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克农遇国军上校主动打了个招呼,被周总理怒批:他若暴露你负责
迪丽瓦拉
2025-08-18 00:33:28
0

引言:

1939年的春天,重庆街头人来人往。李克农正与地下党员王莹、金山商讨事情,突然远远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匆匆走来。那人低着头想要快步通过,李克农却情不自禁喊出了对方的名字。这一声招呼,让在场所有人的神经都紧绷起来。当天晚上,周恩来得知此事后,脸色异常严峻,他厉声对李克农说:"你和他打招呼,若是暴露了他的身份,你负责!"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一向沉稳的李克农会做出如此冒险之事?那个行色匆匆的身影又是谁?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隐秘故事?

一、谢和赓的革命源起

谢和赓出生在广西桂林城北的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谢顺慈是清末秀才,在当地开设私塾,教授学生诗书礼乐。1912年,谢和赓呱呱坠地时,正值辛亥革命后不久,整个中国正处在新旧交替的动荡年代。

在谢家,最让谢和赓敬重的是他的二哥谢铁民。谢铁民自小就展现出过人的才智,不仅精通文史,还对时事政治有着独到的见解。1927年,谢铁民在广西大学读书时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随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经常给年幼的谢和赓讲述革命道理,也带他阅读进步书籍。

1930年,一场意外改变了谢家的命运。谢铁民在组织广西农民运动时不幸被国民党军队发现,在转移途中壮烈牺牲。这个消息传来,谢和赓握着兄长生前最后留给他的一本《新青年》杂志,暗自下定决心要继承兄长的遗志。

1931年冬天,在广西大学就读的谢和赓通过学校进步社团,结识了地下党员李明。在李明的引导下,谢和赓开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积极参与学生运动。当时的广西大学,虽然表面上被国民党控制,但暗地里却有不少进步师生在开展革命活动。

1932年春,谢和赓经李明介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掩护身份,他在学校里表现得极为低调,甚至刻意与一些国民党学生打好关系。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地下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党组织很快发现谢和赓有着独特的优势。他出身名门,谈吐不凡,又精通文史,最适合打入国民党上层机关。1933年初,组织决定派他到冯玉祥的部队工作。在此之前,谢和赓需要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特殊训练。

训练期间,谢和赓学习了情报工作的基本技能,包括密写、暗号、联络方式等。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如何在敌人眼皮底下隐藏自己的政治倾向。当时负责培训的同志对他说:"革命工作需要伪装,但内心的信仰永远不能改变。"

1933年4月,经过严格考察,组织正式任命谢和赓为吉鸿昌将军的秘书。这是他革命生涯的第一个重要任务,也是他走上特殊使命道路的开始。

二、潜伏之路

1933年夏天,谢和赓正式走马上任,担任吉鸿昌将军的秘书。这份工作让他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军政要员,也为他日后打入国民党核心层面奠定了基础。在吉鸿昌部队期间,谢和赓负责处理日常文书工作,因为他的文笔优美,常常得到将军的赞赏。

1934年春,组织突然决定调整谢和赓的工作。当时的广西军阀势力正在发生微妙变化,党组织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宣侠父同志找到谢和赓,向他传达了新的任务:回到广西,打入桂系军阀白崇禧的核心圈子。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组织做了周密的安排。首先,他们请到了冯玉祥和李济深两位将军为谢和赓写推荐信。这两封推荐信成为打开白崇禧大门的关键钥匙。其次,组织安排谢和赓只能与宣侠父保持单线联系,一切行动都要受周恩来和李克农的直接指导。

回到广西后,谢和赓开始在《广西日报》发表文章。他特意研究了白崇禧的军事思想和政治主张,写了一系列颇具分量的评论文章。这些文章既不露锋芒,又暗含对白崇禧的恰到好处的赞誉,很快就引起了白崇禧的注意。

