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2月,北京305医院的手术室中,周总理刚刚经历完长达4个小时的手术,医务人员正在进行缝合包扎。忽然,周总理从麻醉中苏醒过来,嘴里发出微弱的声音:
“请把李冰同志叫来……”
刚刚走出手术室不远的李冰医生,立刻回到周总理身边,俯下身将耳朵贴近周总理的嘴唇。只听到周总理用微弱的声音,询问李冰知不知道云南锡业公司矿工肺癌发病率很高的事情。
“我知道一些。”李冰轻声回答道。
“知道为什么不去?你赶快去!”从周总理说话的声音,到表达的态度上,李冰看出周总理是在责备自己,赶忙回答说自己马上就去,让周总理安心休息。
刚走出手术室,李冰的眼泪就难以控制地流了下来,她没想到还没有完全脱离麻醉的周总理,仍然惦记着千里之外身患肺癌的矿工们。
一个星期之后,李冰带着肿瘤医院的专家们抵达云南,将周总理的关心带给了每一位患病的工人。
这位名叫李冰的女医生,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而她的父亲正是赫赫有名的李克农上将。从刚出学校的护士到独当一面的医生
1920年,李冰在安徽芜湖出生。由于父亲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一直都是反动派通缉的要犯,因此这个十几口人的大家庭,就靠着祖父和母亲的微薄收入勉强度日,甚至一度还要借债典当。
初中毕业之后,李冰考上了当地一所有名的护校。为了支持李冰读书,母亲将自己仅有的稍微值钱的衣物和首饰典当,为李冰筹措了50银元的保证金。
在护校上了还不到一年时间,李克农突然回到芜湖,召集全家人一起撤离,以免遭到日本人的毒手。但李冰却提出自己暂时不想走的计划,一方面她不想中途辍学;另一方面护校是美国人开办的,在那里还相对安全有一些。
图丨李冰旧照?
李克农沉思了许久,同意了女儿的想法,并将自己贴身的一块怀表留给了她,叮嘱她要好好学习,必要时会将她接出去的。
就这样,李冰独自留在了芜湖,将人尽皆知的名字“李双凤”改为了“李静彬”。
1940年,日本特务机关不知怎么得知李冰在芜湖,并且很有可能就在当地医院工作,于是开始秘密策划逮捕行动。
当特务将医院和护校的名单列出,不见“李双凤”的名字,就筛选出所有李姓的女性名单,逼问医院办公室的一名职员,问他知不知道这些人里原名是“李双凤”的。
所幸这名职员没有被吓到,他告诉日本特务自己不清楚,然后秘密告诉李冰,日本特务正在侦寻她。
图丨少年李冰(左一)
几天之后,两名头戴草帽、身穿短衣的陌生人找到李冰,告诉她目前的处境很危险,必须马上离开芜湖,并给了她两张票和一个上海的地址,让她找个伴一起去上海。
当天晚上,李冰就找到家在上海的周大夫,一起秘密离开了芜湖,来到了陌生人所给的上海的地址,原来是父亲好友宫乔岩的家。在宫乔岩家待了几天,李冰就有些耐不住了,将宫乔岩的叮嘱抛在脑后,擅自出门找同学玩。
所幸李冰这次出门没有遇到危险,宫乔岩知道后发了一顿大火,批评李冰不懂得泄密的后果。第二天,宫乔岩就搬了家,并将李冰送到了李克农世交单志伊家中。这一次李冰乖乖在单志伊家待了两个月,几乎没有出过门。
两个月之后的一天夜里,宫乔岩将李冰带到了香港,将她和四个华侨以及彭湃的儿子彭士禄安排在一起,告诉他们只准吃饭、看书、睡觉,不准相互打听,相互谈心。
在香港停留了一段日子后,李冰又辗转到了惠阳,经衡阳到达桂林,终于见到了分别三年之久的父母亲。
图丨李克农夫妇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李克农奉毛主席和周恩来的指示,率领办事处向重庆撤离。李冰随父母一道,突破国民党设下的层层阻碍,终于抵达了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在那里,李冰第一次见到了周恩来夫妇,周恩来语重心长地对李冰说:
“你受过教会学校的教育,生活比较优裕,如果只凭一时的热情和兴奋,而没有立志下大决心的思想准备是不行的。”
在重庆待着没多久,李冰就随着父母继续向延安撤离,又开始了艰难的行程。当车行至陕西同官县时,被徐恩曾派来的特务拦了下来。任凭如何据理力争,哨卡就是不予放行。
在了解到哨卡有中统背景之后,李克农大发雷霆,亲自出面交涉,同时向远在重庆的周恩来作了汇报。两天之后,周恩来出现在国民党的大本营内,和国民党高层当面交涉。
图丨周恩来与李克农两家人合影,中间为李冰
因为撤离重庆的命令和通行证是国民党下达的,蒋介石知道后也责怪起徐恩曾,说他在大事上从来欠考虑,总是在小事上自作聪明。
就这样,李克农一行被顺利放行,而徐恩曾为了挽回面子,还指示特务和军警将李克农一行“押送出境”,令李克农哭笑不得。
李克农一行刚到延安,毛主席和朱老总就请李克农一家到家里吃饭。一见面,毛主席就握着李克农的手,乐呵呵地说他们在同官受苦了。吃饭的时候,毛主席转头问身边的李冰:
“你知道你爸爸是干什么的?”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处长啊!”李冰脱口而出回答道。毛主席哈哈大笑起来,告诉李冰她的父亲是大特务,不过是共产党的特务。
图丨延安时期的李克农
从那个时候起,李冰开始隐约知道父亲在党内的工作性质,也隐约明白了自己能顺利脱离日本人魔爪的原因。
分配工作的时候,李冰看到许多同来的青年都进入抗大学习,因此也提出要去抗大。李克农得知女儿的想法后,当即表态让李冰还是干老本行为好,毕竟她在护校正规学习了四年,八路军不仅需要政治工作者,同时也需要医生和护士。
按照父亲的想法,李冰来到延安中央医院,陈云和李富春亲自找她谈话,希望她能当医生。李冰着急辩解说自己学的是护士,不会当大夫。没想到两位叔叔毫不迁就她:
“在解放区,许多从未进过医校的同志,培养几个月就能胜任医生的工作,你在正规医院学习了四年,怎么就不行呢?”
