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一个年仅17岁的少年将领,带着区区5000人马,却在短短两年内横扫江东六郡!他不仅以小博大,更凭一己之力改写了三国格局。这个天之骄子,就是孙策。
在乱世中崛起的年轻将领不在少数,但能够以如此弱小的力量,在强敌环伺中开创基业的,恐怕也就只有这位"小霸王"了。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东吴江东,一个少年将领的传奇就此开启。建安元年,这个刚满17岁的孙策,身边只有千余步兵,马匹数十。短短数月后,他手下却已聚集了五六千精兵强将。这支队伍,最终成为了横扫江东的铁血劲旅。
这支队伍是怎样组建起来的?说起来令人哭笑不得。当时的孙策,正在袁术帐下效力。袁术是出了名的老银币,不仅拖欠军饷,还把许诺给孙策的庐江太守之位给了别人。面对这位老奸巨猾的主子,年轻的孙策玩了个漂亮的心理战。
他先是主动请缨,表示要为袁术打下江东,还说自己能在当地召募三万大军。袁术一听乐了,心想你孙策连军饷都发不起,拿什么去招兵买马?后来才发现自己上了孙策的当。原来孙策早已密谋周瑜,借着袁术给的名义,暗中聚集了一批死忠。
周瑜此时正在丹阳太守周尚手下任职。接到孙策的密信后,他立马带着五百精锐、大批军需,从钱塘一路赶到孙策驻地。这五百人可不是普通士兵,而是周瑜精心挑选的丹阳劲旅。
更绝的是,孙策还把自己的母亲弟弟安置在阜陵,作为人质给袁术。这一手玩得高,既让袁术放松警惕,又给自己争取了充足的准备时间。
人心都是肉长的。袁术一而再、再而三地欺骗孙策,不仅寒了孙策的心,更寒了孙家军老部下的心。孙贲、吴景等追随袁术多年的将领,都对袁术失望透顶。最后这些老将纷纷投向了孙策。
徐琨的加入,更是让孙策如虎添翼。这位姑表哥可不简单,十五岁就在会稽郡任职,还曾追随孙坚征战多年。他主动请战,提出用芦苇编筏渡江的妙计,为孙策打响了第一场胜仗。
孙策对待部下,跟袁术完全是两种风格。他从不轻易许诺,但答应的事情一定做到。对待将士,他既亲近又诚恳。打仗时他总是冲在最前面,行军路上跟士兵同吃同住。这样的主帅,谁不愿意追随?
最让人佩服的是孙策的识人之能。他重用的不是地位显赫的世家子弟,而是真正有本事的人才。像周泰、蒋钦、陈武这些出身平民的猛将,都是他在寿春时一个个挑选出来的。这些人后来都成了东吴的顶梁柱。
五千人马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关键是孙策把这支队伍练得异常精锐。每次作战,他都亲自带队,从不把危险推给手下。这种以身作则的精神,让整支军队上下一心,战斗力爆表。难怪他能在三个月内连下数城,让刘繇的属下闻风丧胆。
"吾得卿,谐也。何事不成?"这是孙策对周瑜说的一句肺腑之言。成大事者,既要有过人胆识,更要有知己相助。短短几个月,一个17岁少年带领五千人马横扫江东,既靠军事谋略,更靠真诚待人。这才是他能在乱世中崛起的真正密码。
打仗就是比谁的拳头大?在孙策这里,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这位17岁的少年将领,玩的是脑子。史书记载,他每次出战,都像是在下一盘精心设计的棋局。
看看笮融这仗怎么打的。笮融手握万余兵马,兵强马壮,囤积了大量粮草。按常理,孙策的五千人马根本不够看。可孙策偏偏就在笮融的眼皮底下,玩了一出"假死"戏码。
先是放出假消息说自己中箭身亡,接着派出韩当假装败退。笮融这个老江湖,居然也被耍得团团转。结果好么,追着追着,一头扎进了孙策的口袋阵。程普和黄盖两支伏兵左右夹击,笮融的大军顿时乱作一团,被斩首千余级。这一仗打得漂亮,把笮融吓得以后再也不敢出营。
再说牛渚之战。这个地方是南北要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人都说应该多准备战船,慢慢图之。可孙策偏不信这个邪。他采纳了徐琨的建议,用芦苇编筏,趁张英、樊能毫无防备,直接渡江奇袭。这一下可打蒙了敌人,一举拿下牛渚营,缴获大量军需物资。
孙策最绝的是打秣陵城。守将薛礼兵力不少,城池也够坚固。孙策不跟他硬拼,而是先把他的援军笮融给咬住。笮融被打怕了,死活不敢出兵救援。薛礼孤军无助,只能突围逃跑。这就叫围魏救赵的反向操作,把敌人的援军吓得不敢动弹。