这时,一个意外的机遇出现了。谢和赓的同学马仲孚恰好是白崇禧的妻弟。马仲孚在白崇禧面前多次称赞谢和赓的才学,这让白崇禧对这位年轻人更加关注。1935年初,白崇禧终于召见了谢和赓。

在与白崇禧的第一次谈话中,谢和赓展现出了过人的才智。他对军事、政治、文化都有独到见解,而且说话谦逊有度。这次谈话之后,白崇禧立即决定让谢和赓担任自己的机要秘书。

为了进一步拉近关系,白崇禧开始为谢和赓张罗婚事。他有意将妻子的表妹许配给谢和赓。这个提议让谢和赓陷入两难:如果拒绝,可能会引起白崇禧的猜疑;如果接受,又会影响地下工作。经过组织研究,最终决定同意这门亲事。这个决定果然让白崇禧十分高兴,对谢和赓更加信任。

1937年,白崇禧接到调令,前往南京担任要职。在挑选随行人员时,他谢绝了李宗仁推荐的其他人选,只带了谢和赓等少数几个亲信。这个决定充分显示了白崇禧对谢和赓的信任已经达到了相当程度。

到达南京后,谢和赓的工作变得更加重要。他不仅要处理白崇禧的日常事务,还要参与起草重要文件。每当白崇禧需要向蒋介石汇报工作时,都会让谢和赓负责文稿的起草工作。就这样,谢和赓成功打入了国民党的核心圈子,开始了更加危险而重要的地下工作。

三、关键的情报工作

1937年末,白崇禧准备向蒋介石呈递一份关于抗日战略的建议书。这份后来被称为"万言书"的文件,由谢和赓执笔起草。在起草过程中,谢和赓巧妙地将党组织对抗日战争的部分主张融入其中,使白崇禧的建议在某些方面与我党的抗日策略不谋而合。这份文件最终得到蒋介石的重视,为后来国共两党在抗日问题上的合作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1938年春,白崇禧需要在国民党军事会议上发表重要演讲。谢和赓受命修改演讲稿时,面临着一个危险的局面。军统特务头子戴笠派人送来了一份材料,要求必须加入到演讲中。这份材料中包含了大量针对共产党的攻击言论。谢和赓以词不达意为由,多次修改,最终成功淡化了反共内容,将演讲重点引向加强抗日。

在与军统组织的周旋中,谢和赓展现出了高超的智慧。1938年夏,军统特务怀疑白崇禧府上有共产党暗探,准备展开秘密调查。谢和赓通过白崇禧夫人的表妹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布置了一个反向迷惑计划。他故意放出消息,说有日本特务想要渗透到白崇禧身边,这让军统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追查日谍的方向上。

1938年底,党组织在重庆的一个秘密据点被军统发现,多名同志被捕。谢和赓获悉后,利用职务之便,主动请缨协助白崇禧处理相关案件。他以调查案情为由,多次前往监狱,暗中为被捕同志传递消息,并设法营救出其中两名重要同志。

1939年初,八路军在后方的物资补给遇到严重困难。谢和赓获知这一情况后,开始在白崇禧的军需系统中做文章。他利用职务便利,在军需物资调配过程中动了些手脚,使一批重要物资能够通过地下党的秘密渠道输送到前线。这些物资包括医疗用品、通讯器材等,对支援抗日前线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完成这些危险的任务,谢和赓必须格外小心。他每天都按时出现在白崇禧的办公室,处理日常公务,表现得既不太积极也不太消极,保持着一个秘书应有的分寸。他经常陪同白崇禧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和其他高级将领的秘书们保持着适度的来往,既不疏远也不过分亲近。

这期间,谢和赓还建立了一个隐蔽的情报网。他利用白府中的勤务人员、司机等基层工作人员,收集各种看似不起眼但实则重要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整理后,通过特殊渠道传递给党组织,成为制定政策的重要参考。

