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胡适离开了大陆,离开前做了两件事,让毛主席对他彻底失望。
在胡适决定离开中国大陆之前,他的两个举动深刻地影响了毛主席对他的看法,以至于毛主席后来对他表达了深深的失望。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在一次高级知识分子座谈会上,毛主席提及胡适,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胡适这人真是倔强,我们多方托人带话给他,希望他能回国,可他就像没听见一样,真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些什么。”
那么,是什么事情让毛主席对胡适如此失望呢?这还得从胡适离开前的两个关键行动说起。而这一切的缘起,还得从董必武秘密拜访胡适的那一刻讲起。
1945年4月22日的夜晚,旧金山菲特林大使馆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中共驻旧金山的特使董必武。他的到来,是为了与胡适就国家大事进行深入的交流。尽管胡适与中共在政见上一直存在分歧,但董必武的这次不请自来,显然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面对董必武的到访,胡适表现出了他的坚持。董必武传达了毛主席对胡适学识的赞赏,并希望他能从民族大义的角度出发,考虑加入共产主义的阵营。然而,胡适却并未被打动。他坚信,共产主义的理想在中国难以实现,认为中国走苏俄的道路并不适合,因为中国并不具备俄国革命斗争的条件。如果强行违背社会规律,只会引发社会的动荡。
在谈到战后国共两党如何携手建国的问题时,胡适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领袖和一个执政党,而中国可以实行多党合作制,但必须以最有潜力的政党作为核心。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国民党最适合担任这个角色。他建议包括共产党在内的国内各方势力,应该辅助国民党改革国家制度,接受国民政府政令合一的主张,而不是为了争夺权力而不顾国家的安危。
对于胡适的这些观点,董必武表示无法认同。他强调,中国共产党是热爱和平的,愿意与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新中国。胡适的坚持和董必武的反驳,无疑揭示了当时国共两党以及各民主党派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和不同的建国理念。
胡适的这些举动和言论,最终让毛主席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失望。这也成为了胡适离开大陆前留给人们的一段深刻的历史记忆。然而,关于如何构建一个新中国,并非可以随心所欲,而是需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与趋势。回顾历史,中国曾尝试过维新变法,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最终未能成功。随后,孙中山先生创立了中华民国,并试图走美式民主道路,但在国内外各种势力的干扰下,共和制度也未能真正落实,这足以说明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的道路充满了重重困难。
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并非一时的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明智决策。在党的领导下,工农阶级紧密团结,对帝国主义给予了沉重打击,使中华民族从危难中重获新生。这充分证明,走共产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是深得民心的。
尽管董必武先生尽力劝说,但要让胡适改变立场并非易事。眼看争论下去已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董必武只能带着失望离开。这时,毛主席想到了历史学家吴晗,他与胡适交情深厚,或许能够劝说胡适。然而,吴晗的尝试也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胡适的思想转变显得异常艰难。
胡适的一封远洋长信更是让毛主席深感痛心。他频繁派人找胡适交谈,却引起了胡适的不满。为了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胡适在旧金山给毛主席写了一封长信,明确表示虽然可以在学术上与共产党人交流,但绝不会加入共产主义阵营。
在谈到军队改制问题时,胡适建议中共应逐层解除地方武装,并将缴获的弹药交回中央。而对于宪政议事的具体事项,他认为参政议事是有产阶级特有的政治权利,应最大限度地保障他们在中国的利益。
毛主席读完胡适的信后,并未立即回复,而是召集了中共高层委员们开会。他评价胡适说:“胡适早年曾致力于整理国故、倡导国语运动,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专注于学问的君子风范。”然而,在政治立场上,两人却存在着根本的分歧。自从胡适担任了国民党驻美国大使的职务后,他身上的中国传统色彩逐渐减弱,而亲近美国、支持蒋介石政府的立场却日益明显。这使得将他争取到共产主义阵营的努力变得更加艰难。胡适后来参加了国民党伪造的国民大会,这一行为再次让毛主席感到失望。
1948年11月,为了欺骗民众、镇压革命,蒋介石在南京召开了所谓的“制宪国民大会”。这个大会实际上是国民党一手操控的,其真实目的是维护蒋介石集团的独裁统治。尽管这个大会缺乏合理性和公正性,但胡适却欣然接受了邀请并参与其中。他甚至为这次伪造的国民大会起草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这充分暴露了他明显的反共倾向。尽管他口口声声说要为争取民主和自由奋斗一生,但他的实际行动却与此背道而驰。
胡适的这种做法立即引起了国内民主人士的强烈不满和抗议,他的公众形象也因此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对于胡适参与伪国大的事情,毛主席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以前一直认为胡适是一位注重教育的学者,做任何事情都会坚守道德底线。但这次伪国大事件却让胡适在文化界声名狼藉。或许胡适自己也意识到被国民党利用了,但他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最终将他与蒋介石集团紧紧绑在了一起,这让他陷入了无可奈何的境地。
一封来自远方的长信让毛主席看清了胡适的政治心态,而胡适参与伪国大的行为则让毛主席彻底看清了他的政治倾向。通过这两件事情,毛主席对拉拢胡适的想法彻底失去了希望,他对胡适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