打仗,孙策从来不按常理出牌。他最喜欢的就是出其不意。大军推进到哪里,前方的敌将们往往还在商量对策,他的人马就已经兵临城下了。史书说他"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靠的就是这种闪电战术。
更厉害的是,孙策打仗从来不贪功冒进。像笮融这种硬茬子,他就不硬拼,留下部分兵力监视,自己带主力去打其他地方。这种"以小制大"的战术运用得炉火纯青。
打完仗后,孙策从不允许部下扰民。进城之后,"鸡犬菜茹,一无所犯"。这在当时可是稀罕事。别的军队打进城,第一件事就是抢掠。孙策的部队倒好,不但不抢,还帮老百姓干活。
这么文明的军队,老百姓哪见过?于是乎,孙策所到之处,百姓们争相送上牛酒劳军。不少人直接就投奔他的队伍。这才是真正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史书上说孙策"性阔达听受",这话一点不假。打仗的时候,他从不固执己见。像徐琨提出用芦苇编筏渡江,他二话不说就采纳了。这种善于纳谏的性格,让他的每一场战役都能博采众长,集思广益。
你别看孙策年纪小,打起仗来门道可不少。出其不意的奇袭、围魏救赵的声东击西、以小搏大的灵活战术,再配上严明的军纪,这才是他能以五千人马横扫江东的真正法宝。
后来东吴的孙氏集团,一直到三国鼎立,始终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这跟孙策打下的这些军事基础是分不开的。一个17岁少年的军事智慧,居然影响了整个时代的走向,你说神奇不神奇?
在乱世之中,能打仗的将领不少,但能聚拢人心的却不多。孙策最厉害的地方,就是他那双发现人才的慧眼。
你看周瑜这个例子。当时的周瑜已经在丹阳太守周尚手下混得不错,但孙策偏偏一封信就把人给勾来了。这事要搁在现在,就相当于一个创业公司的老板,三言两语就把大公司的高管给挖了墙角。
周瑜
为啥周瑜愿意来?因为孙策懂得"以心交心"。他对周瑜说的那句"吾得卿,谐也。何事不成",可不是客套话。这两人在一起共事,孙策从不把周瑜当下属,而是把他当成生死之交。周瑜负责的事,孙策从不过问,完全放权。
再看程普、黄盖这些老将。这些人都是跟着孙坚打过仗的老兵油子,见多识广,眼光毒辣。一般的少年主帅,他们才不会放在眼里。但孙策不一样,他从不倚老卖老,反而经常虚心请教这些老将。
有一次进攻张英、樊能的时候,这些老将们都说战船不够,不如等等。换了别人,肯定要拍桌子训斥这些"怕死鬼"。孙策呢?他不急不恼,而是等徐琨提出芦苇编筏的主意后,再跟这些老将们细细分析利弊。
樊能
最绝的是孙策用人的手段。像周泰、蒋钦、陈武这些人,在寿春时都是籍籍无名的小卒。但孙策一眼就看出他们身上的潜力。这些人后来都成了东吴的顶梁柱,打出了赫赫战功。
有意思的是,孙策招揽人才从不问出身。他唯一看重的,就是这个人是不是真有本事。就连敌人阵营里的人才,他都敢用。比如朱治,原本是刘繇的部下,后来给孙策写了封信,表示愿意投靠。孙策二话不说就接纳了,而且直接委以重任。
但孙策用人也有个原则: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像他对付笮融的那场仗,派去传假消息说他中箭身亡的那个密使,就是他的心腹。这种关键任务,他从来只交给自己完全信任的人。
更令人佩服的是,孙策身边从不搞小圈子。他的帐下能人无数,但彼此之间却不会勾心斗角。这就是他最大的本事: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有意思的是,孙策不光会用人,还特别会"养人"。他的部下立了功,他从不吝啬赏赐。但他给的不是金银,而是实权。这一招高明啊,既让有能力的人施展抱负,又把他们牢牢绑在自己战车上。
史书上说孙策"好笑语",这话也是有深意的。在他的军营里,没有那种君臣之间的森严等级。他经常跟将士们打成一片,该开玩笑的时候绝不板着脸。这种亲和力,让他的部下既敬又爱。
到最后,孙策手下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江东集团。这些人不但忠心耿耿,而且个个本领过人。更难得的是,就算孙策后来英年早逝,这些人依然死心塌地地跟着孙家干。这就是真正的"用人之道"。
