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由毛泽东《商鞅徙木论》想到,商鞅的思想到底是进步的还是倒退的
迪丽瓦拉
2025-08-18 22:03:01
0

一、商鞅徙木立信

教员在湖南省立第一中学读书期间,写出了《商鞅徙木立信论》。这是文献能记录到的教员最早的文章。

教员在文章中,感叹了国民愚蠢、素质低下,赞赏了秦国公孙鞅等执政者们的良苦用心,遗憾数千年来民智未开。他赞同用法令治国,推崇商鞅依法做事。

第一中学的老师们评价这篇文章,有法律知识,具哲理思想,借题发挥,纯以唱叹之笔出之,是为压题法,至推论商君之法为从来未有之大政策,言之凿凿,绝无浮烟涨墨绕其笔端,是有功于社会文字。

客观来说,教员以弱冠年纪写出如此文章,殊为不易。他肯定商鞅变法的作用,认为法治对国家有大善。老师的评语:“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

吾不知其所至

。”真的是神准预言。伟人以后的成就,绝对超出了老师们的想象。

二、认识商鞅变法的基础

我们看待商鞅变法,首先需明确一点,那就是,公孙鞅是站在谁的立场、代表谁的利益,推动变法的。这点不明确,就会糊里糊涂、浑浑噩噩,搞不清商鞅的思想到底是进步的还是倒退的,也搞不清商鞅之法到底是良法还是恶法。

我先亮明自己的观点:商鞅之法对秦君、军功新贵族来说是良法,对老百姓、旧贵族来说是恶法。商鞅的以农为本、不循旧法、重农抑商、编户齐民思想是进步的,而重刑少赏、轻罪重罚、强国弱民思想是退步的。

公孙鞅作为一个卫国的没落贵族,在魏国学成法家之术。他在魏国没有出路,无法施展自己的治国之术。而后,不远千里来到秦国。他来秦国,可不是为老百姓谋利来的。他是为自己的富贵前途、锦绣前程而奔波。“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公孙鞅来到秦国先后向秦君兜售帝道、王道、霸道。是秦孝公自己选择了最残忍的霸道,所以公孙鞅才能执行霸道,即法家之术。

公孙鞅先后被封为左庶长、大良造、商君,这可都是秦君封的,不是老百姓封的。所以,他只能站在统治阶级即秦君的立场上,为君王办事。所谓为国家谋利,就是为君王谋利。

对秦国的普通老百姓来说,无论是拼命种田不至于饿死,部分人享受到了军功爵位,还是面临严苛的刑罚、动辄重罚、获得赏赐少,都不是草民们能主宰的。因为,商鞅变法,是要把秦国打造为一台战争机器,满足秦君恢复穆公霸业的雄心。变法达到国富、兵强、民弱的目的就行。变法只准老百姓干两件事:种田、打仗。

所以,商鞅变法的基础,就是为统治阶级谋利益,让国家以农为本,全面打击商人、手工业者、游民、私斗械斗之人、崇尚辩论之人,把老百姓栽种在土地上,大量生产粮食,达到国富的目的。同时,不断发动对外战争,以战养战,以别国土地、人口等资源充实自身,达到兵强即国强的目的。

三、商鞅思想的进步性

以农为本。

古代生产力发展低下,生产工具落后。所以,古代统治阶级的变法,都只能从生产关系上作文章。商鞅变法,对不耕种的人严惩,恨不得全国老百姓都去种地,发挥生产力的极致上限。商鞅并没有改变生产力,只是部分改变了分配方式,蛋糕从老贵族手里,部分分配给了新军功贵族。其他各国因为守旧势力比较大,没有能彻底变法,所以对农力、民力的潜力挖掘不能到极限,纷纷败给了秦国。

但是,以农为本的思想,千秋万代都是正确的。粮食是国家、老百姓的根本。没有粮食,就没有一切。所以,商鞅这种重农思想,永远不过时。

重农抑商。

商鞅变法,靠发展农业来富国。对不从事农业生产的商人,征收重税。这样,迫使百姓不得不去种田,通过种田获利,从事此业的人就会多。百姓放弃经商、手工业,力量都集中到农业上。在外征战兵力强、在内国家富有,就成就王业了。