然而,越是处在关键位置,工作就越发危险。1939年春天的那次街头偶遇,将谢和赓多年来苦心经营的地下工作推向了一个危险的边缘。

四、危机与转机

那次街头偶遇后的第三天,军统特务处突然对白崇禧府邸周边展开了秘密监视。谢和赓发现跟踪人员后,立即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他先是借口白崇禧夫人生病,暂停了所有不必要的社交活动,随后又以整理档案为由,将所有可能暴露身份的文件销毁。

1939年4月,情况进一步恶化。军统特务处派人以送资料为名,来到白崇禧府上。这些特务带来了一份名单,上面记录着一些可疑人员的活动轨迹。谢和赓在查看名单时发现,其中就包含了那天与他打招呼的李克农的活动记录。

面对这个危机,谢和赓采取了一个大胆的行动。他主动向白崇禧汇报说,最近发现有人在暗中调查府上的工作人员。他表示,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将军的威信。白崇禧听后十分恼火,立即打电话向戴笠质问。这一举动反而打消了军统的怀疑,因为在他们看来,一个共产党地下工作者不会这样高调地提出质疑。

为了进一步消除疑虑,谢和赓开始频繁出入国民党的一些重要场合。他在这些场合表现得格外活跃,不时发表一些符合国民党理念的言论。同时,他还主动向军统提供了一些关于日本特务的情报,这些情报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既不会危害党的工作,又能让军统觉得有价值。

1939年夏天,白崇禧受命筹备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这次会议将讨论对日作战的重要部署。谢和赓在准备会议材料时,发现了一份关于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活动的密报。这份密报如果递交上去,将会给党的抗日工作带来严重影响。

在这个关键时刻,谢和赓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利用自己整理文件的便利,将这份密报与其他几份文件搞混,然后以文件分类错误为由,将密报转入了另一个部门。等到军事会议开始时,这份密报已经被淹没在大量普通文件中。

1939年秋,白崇禧因为一些政见分歧,暂时离开重庆返回桂林。这个变动给谢和赓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在白崇禧离开期间,他以整理文件为名,留在重庆继续工作。这段时间,他得以更自由地活动,为党组织传递了大量重要情报。

然而,这种相对宽松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太久。1939年底,军统特务处开始在重庆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肃特行动。多个地下党组织的联络点被破坏,一些同志不幸被捕。谢和赓不得不再次回到白崇禧身边,以避开军统的注意力。在这个过程中,他临时改变了与组织的联络方式,采用了更加隐蔽的通信手段。

五、最后的潜伏岁月

1940年初,白崇禧重返重庆,负责指挥第五战区的军事行动。谢和赓作为白崇禧的机要秘书,开始接触到更多军事机密。这一时期,他获取了大量关于国民党军队调动的重要情报,这些情报为我党在华北地区的军事行动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这个阶段,谢和赓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不再像以前那样频繁地参与社交活动,而是把更多时间用在整理军事档案上。通过这种方式,他得以系统地掌握国民党军队的部署情况。同时,他还建立了一个以白府园丁为核心的情报网,这些普通的工作人员成为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

1940年夏天,一个意外的机会让谢和赓接触到了国民党的最高军事机密。当时,蒋介石召开了一次秘密军事会议,白崇禧因病未能亲自参加,便派谢和赓代为前往记录会议内容。在这次会议上,蒋介石详细阐述了对日作战和围剿共产党的双重战略。谢和赓将这些重要信息通过特殊渠道传递给了组织。

1941年春,军统特务处在重庆展开了新一轮搜查行动。谢和赓提前得到消息,立即通知组织转移了一批重要档案。同时,他利用白崇禧的关系网,暗中打探军统的行动计划,为组织争取到了宝贵的转移时间。

这一年的夏天,白崇禧的一位老部下来访,带来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军统特务处正在调查白府周围的可疑人员,其中就包括一些经常出入白府的工作人员。谢和赓当机立断,主动向白崇禧建议清理府内人员,借此机会调整了几个可能暴露的同志的工作岗位。

