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历史上,有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他就是严嵩。戏曲和其他文艺作品都刻画过他谄媚君王、仗势欺人的奸佞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网络上却流传着一个令人费解的说法,即在北齐时期的《魏史》和唐代的《通典》中,竟然都涉及到了严氏父子的身影。考虑到这两个朝代都在明朝之前,为何会在这些书中记载明朝的事情呢?这看似玄乎,背后是否存在某种玄机呢?我们首先来看《魏书》的记载。这部书以南北朝为起点,记录了北魏、东魏和西魏的历史。尽管内容也包含其他朝代的历史,但成书时间确实在北齐,应该只记录到北齐时期。然而,在《乐志》一节中,却出现了对严嵩父子的提及,这一节主要记录了乐理方面的知识,但却出现了“如若严嵩父子,心赏清浊,是则为难。若依案见尺作准,调弦缓急声清浊,可以意推耳”的字句。在唐代的《通典》中也提到了严嵩父子,尽管内容较为晦涩难明,且没有引用《魏书》的内容。这些巧合引发人们的质疑,为何这两本书似乎具有某种预知性,提及了严嵩父子?难道他们是时光旅行者?
然而,不止这两本书记载了严嵩及其子,明朝之前还有两本书分别是《北史》和《宋书》。这些巧合让人难以置信,是否存在某种玄机?但有人可能质疑,这些史书中记载的严嵩是否真的是我们熟知的严嵩,是否存在纯粹的同名巧合。然而,翻阅史书后,发现在明朝之前,并没有记载任何与严嵩相类似的名人。即便这个严嵩不是名人,他在历史上的存在感也不足以被记录在史书中。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存在其他解释呢?
在网友们的集思广益下,我们得到了两种可能比较靠谱的猜测:猜测一,可能是后人整理时出现了纰漏,误把别人的笔记当作正文。考虑到《魏书》的内容在清朝时有人根据《通典》进行了修补,填充了几十字,这也增加了出错的可能性。或者是当时书局的工作人员在校对时疏忽,将批注当作正文收录,导致了这一错误一直传承下来。猜测二,记载中的严嵩名字可能写错了,错将严嵩误写成了严崇,两者在形状上相似,而在东汉时,确实有一位音乐家叫做严崇,他有一子也学习音律。通假字在古籍中很常见,而在古代崇字和嵩字是通假字,两个字可以互相替换。这种猜测可能更为可靠,因为古人的记载习惯和现代人有所不同。
历史研究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不能轻信表面上的巧合。在拨开历史迷雾时,我们应当怀揣着严谨的态度,寻找真相。参考资料:《明史》、《魏书》、《通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