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
和珅、索额图、鳌拜
等一些大臣在皇帝身边备受青睐,他们
权倾朝野列为百官之首
,同时协助皇帝理政、批阅奏折。按帝王的心思来看,这些人权力之大极具
谋反
的潜意识,是权力的隐患。所以,即使前半生得宠,最终还是会落得
杀头之罪
。
而在雍正时期,一位汉人大臣却十分独特,他与那些权倾朝野的大臣不同,自己虽权力颇大,却没有招来皇帝的猜忌,甚至于皇帝还害怕得罪他。他还是整个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他就是辅佐了三代帝王的
“第一汉臣”
——
张廷玉。
张廷玉究竟有多牛?皇帝为何不猜忌他,也不敢得罪他?
“八王逼宫”时,唯独一介文官张廷玉站了出来
雍正皇帝即位后,推行了一系列新政,触动了八旗贵族的利益,引发了他们的强烈不满。以八爷胤禩为首的皇子和旗主王爷们,打着
“八旗议政”
的旗号,试图逼迫雍正放弃新政,甚至想要夺取皇权。
他们认为,雍正的统治缺乏合法性,而“八旗议政”才是清朝的祖制。在这种情况下,
“八王逼宫”
事件爆发,雍正的统治地位岌岌可危。面对如此险峻的局势,张廷玉的出场显得尤为重要。
在朝堂之上,他并没有直接与胤禩等人正面交锋,而是巧妙地利用了自己的三重身份:先帝老臣、两朝宰相、门生故吏众多。这三重身份,不仅代表着张廷玉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更代表着他背后庞大的政治势力。
他深知,这场斗争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较量,更是不同
政治集团之间的博弈
。因此,他必须谨慎行事,才能在维护雍正权威的同时,保全自己和身后的汉臣集团。
“阳谋大师”张廷玉如何用语言艺术,化解矛盾?
他首先强调了自己的身份,堵住了胤禩等人的嘴,避免了像王文昭那样被直接驳斥的尴尬局面。
“九爷、十爷,今天是朝会,你们刚才说了那么多,我是先帝的老臣、两朝的宰相,这下面就有许多的门生故吏,你们该不会把我也当成满人的狗,不让我说话吧”。
紧接着,他并没有直接反驳“八旗议政”的合法性,而是巧妙地将话题引向了“八旗议政”的具体含义。他旁征博引,详细阐述了清朝政务处理制度的演变,最终得出结论:“八旗议政”从来就不存在。
这一招釜底抽薪,直接打掉了胤禩等人
“八旗议政”
理论基础,让他们失去了逼宫的借口。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论点,张廷玉又将矛头指向了年岁最大的简亲王。“简亲王爷,是这样吗?”简亲王的无奈回应,彻底引爆了朝堂,也让胤禩等人的逼宫行动变得更加荒谬。
这起事件被他解决的原因也有其他几点,首先张廷玉是《八旗通志》的总编,拥有最终解释权;其次,张廷玉经历了
三朝皇帝
,历史问题方面拥有绝对的发言权,简亲王难以与其抗衡;最后,张廷玉的论述有理有据,并且背后有一支庞大的
政治队伍
,简亲王即便心存疑虑,也不敢轻易反驳。
在否定了“八旗议政”的祖制后,张廷玉开始逐步过渡到正题。他借解释“八旗议政”的弊端,巧妙地揭露了胤禩等人篡权夺位的真实目的。他指出,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都曾明确反对“八旗议政”,因为这种制度容易导致权力分散,甚至引发内乱。
这一论述,不仅为雍正的新政辩护,更将胤禩等人置于了尴尬的境地。他们要么承认自己想篡权夺位,要么承认两位先帝做错了,无论哪种选择,都会让他们陷入
被动
。
为了进一步压制胤禩,张廷玉又抛出了一个致命的问题:
“八爷,您是参加过编纂《八旗通志》的,该不会不知道吧?”
这句话,看似是在询问,实则是在讽刺胤禩的无知和虚伪。胤禩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深知张廷玉所说的一切都是事实。
他只能选择沉默,眼睁睁地看着张廷玉掌控着整个朝堂的节奏。至此,“八王逼宫”的局势已经完全逆转。旗主王爷们被镇住了,胤禩也被逼得哑口无言。张廷玉索性直接亮明了自己的观点:即使“八旗议政”真的存在,在当前的时局下也不可行。
张廷玉的
“语言对决”
并非只是为了反驳胤禩的“八旗议政”论,更重要的是要为雍正的新政辩护,巩固雍正的
统治地位。
他以康熙老臣的身份,复述了康熙皇帝的遗愿:整顿吏治,改革弊政。他还提到,康熙皇帝曾对他说过,如果再不整顿吏治,国家就危在旦夕。这番话,不仅表达了张廷玉对康熙皇帝的忠诚,更将雍正的新政与康熙皇帝的遗愿联系起来,赋予了新政更大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他指出,自从雍正皇帝即位以来,秉承先帝遗愿,推行新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他还特意点名胤禩:“八爷,您说是吗?八爷,您是总理王大臣,人称
‘贤王’
,更应该以贤为本,这些眼前发生的事,您不会不知道!别人反对新政,八爷您是最最不应该反对新政的。”
胤禩被张廷玉步步紧逼,恼羞成怒。他质问张廷玉:“你口口声声赋税赋税,朝廷的钱就是再多,失去了人心又有什么用呢?我爱新觉罗的江山社稷,就是因为像你、田文镜、年羹尧这些奸臣酷吏才搞得人心失尽。我知道,你是怕恢复了
‘八王议政’的祖制
,而失去了你军机要臣的职位,是不是?”
这番话,不仅没有攻击到张廷玉,反而暴露了他自己的真实目的: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不惜歪曲事实,攻击新政。张廷玉面对胤禩的攻击,并没有直接反驳,而是用一句反问将其彻底击败
:“八爷,咱俩同时弃官不做,归隐山林如何?”
最后,张廷玉还不忘补上一句“诛心之论”:“恕臣再说一句直言,只怕我张廷玉舍得走,八爷您舍不得走哇。”这句话,彻底击溃了胤禩的心理防线,也让这场“语言对决”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张廷玉以其高超的政治智慧和语言艺术,不仅化解了“八王逼宫”危机,更维护了雍正的权威,巩固了新政的推行。
张廷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张廷玉的政治生涯,并非仅仅局限于“八王逼宫”这一事件。他从康熙朝开始,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才能。他历经三朝,始终屹立不倒,这与他的为官之道密不可分。他谨遵父亲的教诲:“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殆,择交者不败。”
他从不结党营私,一心为国为民,赢得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信任和尊重。雍正皇帝对张廷玉的信任,更是达到了极致。他不仅破例允许张廷玉在紫禁城骑马,还任命他为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重要官职。
雍正临终前,更是留下遗诏,让张廷玉配享太庙,这是清朝历史上唯一获此殊荣的汉臣,也是唯一获此殊荣的文臣。即使在乾隆时期,张廷玉也依然受到重用。乾隆皇帝虽然一度因为张廷玉的退休请求而感到不满,但最终还是理解了他的苦心,并恢复了他配享太庙的资格。
他的一生,是
忠诚、智慧、奉献
的一生。他在庙堂之上的权谋之间,展现出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政治智慧,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
参考信息:
百度百科——张廷玉、八王逼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