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让唐朝彻底走向灭亡的血案,三十多名朝廷重臣同时被杀,尸体也被投入黄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马驿之祸。
虽然此次事件是臭名昭著的大唐终结者朱温所为,但是究其背后的原因,终究还是一场血腥的报复。
那么朱温为何要发动白马驿之祸?其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时间回到唐朝末年,黄巢起义给唐朝的统治带来了致命的打击,虽然最终被镇压,但是唐朝的元气已经大伤,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辉煌。
朱温原本是黄巢起义军的一员,后来投降唐朝,被唐僖宗任命为河中行营副招讨使,后升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并且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以及政治手腕,逐渐壮大了自己的势力,成为了中原地区非常强大的一股藩镇力量,先后击败李克用和李茂贞等割据势力,成为唐朝末年的实际统治者。
天祐元年(904年),朱温先是命令养子朱友谅假托昭宗诏令,诛杀了丞相崔胤、京兆尹郑元规等人,然后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并且将其软禁,随后又指示左龙武统军朱友恭、右龙武统军氏叔琮及蒋玄晖等人,乘夜暗之际,以入宫奏事为名,率兵进入内宫将唐昭宗杀害。立昭宗之子李柷为帝,史称唐哀帝,唐朝政权从此完全掌握在朱温手中。
不过朱温深知唐朝的官僚集团和世家大族的潜在威胁,因此决定展开彻底的清除行动,白马之祸也由此爆发。
天佑二年(905年),朱温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指示亲信以唐哀帝的名义召集朝廷重臣们到白马驿议事,结果这些重臣刚到白马驿,朱温便露出了狰狞面目,随即下令将召来的大臣全部杀死,并将他们的尸体投入黄河之中。
根据史料记载,此次事件当中遇害重臣多达三十余人,其中包括尚书左仆射裴枢、静海军节度使独孤损、右仆射崔远、吏部尚书陆扆、工部尚书王溥、守太保致仕赵崇、兵部侍郎王赞等重臣,他们都是唐朝的官僚集团和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对唐朝的统治有着重要影响。
而且朱温为了以绝后患,还对这些重臣的家属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白马驿之祸是朱温清除忠于唐朝朝臣的历史大事年。忠于李唐的士望高官被一扫而光,绵延多年的唐朝官僚党争彻底终结。当这些人的尸体在浑浊的黄河水中随波浮沉的时候,大唐帝国的一切道德准则、礼法规范也随之而被埋葬,大唐帝国本身也随着这股浑浊的河水而弥散在历史长河之中。
白马驿之祸是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之一,为朱温篡唐彻底铺平了道路,而他也在两年之后的天祐四年(907年)四月废除唐哀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唐朝至此正式灭亡。
此次事件无疑加深了朱温臭名昭著的形象,只要人们谈论白马之祸,首先想到的便是屠夫朱温。然而,这场屠杀的背后,其实还有一位更狠的人物,甚至可以说是直接策划者。
此人名叫李振,是唐朝潞州节度使李抱真的曾孙,他的家族连续四代效力大唐已有百余年,后来因其智谋和才干得到朱温的赏识,从此成为朱温的心腹。
当时宰相柳璨一直想要扳倒裴枢、崔远等人,李振便趁机假借占卜之名,声称这些官员的存在会引来灾难,只有除掉他们,才能堵塞灾异之源。并且说到朝廷之事多有不顺,也是因这些轻浮浅薄之人紊乱法纪导致的,朱温这才下定决心进行屠杀,包括将官员的尸体投入黄河也是李振提出的残忍建议。
其实,李振极力怂恿朱温清除那些忠于唐朝的士大夫阶层,最大的原因则是为了个人泄愤。
他曾经也怀揣着报效国家的理想,积极投身于科举考试,希望通过这一途径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然而,唐朝末年的科举制度已经腐败不堪,金钱与权力成为了决定考试结果的重要因素。李振虽然才华横溢,却屡试不第,这使他对科举考试尤其是其中的一些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对官僚们更是极为怨恨。
后来他又选择参军,因为多次立功被提拔为台州刺史,但是还没上任就碰上浙江东部发生了董昌造反称帝事件,没法再去上任了,李振只好返回。
注:董昌,杭州刺史、义胜军节度使、检校右仆射。乾宁二年(895年),董昌在越州(今浙江绍兴)自立为帝,国号大越罗平,改元顺天。乾宁三年(896年)五月,部下骁将钱镠叛变,兵败被俘,押赴钱塘县途中被杀。
李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靠了朱温,并且逐渐成为了朱温的心腹,从此只要他抓住机会就会报复朝廷官员。
他作为朱温的全权代表,经常对朝中大臣颐指气使,对他服从、恭敬之人可以随意提拔,反对之人就要遭遇撤职罢黜,完全是一副大唐帝国主人的架势。
李振极力怂恿朱温发动白马之祸,很大原因是出于个人泄愤,当然也不乏他自己的政治野心,他看到通过迎合朱温的政治需求,可以获得权力和地位的提升,而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清除那些具有影响力的大臣。
后来,朱温称帝之后,李振由宣义军节度副使、检校司徒授予殿中监,后又升至户部尚书。朱友圭在位时,他代替敬翔任崇政院使,掌握了朝政大权。
可是,随着后梁逐渐衰落,李振的政治地位也在梁末帝时期一落千丈,于是在后唐击灭后梁的过程当中选择投降。然而李振并未得到后唐的宽恕,最终与其家人被后唐庄宗李存勖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