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毛主席熟读《三国演义》,但是打起仗来,一点印象都没有了
迪丽瓦拉
2025-08-18 21:05:39
0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历史章回小说,描写了三国纷争的历史,塑造了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曹操、司马懿、孙权、周瑜等等历史人物,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金庸曾经评价说:“《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了它的文学价值。显然,就文学而论,它的人物塑造功夫也确是第一流的,中国后世的小说家都从其中吸取了营养。”

《三国演义》在世界上也非常有影响力,日本作家吉川英治就评价说:“《三国演义》的结构之宏伟与人物活动地域舞台之广大,世界古典小说均无法与其相比。”

毛主席一生熟读三国,对《三国演义》也有一句很经典的评价,说:“看这本书,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毛主席的这句评价呢?

一是在《三国演义》中看战争。

自古以来,人们都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毛主席也不例外,只不过,他的高明之处在于能从战例中得到启示,并创造性地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加以运用,屡屡得出高人一筹的策略和战术,最后取得胜利。

1965年,毛主席就谈过这个问题,在一次讲话中说:“国民党的军官,陆军大学毕业的都不能打仗,黄埔军校只学几个月,出来就能打仗。我们的元帅、将军,没有几个大学毕业的。我本人也没有读过军事书,只读过《左传》《资治通鉴》,还有《三国演义》。这些书上都讲过打仗,但是打起仗来,一点印象都没有了。我们打仗,一本书也不带,只是分析敌我斗争的形势,分析具体情况。”

毛主席说这段话,意思很明确,就是说,并不是军校毕业生就会打仗,而是要在实际战争中学习打仗,这是从书本上得不到的经验。

早在1960年,毛主席与工作人员还谈起过一件事,说:“1935年前后,当时党内有同志说我打仗的方法不高明,是照着两本书打的,一本是《三国演义》,另一本是《孙子兵法》。其实,打仗的事怎么能照着书本去打?那时,这两本书,我只看过一本《三国演义》,另一本《孙子兵法》当时还没有看。那个同志硬说我看过,我问他《孙子兵法》共有几篇?第一篇的题目叫什么?他答不上来。其实他也没有看过。从那以后,倒是逼着我去翻了翻《孙子兵法》。”

不过,毛主席虽然对书本上的东西不以为然,但是,他对《三国演义》对于指导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却看得很透彻,在著述和讲话中多次引用。

比如在1935年12月,毛主席完成了《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这篇文章,里面讲到了六个战例,其中有三个都是《三国演义》中的。

还比如在1959年12月,毛主席读苏联的《政治经济学》,与郭沫若谈及战争的破坏性时,就特别举了三国中的例子,说:“古代生产力水平很低,养兵过多,打起仗来,对经济的破坏确实很大。有时确实像蝗虫一样,飞到哪里就把哪里吃光。三国时董卓把长安到洛阳一带的人都杀光了,把洛阳完全毁灭了,打仗时没有吃的东西了,就吃俘虏。”

毛主席之所以喜欢引用《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就是因为三国的故事广为流传,深入人心,用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来解释一些军事知识,大家都能听得懂。

二是在《三国演义》中看外交。

在《三国演义》中,既有精彩绝伦的战争,也有纷繁复杂的各种关系,国与国之间,派系与派系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也蕴含着外交上的很多道理。

毛主席对三国中的外交故事就非常熟悉,并经常用来指导革命战争及国家建设中的统一战线和团结的问题。

当年皖南事变爆发后,大多数人都纷纷呼吁为新四军报仇,与蒋介石决裂,但是,毛主席却非常冷静,认为这个仇一定要报,但现在还不是时候。

在给大家做思想工作的时候,毛主席就借用了三国中刘备的例子,说:“三国时期,荆州失守,蜀军进攻东吴,被东吴将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打得大败,其原因就在于刘备没有区分与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没有抓住主要矛盾。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是次要矛盾,孙刘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刘备不了解这一点,所以当孙权数次征讨荆州时,刘备派了根本不执行‘以联吴为根本、争夺荆州要有理有节’方针的关羽去驻守,最终导致失败。”

显然,毛主席是在告诫大家,现在无论如何都不能破坏抗日统一战线,我们与日寇的矛盾才是主要矛盾,与国民党的矛盾是次要矛盾,所以不能为了次要矛盾,破坏了共同对付主要矛盾的大局。

1950年4月,毛主席在接见国民党军起义将领董其武时,说:“有人害怕共产党,那有什么可怕的呢?共产党人心口如一,表里一致,没有私利可图,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把我们国家搞好。共产党就是以诸葛孔明的办法办事,那就是‘言忠信,行笃敬,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众益’。”

