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雍正皇帝的王牌,密云大营和通州大营,驻扎了多少军队?
迪丽瓦拉
2025-08-19 01:03:00
0

雍正皇帝的王牌,密云大营和通州大营,驻扎了多少军队?

世人都知道雍正皇帝在登基之时,面临着诸多皇子的竞争,但鲜有人知,他手中握着两张王牌,这两张王牌便是密云大营和通州大营。在清朝历史上,这两个大营一直是京师防卫的重中之重,历代皇帝都将其视为护卫龙廷的利剑。当年康熙末年,太子之争愈演愈烈,各路皇子为了争夺这支力量可谓是使尽了浑身解数。而雍亲王胤禛为何能在这场较量中占得先机?他又是如何运筹帷幄,让这支军队成为自己的王牌?更令人好奇的是,这两个大营到底拥有多少兵力,在当时的军事格局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一、两大营的军事布局

清朝建立之初,努尔哈赤与皇太极就深谙"扼守京师咽喉"的战略意义。顺治年间,清廷在密云和通州两地设立大营,这一军事布局延续至整个清朝。密云大营位于京师东北方向,距离京城约90里。这一位置不仅扼守着通往辽东的重要通道,更是控制着通往热河行宫的必经之路。密云大营的驻地三面环山,北靠密云水库,地势险要。康熙四十年(1701年),为加强密云大营的防御能力,清廷在此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军营,占地面积达到十余万平方米。

通州大营则位于京师东南方向,距离京城40里。通州自古就是京师的门户,水陆交通发达。大运河经过此地,漕运船队常年往来。通州大营不仅要防御外敌入侵,更要保护漕运安全。康熙年间,通州大营的军营建筑规模持续扩大,除了主营区外,还设有前哨所、粮草库、马厩等配套设施。

两大营的军事分工十分明确。密云大营主要负责京师东北方向的防务,同时承担着保护皇帝往返热河行宫的护卫任务。每逢皇帝东巡,密云大营都要抽调精锐部队沿途护卫。通州大营则重点防守京师东南方向,并肩负着保护大运河、维护漕运安全的重任。每年漕运高峰期,通州大营都要派出大量兵力在运河沿线巡防。

两大营之间还建立了完整的协同作战体系。在京师东部一线,两大营设有多处烽火台,一旦发现敌情,可迅速通过烽火传递军情。此外,两大营之间还建立了驿递系统,骑马快递可在半日内互通消息。康熙三十年(1691年),为了加强两大营的协同能力,清廷专门制定了《两营调度则例》,详细规定了各种情况下两营协同作战的方案。

为了确保两大营指挥统一,清廷设立了专门的掌印总统大臣,统筹两营军务。这一职务一般由皇帝亲信担任,但实际军务多由左、右参领分管。每营设参领两名,分别管理营务和训练。两大营还各自设有登记房,专门负责记录兵员变动、军需物资等事务。康熙末年,为了防止任何一位皇子通过军权拥兵自重,康熙皇帝多次调整两营将领,并亲自审阅两营的军务报告。

二、军队编制与人员构成

密云大营的军队编制体现了清朝八旗制度的特点。在康熙中期,密云大营驻扎的兵力主要由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三部分组成,总兵力达到2万余人。其中,满洲八旗兵占据总数的四成,多为骑射精锐。这些满洲八旗兵大多来自正黄旗和镶黄旗,是清朝最为倚重的军事力量。蒙古八旗兵约占三成,他们擅长骑马作战,主要负责巡逻和斥候任务。剩余的汉军八旗兵则多承担守卫和后勤等任务。

通州大营的军队构成则较为特殊,是清朝绿营军与八旗军共同驻扎的大营。根据《八旗通志》记载,通州大营的总兵力在康熙末年达到3.8万人,其中绿营军约2.5万人,八旗军1.3万人。绿营军主要由汉军组成,分为步兵、马兵和水师三种。水师部队专门负责运河水道的巡防,由通州水师提督统领。八旗军则以满洲八旗为主,承担营区核心区域的防卫任务。

