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回顾毛主席接济恩师500元,反遭恩师质问:你哪儿来这么多钱?
迪丽瓦拉
2025-08-19 00:03:33
0

1955年6月,毛主席到湖南探望生病的老师,等到毛主席临走的时候,杨树达拉着妻子的手强撑着病体目送毛主席等人离去。

“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润之还能这样对我,我就是现在闭眼也值当了。”

看着还站在门口的恩师,毛主席再次转身挥了挥手之后才转身离去。

这时候,走在旁边的周世钊调侃道:“润之,被老师当作贪官教训的感觉怎么样?”

听到这句话之后,毛主席也是有些哭笑不得,想到自己将带来的药物和身上仅有的500元交给了老师的时候,老师激动地猛咳了起来,一边咳一边斥责自己:“你哪来的这么多钱?润之,你现在已经是国家主席了,要为了百姓谋幸福,可不能学国民党的那些贪官啊。”

要不是周世钊在旁边劝和,说不定老师真的会打自己两个手板,毛主席也只能无奈地摇头苦笑一番。

看着毫无架子的毛主席,周世钊终于忍不住感慨道:“我也想不到以你如今的身份竟然还能对老师做出那样的事情。”

毛主席望着远方说道:“那是我早就应该为老师做的。”

究竟毛主席做了什么事情,能让杨树达和周世钊感慨万分?面对毛主席和杨树达这对师生,周世钊又是怎样劝和的?在毛主席和杨树达之间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呢?

亦师亦友亦同志

“老师您好,我叫毛泽东,您可以叫我润之。”

1915年,还在湖南师范学校读书的毛主席敲开了教职工宿舍的门。

杨树达看着站在自己面前浓眉大目的同学,和善地开口道:“你好,请问你找我有什么事情?”

听到这句话之后,毛主席立刻道明了自己的来意。

原来就在不久前,杨树达刚刚写了一篇声讨日本人的文章,看到这篇文章之后,毛主席大感震惊。

他想要来看一看这个有勇气在袁世凯的镇压之下勇敢发声,能够用朴素的文字传达出力比泰山的重量的人究竟长什么模样,也想来跟他一起探讨一些学术问题。

果然,眼前这个人没有让毛主席失望,两个本就相差不大的人在短暂的交谈之后就已经一见如故,临走时两个人还约定了下一次见面的时间。

在校期间,毛主席一有时间就经常去旁听杨树达的课,从杨树达那里毛主席不但学到了很过写作技巧,最主要的是,杨树达讲课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穿插很多时事政治和自己的理解。

这段时间的两个人一直处于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闲来无事的时候两个人可以从天南地北到柴米油盐,从国家大事到一日三餐,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成为他们争论的话题。

1918年,毛主席从师范学校毕业,正式加入到了革命队伍当中,而杨树达则继续留在学校教书,本以为两个人再也不会有见面的机会,可是两年之后湖南民众举行的讨伐张敬尧的运动让曾经的师生二人再次体会到了并肩作战的感觉。

但是张敬尧在湖南的所作所为已经引起了天怒人怨,在毛主席的带领之下,湖南的各界人士一起响应号召,开始起了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

而其中,作为教职工主力的杨树达一直大力支持着毛主席的行动,在毛主席上京请愿的时候,杨树达也一直陪在毛主席的身边,成为他最坚强的后盾。

只是很可惜的是,这次两个人并没有太多的时间诉说这两年的思念和不舍。

在请愿结束之后,毛主席继续投入革命的队伍,杨树达则是回到湖南教书,两个人一南一北,一文一武,都在用各自的方式捍卫着心中共同的信仰。

毛主席和杨树达之间的关系,很难说清楚到底是师生还是朋友、亦或是后来的战友,因为两个人不但有着师生教导之情,有过并肩作战的经历,更甚至在很久之前杨树达还救过毛主席的命。

那时毛主席还没有从师范学校毕业,那年暑假毛主席因为要参加革命宣传工作就没有回家。

当时正值暑热难耐的时候,毛主席天天顶着大太阳在外面发传单、做演讲,没多久就体力不支晕倒在了路上。

最后还是杨树达发现了毛主席并把他带回家、悉心照料,之后杨树达为了照顾毛主席的身体,还经常喊毛主席来家里吃饭。

中南海的信件往来

自从1920两个人分道扬镳以来,两个人就再也没有见过面。

刚开始,两个人还经常通过书信往来,可是随着革命越来越往后,毛主席要经常带领大部队进行转移,两个人之间的通信就越来越少了。

直到新中国成立,看着报纸上毛主席慷慨激昂的发言,杨树达在为新中国成立感到兴奋激动的同时,也真心为毛主席这个曾经的学生感到自豪。

1952年,杨树达第一次在建国之后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还是因为杨国荣的事情向毛主席求情,当时这封信没有收到毛主席的回复。

