地图、古籍、文物等,精选出澳门的风景、重大历史时刻、人文风貌、市井生活等珍贵影像,横跨“古代澳门”“葡占时期澳门”和“回归以后的澳门”三大历史时期,以图证史,以影像的方式为澳门立传。
书中收录了澳门的每一个重大历史时刻,澳门与民族命运、国家前途唇齿相依,处处可见澳门人朴实无华又浓厚深沉的家国情怀:
林则徐巡视澳门禁烟并从澳门“开眼看世界”;郑观应移居阿婆井旁,奋笔疾书写下影响中国近代进程的《盛世危言》;康有为、梁启超在澳门开办《知新报》宣传革命思想;孙中山在澳门行医,成为澳门第一位华人西医,更在濠江“首见大海之浩瀚”开启“振兴中华”革命生涯;叶挺将军在澳门休整后重返战场保家卫国……
新中国成立当天,澳门的濠江中学校长杜岚带领师生将一面自己缝制的五星红旗,在校园内高高升起——这是澳门第一次升起五星红旗。
1992年10月28日,澳门总督亚马留铜马像被吊离地面,结束了它盘踞了52 年之久的基座,被运回葡萄牙本土。
移走亚马留铜马像(图 林建璋)
作为中国最早、最持久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澳门一直是西学东渐、东学西传的桥梁,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澳门,引进了第一部西式印刷机,拍摄了第一张照片:1844年,法国人于勒·埃蒂尔(Jules Alphonse Eugène Itier)为澳门留下的最早照片。照片里的妈阁庙,与如今几乎一样。
在澳门,圣保禄学院是远东第一所大学;在澳门,建有港澳地区唯一的园林式图书馆,尽显东西文化聚汇之特色,由富商何东捐赠;;在澳门,开设了第一家西医医院——镜湖医院,首次提供牛痘疫苗,中医也为澳葡政府承认,救人济世。
抗战期间, 大批难民儿童来到澳门,镜湖医院设立难童教养所,收留流离失所的儿童。1938 年,镜湖医院组织的澳门中国青年救护团,在抗战时奔赴内地救死扶伤。
“澳门历史城区”于200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信步走在葡式碎石铺就的小路上,仿佛徜徉于多元文化交融的“时空游廊”,这是澳门珍贵的文化名片,也是多年来中西文化交流互补的结晶。
除了澳门历史上的重要时刻,《澳门影像志》还以特写式镜头,聚焦澳门的地标性建筑、世界最危险的街道车赛之一、凝聚澳门人家国情怀的国庆牌楼、见证澳门历史风味的老字号等,娓娓道来影像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唤起粤港澳之间的经济、文化、情感的融合。
澳门回归25周年纪念日前夕,五洲传播出版社推出《澳门影像志》,收录跨越数百年的珍贵历史影像和文献档案,立体、丰富地呈现澳门的历史变迁,透视影像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掌故。
编著者李健老师是中国新闻社资深图片编辑,多年来致力于“影像证史”研究,编著“影像志”系列图书——《1949 中国影像志》《北京城市影像志——新中国成立70 年北京百姓生活变迁史》《我们正年轻——百年青春影像志》等,引起国内外学术界普遍关注。
全书分为“澳门时代影像”“澳门图片故事”“澳门文献辑录”三大部分,反映从古代澳门到回归之后澳门的历史巨变,全面、立体、多维地展示澳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领域的经典影像。
“澳门时代影像”,按照时间顺序,精选古代澳门、葡占时期澳门和回归以后的澳门这三个时期的历史图片,捕捉澳门从小渔村蜕变为国际都市的历史瞬间;“澳门图片故事”以特写式镜头,聚焦澳门的地标性建筑、国际赛事、历史事件、澳门记忆,讲述影像背后的澳门故事;“澳门文献文物辑录”则展示了与澳门社会发展有关的一些重要文献、插画、文物等珍贵资料。
从古至今,影像记录了澳门一个个变化的瞬间,细腻展现了澳门数百年间的旧貌新颜,粤港澳之间的经济、文化、情感的融合,书中生动、鲜活的图片,带我们重温澳门的历史光辉,触摸历史长河中的涓滴细流,感受澳门人的精神和记忆。
以下是部分图片欣赏:
1983,澳门街头的青岛啤酒广告(图/Joёl DUCANGE/Gamma Rapho via Getty Images/VCG)
1999,庆回归大巡游。(图 潘德昌)
2022,澳门轻轨(图 黄明辉)
2023 年的澳门(图 叶展华)
文 编辑 韩哈哈
图片与资料提供 五洲传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