就这样,李冰服从了组织,从护士变成了一名医生。幸运的是,李冰先给金茂岳当助手,又给苏联医生阿洛夫当助手,后来又随周泽昭工作学习,很快就能够独当一面。
图丨建国后李冰与林巧稚合影
1947年,国民党大举向陕甘宁边区进犯,延安中央医院需要分散撤离,李冰被委任为其中一部分的负责人,需要带领队伍撤离到陕北安塞县。结果李冰一行刚刚抵达指定地点,就和中央前委失去了联系。
正在此时,一向身体很好的李冰却突然病倒了,先是口鼻出血,紧接着又便血,随后昏迷不醒。经过诊断,李冰患上了严重的伤寒病,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与此同时,胡宗南的部队也在马不停蹄地朝安塞开来。
在这紧急时刻,周恩来派罗青长立刻前往安塞,通知后方医院转移,并将李冰带到安全地带进行救治。脱离危险后,李冰被送到了父母身边,经过两个月的休养,大难不死的李冰在父母的支持下重返前线。为新中国肿瘤防治事业奉献一生
1948年,中央机关迁至西柏坡,年已28岁的李冰在年末结婚了,丈夫是天津面粉大王孙俊卿的孙子孙方。婚礼当天,邓颖超特地赶到现场,送去了周恩来和她合写的贺辞。
婚后不久,李冰就接到了参加第一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的通知。开过会之后,李冰又赶赴北京医院进修骨科,直到1952年才被分配到中直第一医院,先后担任外科副主任、医务主任和副院长。
图丨李冰结婚时周总理夫妇送的贺辞
1956年,随着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各种传染病死亡率下降,癌症死亡率逐渐上升的情况出现,中央决定立即发展新中国的抗癌事业。36岁的李冰受命筹办新中国第一座肿瘤专科医院。
195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正式开院接诊。李冰深知抗击肿瘤需要人才的道理,因此在建院之初就和吴桓兴院长一起,延聘专家到医院会诊,充当顾问。只要是人才,即使政治或家庭上“有问题”,李冰也要想方设法调进来,将更多的人才汇集到一起。
周总理关心癌症高发区的人民,而李冰和周总理感情深,贯彻周总理的指示也最坚决。1958年,周总理得知林县人民食管癌病发率高,就指示李冰“摸清情况,研究出对策”。
李冰二话不说,亲自带队赶赴林县。为了解除林县人民的病痛,李冰和农民们一起吃糠咽菜,下地劳动,和医务人员一起为农民检查身体。为了留下一支永久的医疗队,李冰请在医院进修的医生到家里吃饭,鼓励他们留在当地。
除了在林县,李冰的足迹还踏遍了其他癌症高发的地区。
图丨吴桓兴、李冰到林县访问食管癌患者
其实李冰的身体并不好,有时还会无缘无故晕倒。每次李冰外出,爱人和孩子都会反对她去,但每一次都拦不住李冰。在周总理的关心和李冰的无私奉献下,肿瘤医院在癌症高发区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1966年政治风暴开始后,李冰不幸被卷了进去,工作不但无法开展,人也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周总理得知这一情况后,多次在大型会议上询问李冰的去向,在小型会议上宣传李克农的功绩。
在周总理接二连三的讲话和指示下,李冰得以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但她并没有因此去搞政治工作,而是回到医院,带着人将被遗弃的资料重新整理成册。紧接着,李冰就去找周总理,请求将四散在各地的医务工作者调回北京。
“肿瘤是常见病,多发病。肿瘤医院不能取消,下去的人太多了,你们需要可以调回来。”周总理听完李冰的汇报,立刻表态。有了周总理的指示,李冰立即着手调人,仅仅一年的时间,肿瘤医院就调回了70多人,这些人中很多后来都在肿瘤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著成就。
图丨李冰与中外专家在林县
1972年周总理被查出患病之后,向李冰提出想要看看癌症方面的书。李冰很快将书送来,并作了简要报告。当听到这些书和经验汇报都是外国人的时,周总理沉下了脸,问李冰:
“我们肿瘤研究搞了多少年了?”