自商君后,“重农抑商”都是历朝历代的国策。

因为商人跑来跑去不好管,增加了社会动荡,又无法衡量商人到底谋了多少利,也没有统一的收税标准。

古代也没有国际贸易,属于零和博弈,干脆打击经商算了。重农抑商这种思维持续了接下来的两千年,后来从汉朝开始被吸收到了儒家观念里。那次著名的“盐铁会议”上,大佬们认为农民更有道德一些。毕竟商人到处跑,有了钱就胡吃海塞骄奢淫逸,不如农民。商人作为资产阶级,剥削确实是大量存在的。

编户齐民。

《商君书》称,国家要登记民众的人数,活着的登记造册,死了的人要从户口册上消除掉。如果这样,民众就不能逃避税租,田野上就没有荒草,那么国家就能富足,国家富了也就强大了。

自商君后,户籍、人口管理都是历朝历代国家根本,包括现代。我们读历史发现,刘邦打下咸阳,萧何进咸阳,先把户籍人口拿到手。北魏文明冯太后改革,也是抓住户籍人口。隋唐再次强盛,也是摸清了户籍人口的底数。所以,“编户齐民”的思想影响深远。只有编户齐民,才能弄清国家的生产力,对改革、战争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民力。

后来,秦国甚至能够做到,对全国十三项统计数据精准掌握。所谓十三项统计数据是指粮仓数、金库数、壮年男子、半年女子的数目;老人、体弱者数目,官吏、士人的数目,靠游说吃饭的人数,商人的数目,马、牛、喂牲口饲料的数目。

由此,能看到秦国的统治之精细程度。这种战争机器发动起来,山东六国哪挡得住。

四、商鞅思想的落后性

重刑少赏。

《商君书》称,称王天下的国家用十分之九的刑罚,十分之一的赏赐;强大的国家刑事罚占十分之七,赏赐占十分之三;弱国的刑罚占十分之五,赏赐也占十分之五。于是就在秦国推行“重刑少赏”之法。

秦国不仅对敌人残暴,对本国老百姓也是很残暴的。《睡虎地秦简》列出了大量的服徭役、削为奴、重肉刑等案例,记录秦之暴最多的是秦人自己的司法档案。

商鞅的认识是:刑罚重了,爵位才显得尊贵;赏赐少了,刑罚才更有威严。爵位尊贵,这是君主爱护民众;刑罚有威严,民众才能拼死为君主效命。所以轻罪重罚,那么刑罚能除掉而事情也能办成,国家就会强大;使用刑罚有重有轻,那么刑罚虽然用了,犯罪的事却仍然发生,国家就会被削弱。

这是典型的赏罚不匹配,量刑不当、刑罪不当,不公平、不合理。其实,秦国严罚估计主要针对的是无权无势的普通老百姓,而君王贵族却有办法脱罪,不可能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老百姓并不是因为爱戴君主而拼死效命、拼命耕田作战,而是因为恐惧、害怕刑罚而不得不听从使唤,对君王、国家只有恨,没有爱。

听人说过,现在有公司老板也倡导负向激励。做法就是平时多批评员工,让他觉得自己错多功少,这样年终奖少发或者不发就顺理成章了。这不就是商鞅“重刑少赏”思想的继承么。

这是赤裸裸、严酷的剥削呀。

“十”“伍”长制。

秦国百姓,一听说要打仗,便互相庆贺。百姓参加战争,就像饥饿的狼看见了肉一样。为什么呢?因为打仗可以消灭敌人,消灭敌人可以获得功爵,而获得功爵可以抵罪。为什么要抵那么多罪?主要是因为“十”“伍”长制。

父亲送儿子去当兵,哥哥送弟弟去当兵,妻子送丈夫去当兵,他们都说:“不能得到敌人的首级不要回来!”

又说:“不遵守法律,违抗了命令,你死,我也得死,乡里会治我们的罪,军队中又没有地方逃,就是跑回家,我们要搬迁也没有地方可去。”

秦国军队、地方的管理办法都是将五人或五户编成一伍,实行连坐,用标记来区分他们,用法令来束缚他们,犯罪逃走了也没有地方居住,没有办法生存。一伍中,若一人、一户犯法或逃跑,其他四人、四户未揭发、阻止,就一并加刑。

这样就导致秦国百姓基本上可能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人人告发别人,人人被别人告发,最终形成一个几乎人人有罪的结果。因而秦国百姓要靠军功,抵很多罪名。他们光顾着避免一生沦为抵罪的奴隶,就花光了所有力气,哪还有靠军功往上发展的可能。靠军功变成新贵族的,毕竟只是很小一部分。所以,秦国这套制度治理成本极小,剥削程度极大。

