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历史上,宋朝时期是最为多灾多难的一个朝代,当时由于气候原因,北方原本寒冷干燥的平原山脉,开始变得温度适宜,草原上开始变得植被茂盛,游牧民族有了充足的粮食和草料来供给自己的军队和牲畜,几年之后便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在北方占据着。
在北宋时期,以北的辽国由于上层统治者的治理不当,国力出现了严重的下滑,由于常年国家内部的消耗,辽国再也没有能力抽调充足的兵力去牵制完颜一族的势力,在完颜阿骨打的带领下,这只突然崛起的军队打败了辽军的主力,于公元1115年建立了金国。
当时的北宋统治者也注意到日益强大的金国,而此时的辽国已经元气大伤,在短时间内难以再发动有一定规模性的战争,倘若此时宋金两国联手对辽国进行讨伐,辽国的结局必定就只有灭亡。于是北宋派出使臣与金国取得联系,两国在短时间内便达成了共识,由于宋金两国领土没有直接接壤,所以就在渤海之上签订了一系列的盟约,在历史上也被称为“海上之盟”。
海上之盟签订后,金国和北宋从两个方向同时出兵,对辽国进行讨伐,此时的辽国早已日薄西山,再也无力抵抗,宣告灭国。战后,北宋拿到了心属已久的燕云十六州,而金国则将原本辽国的旧土全部纳入自己的版图,北宋与金国的国土也正式接壤,燕云十六州也在一段时间后,又一次成为宋、金两国军事冲突的原因,金国依仗国力强盛,对北宋发起入侵,北宋在后期朝政败坏,军队不振,自然无法抵挡金国大军,在都城汴京沦陷后,酿造了靖康之变,北宋在立国167年后灭亡。
时间来到100多年后,在北宋灭亡后,南宋政府开始了与金国长达一百余年的对峙。12世纪末,分散在草原上的蒙古各部落开始逐步统一,开始于金国在边境地区发生一些战争冲突,到了13世纪初期,蒙古诸部完成了彻底的统一,在国家经济实力,军事武装力量上已经达到了于金国分庭抗礼的地步。南宋也利用这一时机,在国内抗战派辛弃疾、陆游等人的支持下,出兵北伐金国,原意是利用此举与蒙古取得联系,但由于后来战败,联系也就终止了。
在当时的南宋朝野上,也不乏有对蒙古势力的揣测,许多重臣都认为,相较女真人而言,蒙古军队才是真正的虎狼之师,日后对国家的威胁比金国更大。金国在蒙古的进攻下节节败退,不得不弃都南迁,金国为了自己的势力扩张,只能不断地从南宋掠夺来获取资源。当时金国对南宋的侵略成性,金兵多次出兵南下,更是掳走了徽钦二帝,南宋上下都对金国恨之入骨,不惜倾尽全国之力,也要报君父之仇。
于是在金国的不断侵略之下,为报靖康之耻,南宋不得不与远在北方的蒙古结成同盟,共同对金国进行讨伐,历史上称之为“联蒙灭金”。南宋与蒙古对金国采取了南北夹击的攻势,金国无法抵御来自两股势力的攻击,最后亡国。金朝灭亡后,南宋收复了五洲之地,胜利凯旋,也印证了陆游所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但和平只是暂时的,蒙古的野心不只限于金朝的领土,几年之后蒙古铁骑就又挥师南下,攻入临安,在崖山,南宋仅存的最后军事力量,也被蒙古军队一举歼灭,自此南宋灭亡,元朝建立。
北宋与南宋看似由于同样的军事同盟的存在,达到了自己收复失地或是一雪前耻的目的,但两者的成因却是完全不同的。“海上之盟”的达成,北宋政府是主导者,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主动提出了与金国结成军事同盟,而南宋与蒙古的结盟,完全是因为金朝与其有着难以逾越的仇恨,况且倘若不与蒙古结盟,南宋就逐渐会被金朝所蚕食,所以说南宋“联蒙灭金”的举动出于别逼无奈之下。
而北宋与南宋的灭亡,完全是由于当时国家实力的悬殊,而宋朝的历代皇帝又重文轻武,军队力量的发展一直都没有得到国家重视,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崛起,自然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