“15年了。”李冰如实回答道。
“15年还没有自己的书吗?15年了还没有自己的经验吗?说来说去都是洋人的,笑话。”望着满脸通红的李冰,周总理继续语重心长地说:“你也算是个指挥官了,你有没有考虑,中国的肿瘤发病究竟是个什么情况?中国的抗癌研究道路究竟怎么走?”
周总理一声令下,李冰立即行动起来,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肿瘤死亡回顾调查研究,先后在5个省内调动60余万人,进行“地毯式”调查和考察,摸索出一条阻断治疗、预防研究的正确路子。
图丨李冰亲自视察医院工地
同时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李冰参与主持扩建一所新的肿瘤医院。在挑选新的院址时,李冰和有关领导跑遍了北京城,最终选择了龙潭湖畔,这里环境优美,而且距离北京站也不远。
当时有人以没有公路、离城太远提出反对,但李冰却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认为没有公路可以修,而且将来北京一定会发展到这里,这里就不会是郊区了。
因为有了周总理的支持,再加上李冰的努力,中国的肿瘤防治事业在困难时期不仅生存了下来,而且得到了发展。
1979年,中英双版的《中国恶性肿瘤死亡调查研究》和《中国恶性肿瘤死亡地图集》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癌症研究历史上的重大成果,受到国际同行的普遍重视。地图集出版当天,李冰肃立在周总理的遗像前,心中默默地说:
“周总理,您走得太早了,没能亲眼看一看这本地图集。如果您老人家在天有灵,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图丨李冰访问意大利时在欢迎会上讲话
十年政治风暴结束后,李冰和吴桓兴立刻着手恢复工作,并将国外的一些著名专家请到肿瘤医院,进行指导和讲座。除此以外,李冰还将很多医务人员送出去学习深造,进行学术交流,到外面去讲学,为肿瘤医院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
曾经肿瘤医院有一位名叫胡郁华的大夫,因为解放前做过国民党部队的翻译,和美国援华的伞兵打过交道,被人说成是“国民党特务”,一度被安排到甘肃劳动。但李冰非常看重他,在1983年派他作为交换学者前往美国。
临行前,胡郁华站在李冰家楼下,隔着窗户和李冰告别,还开玩笑地说自己到了美国绝不叛逃。后来到了美国,胡郁华谈起自己的过去和李冰对他的帮助,令美国人也不禁动容。
在美国完成学习后,胡郁华又回到了肿瘤医院,再见到李冰的时候,胡郁华又开玩笑地说:“你看,我没有叛逃吧,我回来了。”
“回来好,回来好。”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包含了李冰对胡郁华的无限信任。
图丨李冰与中外学者合影
改革开放以后,李冰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来又当选中央候补委员。按常理,李冰可以就此走上仕途,有关领导也多次找她谈话,希望她出任卫生部副部长,或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党委书记。
但李冰说什么也不当这个“官”,为此还拉上自己在总参担任副部长的弟弟,陪她去中央领导家“走后门”,告诉领导自己就搞肿瘤,其他什么都不干,让领导免去对自己的任命。
1988年,李冰离开了工作岗位,但仍牵挂着中国肿瘤防治事业的兴衰,又担任起卫生部全国肿瘤防治领导组顾问组组长。在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成立10周年时,李冰当选为基金会主席。
退休之后的李冰一刻都没有停顿,继续为肿瘤防治事业奋斗。有人曾想在肿瘤医院内为李冰立像,但李冰以开玩笑的口吻拒绝了:
“我才不给你们看大门呢!”
图丨退休之后的李冰闲下来也能打打毛活
在李冰80岁寿辰之际,肿瘤医院决定为她举行一次隆重的祝寿会。李冰婉拒了这一提议,但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请求:在肿瘤医院的小花园里,为她种一棵小小的白皮松。
生日当天,李冰特意穿了一件鲜艳的红毛衣,让家人用轮椅将她推到医院的小花园。看着那棵刚刚种下的白皮松,李冰动情地说道:“这棵白皮松就是我,等我百年之后,还要为大家站岗,我要看着肿瘤医院一天天地发展壮大起来。”
2001年,李冰突发心肌梗塞,在抢救中气管被切开,身上插了5根管子。医生和护士看着她痛苦的样子都很心疼,而了解医护人员心情的李冰,也尽量配合他们完成工作。
虽然那个时候李冰已经没有更多的精力说话,但每当有人提起肿瘤医院,李冰便两眼放光,不停地询问医院发展的情况。
2002年7月,李冰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虽然她没有父亲李克农那样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也在抗击肿瘤的事业上奉献了一生,为那些饱受病痛折磨的病人奋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