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司马炎执政时曾向太子少傅、宰相卫灌询问为何魏蜀吴三国未能统一天下,卫灌回应:“魏蜀吴的开国之主都是英俊之才,可惜生在同一时代。若相隔数载,或许就有一家独大。”这简而言之,他们错过了时机,若相差几年,也许会有一统天下的可能。
晋武帝接着问:“最终为何我司马家能够得到天下?
”卫灌回答:“那是因为天命在晋。”司马炎得知后心满意足,但实际上,卫灌并未说实话,因为司马家并非无德之人。这引发了一个问题,即为何魏蜀吴托孤目的相同,结果却大相径庭呢?
首先,我们来看刘备在蜀汉时的托孤。
刘备在夷陵之战后,年届六旬时登基,考虑托孤事宜。托孤的人选有两位候选人,一是职务和能力最高的诸葛亮,年42岁,另一位是益州本土派代表李严。为确保刘氏家族掌握最高权力,刘备选择了两人,一为确保自己人执政,一为顾及益州本土人的情绪。
李严负责军事,诸葛亮则主管行政。刘备的这一决策既保证了刘氏家族的权力,又维护了益州本土势力,可谓巧妙之策。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和姜维延续了北伐大业,实现了刘备保住蜀汉基业的遗愿。
接下来是东吴的托孤。
孙权在位二十四年,临终前托孤给予诸葛恪。虽然陆逊是最合适的人选,但由于孙吴内部太子问题和陆逊早逝,诸葛恪成为孙权的托孤大臣。然而,诸葛恪上台后却因性格问题和政治原则错误导致东吴政局动荡,最终失败。孙权托孤的本意是保持江东地盘,但由于托孤人的错误决策,东吴政权一直混乱至覆灭。
最后是曹魏。曹魏的失败主要在于皇帝短寿,导致托孤问题。曹睿托孤时,由于宗室势力弱小,最终由曹爽和司马懿二人辅政。然而,曹爽并非是实力派,而是仅仅因为是宗室才获得权力,最终导致曹魏政权分崩离析。
曹睿早逝,曹爽无法稳定局势,使得司马懿代理实权。如果宗室有更合适的人选,也许曹魏历史会有所改变。
总的来说,三国时期的托孤问题,其结果取决于托孤人的决策和政治智慧。
刘备的托孤决策较为巧妙,成功保住了蜀汉基业。东吴的托孤因为托孤人的性格和政治错误而失败,导致政权混乱。曹魏则因为宗室势力凋敝,托孤人选失误而分崩离析。托孤不仅仅是个人问题,更牵涉到整个政权的兴衰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