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根本没有想过称帝,只是利用湘军镇压太平军,以达到他功成名就的目的。
曾国藩以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在古代儒士都是以深受传统的
“内圣外王”、“治国平天下”
的儒家价值理想熏陶,有着强烈的事功心理。
曾国藩组建湘军30多万,清廷想利用湘军镇压太平军,来稳固其统治,同时猜忌、防范和牵制湘军,以免威胁到清廷。
如果曾国藩仅凭拥军30多万,是不可能称帝的。最后曾国藩为了自保,裁减湘军。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曾国藩受儒教思想影响
在封建社会里,儒士都有着强烈的功名欲望。想凭借自己的学问进入仕途,忠君爱国为前提。极于表现自己,建功立业,成就帝王之师,光宗耀祖为使命,是他们的最高理想。
曾国藩出生于寒微之家,受到家庭影响颇深,祖辈读书识字的不多,教育子孙后辈
“大以不学为耻”
。希望以读书获取功名,以壮门眉。
曾国藩处于内忧外患的动荡年代,进入仕途以后,抱着极的愿望,澄清天下,挽救衰世,中兴朝廷为已任。以曾国藩为首的儒士群体,胸怀大志,抱着凭湘军镇压太平军为突破口,建功立业,还一个太平盛世。
曾国藩以忠诚为基点,保持儒士的优良传统,来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在太平天国失败后,上表朝廷,裁减湘军,自剪羽翼,以保晚节。《清史稿》记载
“国藩事功,本于学问”
,从此可以看出,他对朝廷忠诚不二,自己只是做学问的文化人。
二、朝廷对湘军的利用与制约
太军天国接连取胜,清廷的八旗绿营军连连失败。在没办法的情况,要求曾国藩组建民团,来镇压太平军,同时朝廷防范与节制湘军,以免威胁到朝廷。当时组建湘军,其实属于地方武装,没有规划为国家兵制。
在道光皇帝给曾国藩下诣:“前任丁忧侍郎曾国藩隶籍湘乡,闻其在籍,其于地方人情自必熟悉,着该抚(张亮基)传旨,令其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伊必尽力,不负委托。”
当时清廷都没有重视太平国,以匪来清剿来目的,没有想到后来太平军实力太过强大,使清廷的八旗军接连失败,无法抗衡。
曾国藩在长沙练兵时,遭到绿营军和地方官的排挤,实际上是满人对汉人的猜忌。操兵结束后,出征讨伐,咸丰皇帝心存戒备:
“文宗以国藩一人兼统水陆军,心忧之,特诏贵州提督布克慎自黄州还,赴其水营,诏(湖广)总督台涌会其师”
。曾国藩从练兵到出征,一直受到朝廷防范和节制。如果曾国藩越雷池一步,小命都不保,哪里还有心思,起兵称帝的想法。
朝廷对曾国藩采取的措施是
“又拉又打”
,一方面太平军进军迅速,绿营军溃败,另一面想借助曾国藩来镇压太平军。
曾国藩在江西的一年多,举步维艰,处处受到牵制,工作非常不顺利
,“曾文正以客军羁江西,外逼石达开,韦昌辉诸剧寇,内与地方官相抵牛吾,其艰危窘辱,殆非人所堪。”
曾国藩为了筹措军粮,处处碰壁,使他心灰意冷。于是他借父亲的死,请辞回家丁忧。
曾国藩回闲置了一年左右,重新回到湘军任职。他的处境才逐步改善,这是因为,咸丰帝已经看出,湘军是镇压太平天国、保住大清江山的主干力量,不加利用,是达不到目的。
太平军失败后,曾国藩拥有湘军三十多万,朝廷的大臣开始弹劾,特别对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进行打压,以曾国荃纵容湘军在天京杀人抢夺为由。曾国藩意识到
“兔死狗烹”
危险。立即上报朝廷,裁减湘军,并自请湘军将领挂空闲职位,最后来得到慈禧太后对他的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