你说,一个17岁的少年,能有这样的识人用人之能,是不是特别了不起?这才是他能以弱胜强的真正秘诀。用对了人,就等于掌握了胜利的关键。这个道理,放到现在依然适用。
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孙策最厉害的地方,就是他懂得一个道理:光会打仗还不够,还得会治理地方。
你看他打下一座城,第一件事就是安抚百姓。不光不让士兵扰民,还让军队帮着老百姓干活。这在当时简直是闻所未闻。其他军阀打下一座城,不是抢就是掠,把老百姓当成移动的钱袋子。孙策倒好,把百姓当成自家人。
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孙策的军队进城后,连菜园子都不碰一下。史书上说"鸡犬菜茹,一无所犯"。你想想,打仗的时候,军队一般都是就地取材,老百姓的菜园子基本上就保不住。但孙策的军队,连根葱都不拔。这种自律,在当时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结果怎么样?到处都有人主动送粮送物资。史书上说"民乃大悦,竞以牛酒劳军"。这就是典型的以德服人。老百姓又不傻,谁对他们好,他们心里都有本账。
更绝的是孙策对待地方士族的手段。当时的江东,到处都是根深蒂固的世家大族。这些人有钱有势,盘根错节,一般的军阀都拿他们没办法。孙策呢?他采用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不硬碰,而是慢慢笼络。
比如他对待会稽的王朗。这位可是当时的名士大儒,在当地很有威望。孙策不但不为难他,反而给足了面子,让他继续当他的太守。这一手玩得漂亮,既安抚了地方士族,又树立了自己宽厚仁德的形象。
还有秣陵的笮融。这位是个佛教徒,在当地有大批信众。孙策虽然在军事上打败了他,但并没有斩尽杀绝。这种对待宗教势力的智慧,让他在当地收获了大量民心。
孙策最高明的地方,就是他懂得"因地制宜"。江东不比中原,这里地形复杂,民风彪悍。他就采用了一套特殊的治理方法:该强硬的时候强硬,该宽容的时候宽容。
比如对付那些山越势力,他就采取了分化瓦解的策略。不是一上来就打,而是先礼后兵。谁愿意归顺,就给谁好处。这样一来,山越内部就开始分化,最后不战而降的比比皆是。
在用人方面,孙策也很有一套。他不搞清一色的中原人马,而是大量启用本地人才。这些人熟悉当地情况,办起事来事半功倍。这种"本土化"的用人策略,让他的统治很快就扎下了根。
有意思的是,孙策还特别重视培养接班人。他让自己的弟弟孙权跟在身边学习,手把手教他怎么处理政务。这种未雨绸缪的做法,为后来东吴的稳定打下了基础。
最神奇的是,孙策在短短几年间,就从一个单纯的武将,变成了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不仅会打仗,还懂得怎么经营地盘。这种转变,让他在江东地区站稳了脚跟。
可以说,如果没有孙策这种政治智慧,仅凭五六千人马,是绝对不可能在江东立足的。打天下靠武力,坐天下靠民心。这个道理,孙策在17岁就悟透了。
后来的东吴能够在三国鼎立的格局中屹立不倒,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孙策打下的这个基础。他创造的这套治理模式,不但适合当时的江东,到现在看来都充满智慧。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个17岁少年靠着5000人马打下的基业,最终成就了三国鼎立的大局。今天的我们在职场中,同样面临着资源有限、竞争激烈的处境,孙策的成功之道,或许值得我们深思。
大家觉得,在当今社会,我们该如何运用孙策这种以小博大的智慧?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参考文献:
1.《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 陈寿
2.《资治通鉴》- 司马光
3.《江表传》- 虞溥
4.《吴书》- 韦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