百思不得其解的杨树达在旁人的劝说之下,才幡然醒悟,自己现在是在学校任职,当务之急应该是帮助新中国培养一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而不是将心思放在这些事情上。

想明白这些之后,杨树达立即又重新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详细地指出了自己的错误,并且保证自己今后一定以学术为重。

果然,这封信得到了回复,毛主席在信里面表达了对这些年来杨树达寄书信过来的喜悦和感谢。

虽然这次收到了来信,杨树达的心里还是有些不自在,他在想是不是毛主席成了国家主席之后就变了,变得高高在了。

直到后来李达要调到武汉大学任职,杨树达前去送行的时候才从李达口中得知,原来当年毛主席在收到信的第一时间就已经找李达询问过第一封信里的内容。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杨树达的心里立即咯噔了一下,他连忙问道:“毛主席不会对我有什么误会吧?”

“不会,我已经将全部事情都告诉了毛主席,他表示理解你当时的心情,还要请你有空去北京玩呢。”

在这之后,杨树达和毛主席又有几次通信,可是在这之后的通信内容无一不是围绕学术问题,当初在是否要推行文字改革的时候,毛主席还曾经专门询问过杨树达的意见。

五百块钱引发的争执

1955年6月20日,一个在平常不过的下午,杨树达正和往常一样在屋里撰写新书,突然有人走了进来说有客人拜访。

当时的杨树达已经身患哮喘疾病,好不容易撑起点精神想要一鼓作气将自己手中的新书编写完成,现在突然有人来访,杨树达想都没想就直接拒绝道:“不见,无论是谁都不见。”

“先生,您还是见一见吧。”

这一次说完这句话之后,不等杨树达再次出声拒绝,他就立刻急匆匆地跑到外面将客人迎了进来。

杨树达看着匆匆离去的身影,只能生气地转过身继续自己手中的工作。

“先生,客人到了。”

听到这句话之后,杨树达没有给出任何反应,头都没抬地继续在纸上龙飞风舞地写着字。

就在这时候,杨树达听见了一个熟悉的声音。

“看来老师还是和以前一样,一旦投入到创作当中就会屏蔽周围的一切,看来是学生来得不巧,打扰到老师了。”

听到这句话之后,杨树达手中的笔一下子掉到了桌子上,不敢置信地转过身看着站在自己面前的毛主席,呆愣着说不出一句话。

就当杨树达终于想好开口说什么之后,突然身体不争气地爆发出了一阵猛烈的咳嗽,毛主席连忙上前将杨树达搀着坐下,给他顺背。

这时候的杨树达才似回过神来,他激动地拉下毛主席的手,不可思议地问道:“主席,您怎么回来我这里呢。”

毛主席握着杨树达的手,开口说道:“老师,您还是向之前一样叫我润之吧。我这次来湖南视察,听说老师的身体有些不太好就特意和世钊一起过来看看您。”

说完这句话之后,毛主席转身从旁人手中接过了一些东西,递到了杨树达的手中。

“这些都是治疗哮喘的药,这些钱是学生的一点心意,老师就不要推辞了。”

看着毛主席拿过来的一大堆治疗哮喘的良药,杨树达的心里十分激动,正当他想要想毛主席表示感谢的时候,突然看见了毛主席递过来的厚厚的一沓钱,粗粗一看也有五百左右。

看到这些巨款之后,杨树达即将说出口的感谢立刻咽了回去。

只见杨树达立刻变了脸色,松开拉着毛主席的双手,强撑着精神大声说道:“润之,你怎么会有这么多钱?你现在虽然已经是国家主席,但是你忘记当初我们干革的初心了吗?你可千万不能学国民党那些贪官啊。”

说道这里,杨树达立刻激动地咳嗽了起来,他挥掉了毛主席想要帮他顺气的手,坚持将这些钱推了回去,“我不能要这些钱,你拿回去吧。”

看到这一幕,屋子里所有的人都陷入了一片沉默,要知道从来没有一个人敢这样说过毛主席,还将毛主席当做一个贪官对待,就差站起来打毛主席两巴掌了。

一时之间所有人都愣在了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你就让我这一次吧

“老师,您误会润之了,这么多年来您还不了解润之吗。当初饿得前胸贴后胸的时候,润之都没有占老百姓一点便宜,现在条件好了,润之怎么可能会是您说的那样,做贪官呢?”

就在所有人都沉默的时候,周世钊笑嘻嘻地站了出来,开口向杨树达解释道:“这500元都是润之自己的稿费,您就放心收下吧。”

听到这些话之后,杨树达才冷静下来,他拉着毛主席的手道歉,一遍遍地说着自己不该这样误会毛主席,不该先入为主的将毛主席和国民党那些人混为一谈。

看着曾经和自己一起谈天说地,一起并肩作战的老师,如今这幅被病痛折磨的样子,毛主席的心里也很不是滋味,再听到老师不停地对自己表示歉意。

毛主席了拉着老师的手,一遍遍地劝老师收下这些钱,之后又拉着老师和师母回忆当年在学校读书的日子。

每次说到激动的时候,杨树达都会难以抑制地咳嗽好一阵。

“老师的身体一直都这样吗?”