总体来说,商鞅的思想,具有法家的代表性。法家有点像辟邪剑谱,见效快,反噬也大。法家治国和喝了古尔丹的药水差不多,喝了你能变成猛男,但你死的也会很难看。

商鞅就是要穷极民力,举国体制,全国皆军,变法求强,打仗图存。这套体制在战国七雄当中,是挖掘国家战争潜力最彻底的。

因为有秦孝公的坚持(孝公活的时间算比较长了),给了新法二十年的稳定期。一代新军功贵族从中获益走上庙堂成为新贵,他们是新法最坚定的支持者。

这套战时体制很适合战国争霸,六国自己体制没人家高效,亡了不足为奇。

秦灭六国之后,本应从战时体制改为和平体制休养生息,不能再搞战争机器那套做法(一直把人当作机器,弦绷太紧了,就会断)。但秦国没有这么做,亡了也该。后来,刘邦的西汉建立,再也不敢把人当机器,完全不要情感了。

西汉开始靠黄老之学、后来又依靠儒家仁治并一直坚持到清末,这就是修正了法家的严酷、狠辣。后世治国都是“外儒内法”,没有再敢单用法家的了(太不讲人性了)。儒家有点像太祖长拳,刚中有柔、绵密不绝,虽然也是维护封建统治,但显得温和的多。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强... 蒙古帝国强盛一时,为什么会分裂?这确实与成吉思汗对儿子们,对皇室的分封,造成向心力不足有很大的关系。...
西德是如何从二战废墟中恢复并发... 西德为何能在二战后从废墟中迅速恢复并崛起为经济大国的?那么当时德国在分裂为西德与东德后,西德为什么能...
原创 三... 人生在世,我们会遇到很多事,许多时候需要我们来做出决定。但是,你做出的决定不可能事事都是完美的,总有...
原创 2... #历史开讲# 公元264年1月,司马昭写信告知钟会,声言他已提兵十万,入驻长安,防备邓艾麾下谋反。收...
原创 这... 清朝作为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朝代,所以搜集史料什么的比较方便,所以吸引了不少的清史粉。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也...
原创 古... 过继立嗣,在古代中国是一种很盛行的习俗,这种举措,从先秦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才逐渐绝迹。 因此,现...
原创 唐... 唐朝中后期,国内藩镇林立,然而在这些割据一方的军阀之中,有一位却极度的悲催。他原本只是军阀部将,却在...
原创 丁... “强鞑渐兴,其势已足以亡金。昔吾之仇也,今吾之蔽也。古人唇亡齿寒之辙可覆,宜姑与币,使得拒鞑” ——...
原创 非... 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帝,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时间长达61年,是中国历史上...
原创 浅... 往最深处想,沿着故事发展说,麻烦各位看官点击“关注”,更方便地和作者沟通、和读者分享,一起体味人间百...
原创 铁... 送走高欢,孝武帝急匆匆回宫,他要先解决掉三个心腹大患,这三个人都曾做过皇帝,目前都还住在洛阳城里。 ...
原创 东... 罗马,欧洲的辉煌!古罗马帝国从公元前9世纪初在意大利半岛起家,历经罗马王政时代和罗马共和国,到了公元...
我国历史上智商最高的5个人,诸... 提到我国历史上智商最高的人,无疑是伟大的毛主席,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除了毛主席,还有五位智商颇高的...
原创 《... 《史记 ·周本纪 》详于开头,略于结尾,花了较大篇幅来描述武王伐纣的过程。据《周本纪》记载,周文王大...
原创 养... 在历史的长河中,三国时期无疑是一段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时代。曹操,这位乱世枭雄,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
原创 苏... 德涅斯特河左岸共和国,简称德左地区,位于摩尔多瓦境内的德涅斯特河东岸,现在虽然已经取得事实上的独立,...
原创 这... 当时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时,他并不为首长看好。 一是当年他才16岁,人还没有三八大盖高;二是他还戴...
原创 燕... 朱元璋的后裔间的皇位之争,就如历史剧中的激烈角逐,被追溯、被研究,不只因为那些有实力的人,更因为运气...
原创 他... 说起梁山好汉,人们大多耳熟能详,其中智多星吴用的名号,一样有很多人听闻过,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这...
非遗美食之福建——福州苏苏酱鸭 福州苏苏酱鸭制作技艺始创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已有一百多年历史。2009年“福州苏苏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