三是在《三国演义》中看组织。

在1959年3月的郑州会议上,毛主席对曹操、刘备、袁绍选用干部做了比较,说:“曹操多谋善断,最厉害;刘备也很厉害,却稍逊一筹,事情出来了,不能一眼看出就抓到,慢一点;袁绍则根本就是‘见事迟,得计迟’,属于不称职的领导。”

毛主席认为,一个组织集团中,领导的用人策略以及人才的作用发挥,往往能决定一个组织的命运。看看他评价的这三个人的命运,恰恰验证了这一点,就是曹操集团最好,刘备集团次之,而袁绍集团早早就灭亡了。

有一次,毛主席与一位山西的领导谈话时,谈到了三国,毛主席说:“看这本书,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你们北方人——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组织了一个班子南下,到了四川,同‘地方干部’一起建立了一个很好的根据地。”

毛主席说这段话,就是希望我们全党在对待干部的问题上,一定要有一个鲜明的态度,就是无论哪里来的干部,都要搞好团结,才能做出一番事业。

同时,毛主席也特别注重组织对年轻干部的提拔和培养,他认为,将来中国的建设要靠年轻的干部,他们有拼劲、有干劲、有闯劲,组织要把他们培养好、运用好,不要迷信“越老越有经验”这种话,青年人的思想是活跃的,用好了是有巨大的效益的。

在1964年3月24日的一次谈话中,毛主席说:“现在必须提拔青年干部。赤壁之战,群英会,诸葛亮那时27岁,孙权也是27岁,周瑜死时才不过36岁,那时也不过30岁左右,鲁肃40岁,曹操53岁。事实上,青年人打败了老年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第二年,毛主席又谈起了年轻干部的问题,认为现在用年轻干部的步子还不够大,还要大胆些,为此,他专门约谈组织部门的人,对他们说:“群英会上的英雄,大多是二三十岁的人,诸葛亮当时才27岁,孙策初干事时,不到20岁,孙权更小。”

由此可见,毛主席对年轻人的欣赏是发自内心的,迫切希望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年轻的人才,干出一番事业。

(参考资料:《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毛泽东读书生活十二讲》《三国演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慈... 众所周知,慈禧是我国清朝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光绪帝的亲大姨。她一生经历过四朝皇帝,三次垂帘听...
原创 张... 民国时期,张作霖从一个土匪摇身变成东北王,除非了张作霖的个人能力。还跟他手下有一批能人有关,其中最出...
原创 项... 项羽,霸王者,武力值的巅峰,也是覆灭秦朝功劳最大者! 可是他的理想却很“幼稚”,他低估了所有人的欲望...
原创 《... 《平凡的世界》续集《平凡的人生》 在《平凡的世界》中,雷汉义区长这一人物形象具有以下特点: 性格特点...
原创 从... 公元前260年,秦赵爆发长平之战!这场战争仅仅耗时5个月,但直接参战人数近百万,动员人员不小500万...
原创 诸... 公元234年,第五次北伐中原的诸葛亮,终于熬不住了,繁重的政务和辛苦的行军打仗,让诸葛亮的身体极具恶...
原创 从... 今天与大家分享明代文人曹宗的故事,他从小就以善于应对而出名,被人们称为神童;长大之后,又上演了一出与...
原创 晚... 在经历前文提到的阿思本舰队事件后,清政府及地方大员均认识到,建设本国海军不能完全依赖从国外购买军舰,...
原创 十...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这句李贺的南园诗充分表达作者收复山河,矢志报国的豪情壮志。 “...
原创 晚... 唐代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其发展在不同时期受到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晚唐五代时期是一个承前启后...
原创 苏... 苏联解体前,美国人对苏联的生产总值进行了计算,每一个苏联人在解体后可以分到10万卢布。 这是一个什么...
原创 封... 自古以来,中国的皇位继承制度一直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度,而嫡长子继承制度也在这个大背景下逐渐确立。...
原创 银... 08银弹出击 中原大战之后,西北军宋哲元率领残军渡过黄河投靠张公子。 张公子看着衣衫褴褛的西北军和穿...
原创 清...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古代有喜爱窈窕淑女的男子,也有勇敢的去追求爱的女子。卓文君和丈夫司马相如私奔...
原创 清... 清代科举史话:论殿试后朝考的重要性 陈钢陈峰 陈钢,1968年出生于湖北武汉,祖籍天门市干驿镇沙嘴...
原创 溥...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
原创 邓...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高考被视为一场风云变幻的巨大改革,承载着无数人命运的改变,而其中最为关键的一幕,便...
原创 邓...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写下诗篇”,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热歌《春天的故事》里的...
国土面积比中国还大,仅有6万兵... 为何国土面积比中国还大的加拿大,在仅拥有约6万兵力的情况下,却并未表现出对美国可能采取的吞并行动的担...
原创 仇... 波兰与俄罗斯,同为斯拉夫人,却是不折不扣的世仇死敌,那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就要从东西斯拉夫民族国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