看着越咳越激烈的杨树达,毛主席一边帮杨树达拍着背,一边不放心地问身边的师母。

杨树达的妻子叹了一口气说道:“他这是老毛病了,只不过最近又加重了。”

一边说一边去拿床底下的痰盂,端到杨树达的面前,好让他可以放心地将东西咳出来。

看到这一幕之后,毛主席立刻接过来痰盂,双手端在杨树达的面前。

毛主席这突如其来的一个举动,吓坏了在场所有的人,他们都纷纷上前想要接过毛主席手中痰盂,可是毛主席只是坚定地摇头拒绝了。

他表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当初杨树达不仅教会他知识,还曾经救下了中暑晕倒的自己,于情于理自己都应该亲自照顾老师一次。

看着杨树达突然压抑的咳嗽声之后,毛主席就一手端着痰盂,一手轻轻地顺着杨树达的背部,终于看着杨树达咳出的血痰,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眼看着毛主席端着痰盂要去外面清洗,周世钊连忙上前想要接过痰盂,为了能够说服毛主席,还主动提出自己也是学生,既然毛主席已经端了痰盂,那么这个清洗痰盂的任务就应该他来做。

没想到,毛主席这时候笑着摇头说道:“你将来还有很多机会来陪伴老师,我可能很少会有机会在过来老师这里了,你就让我这一次吧。”

说完这句话,毛主席就将痰盂里里外外仔细地清洗了一遍,擦干水之后又亲自放回原来的位置。

在这之后,毛主席又和杨树达说了会儿话,才在身边人不停地催促下起身离开。

看着毛主席等人的身影,杨树达在夫人的搀扶之下,红着眼睛望着已经空无一人的小路久久不愿离开。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他...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了表彰那些在战场上表现出英勇战斗的战士们,党组织开启了军衔授予仪式。在这...
原创 毛... 学习毛主席的思考方式。 事例1 毛主席说: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这是毛主席对抗美援朝的观点...
原创 长... 贞观十年六月,长孙皇后卧病在床。她眼神清澈地望着李世民,颤抖的手中捧着一个精致的青瓷瓶。"陛下,臣妾...
原创 家... 在重庆市万州区的一隅,程先生手中紧握着一枚极具历史价值的中华民国双旗币伍百文试铸币。这枚钱币不仅是程...
原创 毛... 目前的俄乌冲突局面越来越复杂了,有不少人已经开始担心是否会发展为第三次世界大战。战争还是和平,又一次...
文化中国行·国宝画重点 | 青... “商邑翼翼,四方之极” 绵延500余年的商王朝 以中原为中心 经略四方 礼制的形成 文明的繁盛 推动...
原创 为...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因为没有谋士相助,漂泊半生,后来刘表让其驻扎在新野后,单福也就是徐庶主动来投刘备,...
原创 蒋... 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个梗叫:“天下何人不通共”,指的是国民党所有机要岗位几乎都有地下党员。包括机要秘书在...
年终报道|十字路口的历史抉择—... 新华社北京12月29日电 题:十字路口的历史抉择——回眸2024年的世界 新华社记者柳丝 2024年...
原创 麦... 《麦克阿瑟在日本:权力巅峰的奢华人生》 一、“太上皇”降临 1945年,二战结束,道格拉斯·麦克阿...
原创 溥... 自1636年开始,皇太极将摇摇欲坠的明朝攻灭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政权,也就是清朝。在这...
原创 他... 金朝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发展非常迅速,在很短的时间内,接连灭掉辽国、北宋两大政权。究其原因,除了女真人...
原创 清... 最近,一部名为《天下长河》的古装剧正在播出。该剧讲述的是清朝康熙年间治理黄河的故事。如果再现这部剧中...
原创 陈... 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本是形容人各有志,但是在面对国家的大方向时,即便是方向不同,我们的力气也应该...
原创 对... 众所周知, 日本人从极其古老的先秦时代就在学习中国, 无论是社会上哪个方面都学习和效仿中国,有些改一...
原创 东... 今天与大家分享:与东汉时期名士李膺相关的三个成语:《死不旋踵》、《李郭同舟》、《李膺门馆》故事,因为...
原创 苏... 最近,人教版教材火出圈,却是因为插画太丑而火出圈的。结果,被网友更进一步扒出来,课本插图里,竟然还有...
原创 有... 这个标题可能让一些人感到困惑,毕竟神话中的封神榜似乎与外星文明无关。确实,我们所了解的商朝实物有限,...
原创 《... 正在播出中的《清明上河图密码》是热门同名小说改编,以宋代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为题材,谱出了悬疑探案...
原创 志... 1958年,一名志愿军战士为了娶一位朝鲜姑娘,毅然放弃我国国籍,选择留在朝鲜。然而,在他晚年时,却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