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元帅彭老总,一生
战功赫赫,刚正不阿,脾气火爆
,很多将领对他“
又敬又怕”
。
为什么这么说呢?
敬他
,是因为彭老总大公无私,他虽然对人很严厉,有时甚至很铁血,不近人情,但是他一点坏心思都没有,从来都是“对事不对人”。
怕他
,是因为,彭老总为人处事直来直往,敢于直言,有时脾气上来怒目而视,常常让将领们冒冷汗。
彭老总这种性格,在战争年代没有对他的革命生涯造成什么影响,然而到了和平年代,这种火爆的耿直性格,就很容易惹来不必要的麻烦,而1959年的庐山会议,就是如此。当时,彭老总坚持真理仗义执言惹来麻烦,很多熟悉彭老总为人的将领虽然没有在明面儿上,为彭老总发声,但是也守住了底线,给予无声的支持。
然而,有一位开国上将却在这时跳出来,对彭老总进行了措辞严厉的批判,更让人揪心的是,批完彭老总后,他又调转方向,把矛头对准了力挺彭老总的邓华,使得彭、邓两人的处境愈发的艰难。
这位“跳出来”的开国上将是谁呢?他就是黄永胜。当时的庐山会议,在早期阶段,黄永胜并没有参加。后来,随着彭老总的仗义执言,会议的方向突然扭转为“批彭”浪潮,而黄永胜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接到命令上了庐山。
客观地说,黄永胜在我军也是一名指挥能力出众的战将,虽然在私人生活方面有一些小瑕疵,也因爱玩惹出了一些风言风语,但是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他的站位非常谨慎,所以在这股“批彭”浪潮中,黄永胜刚开始的发言,还是非常客气的,没有什么特别出格的言论。
而黄永胜这种“不瘟不火”的发言,却引起了四野老首长的批评,因此在后面的分组讨论中,为了亮明态度,黄永胜便“跳出来”,把立场摆到桌面儿上,发言开始增添火药味,直接把“”军阀主义”、“个人主义”等大帽子,扣在彭总身上,甚至在发言稿上这样说:
从历史上看,我对他(彭老总)能够彻底改正错误是没有信心的,因为,他历次错误都没有下决心改正,直到这次会议,他于8月3日上午在西北小组发言中只承认4个错误,其他各次路线错误一字未提。这次也有可能同以往一样,看形势不对,就隐蔽退却,待机再来。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要带着花岗岩的脑袋进棺材。
从黄永胜的这些发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字里行间的“火药味”之浓烈。其实,在当时的压力下,一些人违心地对彭老总发表一些批评之语,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黄永胜的言论,明显已经超过了限度,直接来了定性的语调,这让彭总的处境雪上加霜。
而在随后的会议中,黄永胜似乎也没有“刹车”的迹象,继续对力挺彭老总的邓华进行同样的操作,带领人员对邓华进行严厉的批判,还要求邓华承认加入彭总的所谓“反党”阵营。然而邓华将军,一身硬骨头,硬是扛了过去,没有丝毫退缩。
庐山会议后,黄永胜的晋升进入快车道,后来甚至一度跃居全军总参谋长,然而随着职位的提升,他更加失去了初心,渐渐迷失自我。
到了1971年,黄永胜从高处落马,开始牢狱生活,后来由于身体原因,上级批准他保外就医,1983年4月26日,黄永胜在青岛病逝。客观地说,黄永胜在战争年代,战功出类拔萃,不失为一名虎将,但是后期却迷失自我,从高处跌落,这不免让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