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经历改编,成为了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来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路军。然而,历史上人们更加熟悉的还是第八路军这个编制,“八路军”这一称呼也源自于此。刚刚改编时,老蒋只为八路军配备了三个师,分别是八路军一一五师、一二0师和一二九师。而一二九师下设两个旅,分别为385旅和386旅。尤其是386旅,在抗战期间展现了出色的战绩,由陈赓大将担任旅长,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主力之一。在许多著名战斗中,陈赓领导的386旅展现出了出色的作战能力,使得日军甚至在横幅上咒骂“专打386旅”。
然而,385旅同样是主力,甚至在编制序列上排在386旅之前,为何却没有像386旅那样出名呢?原来,在一二九师奔赴抗日前线之时,考虑到保卫延安的紧迫任务,军委和主席作出了决定,即让385旅的部分兵力留守在陕甘宁边区,承担起保卫延安的重任,而385旅的769团则随一二九师师部行动。这意味着385旅的主力部队都留在了陕甘宁边区。尽管385旅的769团在夜袭山西代县阳明堡日军前线飞机场、成功炸毁24架敌机等战功显赫,但人们只知道这些战绩是一二九师取得的,却未意识到769团是385旅的主力团。随后,769团与第129师独立团和独立支队合并编为新的第385旅,陈锡联担任旅长,也参与了许多战斗,但名气上仍然不及由陈赓率领的386旅。
这段历史也呈现了一个有趣的侧面:部队的名气往往与是否出现在战场上以及取得的战果直接相关。尽管385旅中的769团有过惊人的战绩,但由于这些功绩归功于整体部队的行动,因此在人们的记忆中,对于385旅的评价并不是那么突出。在一二九师战斗的同时,留守边区的385旅在保卫延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也是在抗战历史上值得特别关注的一部分。然而,这种被遗忘的情况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思考:历史中有许多不为人所熟知的英雄和故事,而这些被掩盖的故事同样值得我们去探究和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