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很杰出的皇帝,他非常善于处理君臣关系。凌烟阁二十四位功臣画像,是为怀念当初与他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而设立的,从被列入凌烟阁的这些功臣名单可以看出,李世民的用人、待人之道,即为用其所长与恩威并施。
今天就带大家从凌烟阁二十四位功臣出发,叙述一下李世民的待人之妙道。
一.凌烟阁二十四位功臣组成特点
凌烟阁二十四位功臣画像,建立时间是唐朝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当时李世民已年迈体衰,他开始怀念往事,追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战斗岁月。决定将他那些老部下的形象绘入凌烟阁,这样不仅能让人臣知晓他们的功绩与荣耀,还能给自己时常前往怀旧。
从凌烟阁二十四位功臣的组成特点来看,有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有功勋卓著的王侯之臣,还有建立诸多功绩的其他功臣。排列次序是按他们的职务高低进行的,而且遵循“死者为大”的原则。
其中文臣以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虞世南等为代表,排列位次居前(前六位中有五位);武将以李孝恭、尉迟敬德、李靖、李勣、秦叔宝等为代表,相对位次靠后,但从数量占比来看,武将略为多于文臣。
二。李世民的用人、待人之道
从凌烟阁二十四位功臣的名单,可以观察出李世民的用人、待人之道,即用其所长、恩威并施。首先,唐太宗深知“马上打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道理,在国家统一安定后,注重使用文人治理国家,并且充分发挥各位人才的性格特点,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想详细了解凌烟阁二十四位功臣,请购买《凌烟阁功臣图》每本仅45元。)
如长孙无忌忠贞不二,决策果断明事理,但带兵打仗不是他的特长,所以李世民对他无比信任,遇到大事要事都是与他商讨后再定;房玄龄善于出谋策划,而且常常能出许多计策,但却不能决定哪一条策略最好,李世民就请善长决断的杜如晦出来选择,果然经杜如晦选出的计谋往往都是正确的。
再如,魏征以直谏敢言著称,但因他是前朝投唐的旧臣,其忠诚度遭受怀疑。所以太宗让他充当谏臣的角色,以匡扶自己的不当之处。这样,房玄龄、杜如晦与魏征就形成了很好的三角决策体系,他们一个出主意,一个定主意,还有一个监督主意实施的效果与对错。这套体系保障了李世民高层决策的有效性与正确性。能避免很多错误或过失发生。
李世民的第二个待人之道为宽容大度、恩威并施,这一点特别体现在武将们身上。虽然大局安定后,治理国家的重任大多需要文臣来挑,但唐太宗并没有忘记武将们的功劳,不仅给予他们职务上妥善安排,而且对于他们偶尔犯下的错误,非常宽容大度,并通过恩威并施双管齐下的方式,让他的名将功臣们多半得以善终。
如尉迟敬德虽是玄武门事变的首要功臣,还为唐朝的统一战争建立过许多功勋,但他之后自负其功,经常指责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文臣们的过失;还在皇上的庆功宴上因座位排次不公,而打骂朝廷大臣。这样的劣迹按律法应该治罪的,但李世民看在其曾经立过不少功劳的份上,只是严厉批评了他几句,看他后来有所悔改就没予深究。而且还将他列入二十四功臣的第七位。(想详细了解凌烟阁二十四位功臣,请购买《凌烟阁功臣图》每本仅34元。)
因犯错误仍然被列入二十四功臣的还有:贞观年间因多次贪污被弹劾的开国猛将刘弘基、邳国公长孙顺德,李世民不忍治他们的罪,只是将他们贬官;特别是陈国公侯君集,在李世民诸子争当太子的斗争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图谋杀李世民拥立承乾,事件泄露后被杀。因李世民念旧,故而留一子以继侯君集香火,并且时常到凌烟阁观侯君集画像而哭。等等。
综上所述,唐太宗一朝,因李世民善于用人、宽容待人,通过君臣们的共同努力,结果出现了贞观盛世,正如唐太宗所言,“于兹十有馀年,斯盖股肱罄帷幄之谋,爪牙竭熊罴之力,协德同心,以至于此。”。要做到这一点,太宗正确的用人政策是不可缺少的。而建立凌烟阁二十四位功臣画像,是他众多用人政策的综合体现。
总之,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善于处理君臣关系。他所建立的凌烟阁二十四位功臣画像,既是为怀念当初与他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而设立的,又是他用人政策即:用其所长与恩威并施的综合体现。值得人们学习与赞颂。
本文由“老wu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