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苏德战争,德军到底有没有后悔过进攻苏联?这个问题还真有,古德里安在他的著作《装甲指挥官》里,就曾提到过德军闪击苏联以前,他曾提醒过阿道夫,苏联的装甲坦克不仅数量多而且作战效能也不比德军的差,但阿道夫沉浸在占领西欧和法国的喜悦之中,完全没有把他这个提醒当回事,直到斯摩棱斯克战役结束以后,德军统帅部才发现继续进攻,他们的装甲坦克有些力不从心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当时东线战场上到底发生了些什么。
对于1941年7月底和8月份德军在苏德战争初期的表现,坊间一直把德军所向披靡体现得较多,却很少有人去关注德军的损失并不比苏军好到哪里去,尤其是在装甲坦克的损失方面。而且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德军统帅部与前线指挥官之间存在一些作战思维的分歧,比方说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等一线将领,都愿意把占领城市和迅速突破苏军的防御作为重点目标,而阿道夫更倾向于先歼灭苏军有生力量,防止他们东山再起成为第二波防御力量。
因此,在1941年6月22日战争打响以后,德军的三路大军确实是齐头并进和势如破竹,尤其是古德里安和霍特的第2和第3两个装甲集群,像两把铁钳迅速突破了苏军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两道防线,前锋直指苏联首都莫斯科。
但这时德军的表现非常出乎所有人的意外,一个是古德里安打得正起劲,已经做好了出击莫斯科的准备;一个是英美盟军对苏军的表现有些失望,在援不援助苏军的问题上持观望和徘徊态度。可等来的结果却是德军统帅部改变了打法,8月23日中央集团军群的两支装甲大军被分别派到南北两线增援作战,中线对莫斯科的进攻停了下来,而且这一停就是差不多两个月时间,给苏军做好莫斯科防御留下了充足的时间。
那么,问题就来了,德军为什么会在这么有利和关键的时间段上放弃进攻莫斯科呢?坊间的解释多数都是苏军西南方面军的85万大军,被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群围堵在基辅突出部,靠它一己之力难于包围,非要古德里安南下合围才行。
实际上,从德军统帅部的角度,暂停进攻莫斯科,还有另外一层考虑,那就是中央集团军群的装甲力量损失太大了,继续进攻怕起反作用。
按古德里安在他的回忆录中所述,7月16日苏军第16集团军撤出斯摩棱斯克以后,他对第2装甲集群进行损失统计,发现他的第18装甲师仅剩下12辆坦克,而跟他相邻的霍特第3装甲集群的一个装甲师比他损失得更惨,有的当成了步兵使用。
说到这里,是否有人提出疑问,既然第2装甲集群损失那么大,古德里安又是如何完成增援基辅包围战任务的呢?实际上,在苏军组建布良斯克方面军阻击古德里安南下时,德军是用第2集团军为诱饵拖住了叶廖缅科,而莫德尔指挥第3装甲师依靠迅速补充的坦克南下,并于9月16日与第1装甲集群合围了包围圈,只不过这时第3装甲师的1个装甲团打得只剩下10辆坦克,说明德军的损失是非常可观的。
那么,德军暂停进攻莫斯科,是不是就装甲坦克数量不够这一项因素影响呢?也不是的,德军统帅部在1941年7月底曾经向中央集团军群发布了一条放慢进攻速度的命令,实际上就是暂停进攻莫斯科的预先号令。至于为什么要发布这条让前线意外的命令,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在他的日记中也做了说明,因为战前他们低估了苏军的防御决心,原以为苏军参战部队只有200个作战师,但战斗打响以后,苏军损失一批马上就能迅速补上一批,而且还越打越多,他让战场统计后发现,苏军光有作战番号的作战师就多达360个,还不包括打散后加入游击队的那几十万人。
在哈尔德惊呼德军失算的同时,德军统帅部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在德军占领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以后,阿道夫认为德军的装甲部队已经没什么威胁了,所以他在7月14日下达了一道命令,增加潜艇和新式坦克的研发和生产力度,而降低了东线作战坦克的生产数量,客观上讲,当8月份古德里安急需坦克补充的时候,他的装甲部队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补给。
通过上面的分析看出,德军在1941年8月份停止进攻莫斯科,并非基辅包围战一项因素影响较大,一方面1941年8月2日德军统计,东线作战的三个集团军群共损失兵力179500人,而实际补充兵员才47000人,缺编太大;另一方面,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跑得太快,他的前锋都到了叶利尼亚桥头,而德军的后勤补给站还在720公里外等着更换路轨,因为苏联的铁路轨距跟西欧的轨距不一样。
从这里也不难看出,德军在战争打响后的迅速突进使战线延伸过度了,糟糕的后勤保障跟不上来,闪击战也打成了虎头蛇尾的战术。所以,当阿道夫看到前线传来的消息,他才认真地思考古德里安曾提醒的话,早知道古德里安提供的苏军坦克数量那么准确,德军就不会进攻苏联了。实际上,苏军并不是一只病猫,而是一只老虎,尤其在机械化军建设上,因为底子雄厚,1942年苏军的装甲部队数量就赶了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