1942年初,谢和赓遭遇了最危险的一次考验。一名被捕的地下党员在审讯中供出了与白府有关的一些线索。军统特务准备对白府进行秘密搜查。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谢和赓收到了组织的紧急指示:必须立即撤离。

然而,谢和赓经过深思熟虑,决定留下来继续工作。他认为,此时撤离反而会引起更大的怀疑。为了应对危机,他主动向白崇禧汇报了府内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请求彻查。这个看似冒险的举动反而打消了军统的疑虑。

1943年,谢和赓开始为自己的转移做准备。他以家中老母亲病重为由,多次向白崇禧请假返乡。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步减少了与组织的联系,将重要情报工作转交给其他同志。同时,他还精心设计了一套离开后的应对方案,确保不会留下任何可疑痕迹。

1943年冬,在组织的周密安排下,谢和赓终于完成了他长达十年的潜伏任务。这位在国民党高层周旋多年的地下工作者,最终安全地回到了解放区。他带走的不仅是大量重要情报,更重要的是为党的地下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赤... 吐蕃于长庆元年(821)、长庆二年(822)与唐会盟后,敦煌古藏文写卷记载了吐蕃与唐朝、回鹘、南诏,...
原创 新... 1942年,在华中抗日根据地,一位名叫杨德裕的新四军女战士,凭借着出色的报务技能,成功打入敌军电报站...
他是开国少将,64岁时企图发动... 从英雄到叛徒,他的名字几乎成了背叛的代名词。张宜爱,这位曾经的红军将领,一度是无数战士心中的“神”,...
穿越冰与火:俄北方海航道演变史 参考消息网12月24日报道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网站12月15日刊发题为《穿越冰与火:俄罗斯北方海航道鲜为...
原创 此...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起义军揭竿而起、英雄豪杰四起,最终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两人异军突起,经过几...
重庆江北寸滩发现一条清代官道 王爷庙遗址出土的清代官道。(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新重庆-重庆日报消息,近日,位于江北区寸滩街...
原创 有... 《明亡之思:靖难之役的深远影响》 一、靖难之役的爆发 明朝初期,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名发动靖难之...
《慕天颜集》首发仪式在兰州举行 12月20日,在陇上乡贤、康熙名臣慕天颜诞辰400周年之际,由平凉市委、市政府策划,平凉市委宣传部、...
原创 “... 在新中国的57位开国上将之中,有三位“杨”姓将军合称为“三杨”,也被称为“三杨开泰”,三人分别是杨得...
原创 汉... 提到汉武帝刘彻,他的名字几乎等同于“强汉”二字 。他乃中国历史中极具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后世赞其为“...
原创 明... 朱善,明代初期的杰出文臣,出生在江西丰城。他从小勤奋读书,成为当地闻名的大才子。然而,正当他准备迎接...
原创 杨...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将军,他用一生诠释了忠诚与勇气的意义。杨得志,这个名字对于许多人来说或许并...
原创 原... 1956年,西藏拉萨机场上空,一架飞机缓缓降落。机舱门打开,一位身材魁梧的军官走了下来,他就是张廷发...
悦见贵阳·触摸文脉 贵阳历史文... 12月23日上午10时,一场主题为“悦见贵阳·触摸文脉”的《贵阳历史文化丛书》分享会在贵州饭店国际会...
原创 3... 新冠疫情已经过去了一年有余,再回头看那段时光,仿佛世界末日一样,明明是面对面的距离,却依旧不能靠近彼...
原创 明... ——【·前言·】—— 明朝,在历史洪流中,涌现出了无数杰出的人物,而赵秉忠作为一位状元,他所创作的《...
原创 清... 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常常通过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一窥那个时代的风貌。然而,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你是否曾...
原创 林...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
原创 林... 林徽因与梁家:不是高攀,是命中注定的相遇 192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梁思成身陷囹圄,生命垂危。...
原创 慈... 清朝,一个封建王朝的落幕,是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1912年,太和殿内,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标志着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