掌印总统大臣的任命体现了清廷对两大营的重视。康熙年间,担任掌印总统大臣的多为满洲贵族。这一职务不设定额,由皇帝根据需要临时任命。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破格任命年仅二十七岁的大学士马齐为密云大营掌印总统大臣。马齐此前在平定噶尔丹叛乱中立下战功,深得康熙信任。

两大营的基层编制采用"甲-牌"制度。每十名士兵编为一甲,设甲长一名;每五甲编为一牌,设牌总一名。这种编制便于日常管理和战时调动。值得注意的是,密云大营和通州大营的士兵待遇存在差异。密云大营的八旗兵每月可领取4两银子的饷银,而通州大营的绿营兵仅有2两。这种差异反映了清朝军队中的等级制度。

为了维持军队战斗力,两大营都实行严格的兵员补充制度。八旗兵遵循世袭制度,父死子继。但从康熙中期开始,为了提高军队素质,两大营开始实行考核制度。新补充的八旗兵必须通过骑射考核才能正式入伍。绿营兵则采取招募制,主要在直隶等地招收壮丁。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为防止冒名顶替,两大营开始实行"每季清查"制度,由掌印总统大臣亲自抽查兵丁造册。

每营除正规兵额外,还设有额外兵。这些额外兵主要由现役士兵的子弟组成,平时不领饷银,但要参加训练。他们是正规兵员的重要补充来源。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密云大营的额外兵一度达到3000人,通州大营则有5000余人。这支预备力量为两大营维持充足的兵源提供了保障。

三、装备配置与训练体系

八旗精锐部队的装备在康熙年间经历了重大改革。密云大营的满蒙八旗骑兵除了传统的弓箭外,还配备了专门订制的轻型火铳。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清廷从葡萄牙购入一批新式火铳,经过改良后装备给密云大营的精锐骑兵。这种火铳重量较轻,可在马上装填发射。通州大营的绿营军则配备了重型火铳和铜炮,主要用于守城和水上作战。

火器营的演练制度十分严格。康熙四十年(1701年),两大营分别成立火器营,专门训练火器部队。火器营每月要进行两次实弹射击训练,每季度要举行一次火器演习大比。在演习中表现优异的士兵可获得额外赏银。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密云大营火器营在演习中创造了百步之外连续命中靶心的记录,获得康熙帝的特别嘉奖。

骑射传统在两大营得到了创新性的发展。密云大营设立了专门的骑射训练场,占地面积达到五十亩。训练场上设置了多种障碍物和活动靶子,模拟实战环境。骑兵要在奔马中完成射箭、使用长矛和挥刀等动作。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密云大营还创新性地将骑射与火器训练相结合,培养出一批能同时精通传统武器和新式火器的骑兵。

军事训练场的建设规模宏大。两大营各自建有专门的训练场地,分为步操场、骑术场、射击场等不同区域。密云大营的训练场还专门开辟了山地作战区,用于训练士兵的山地攀爬和伏击技能。通州大营则在运河边建立了水上训练基地,专门训练水师部队的登船、泅渡等技能。每年春秋两季,两大营都要举行大规模的联合演习,检验协同作战能力。

后勤补给体系的完善是保障军队战斗力的关键。两大营各自建立了完整的粮草供应网络。密云大营在营区内建有大型粮仓,可储存一年用量的粮食。通州大营则利用水运优势,在运河沿岸设立多处粮草转运站。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为提高粮草运输效率,两大营开始实行"分段运输"制度,即将运输线路分为若干段,每段由专门的运输队负责。

军队装备的维护和修理也十分重要。两大营各设有军械所,负责维修武器装备。军械所不仅可以修理传统的弓箭刀剑,还能维护新式火器。康熙末年,密云大营的军械所已经能够自行制造火铳零件,这大大提高了武器维修效率。两大营还分别建立了马匹饲养基地,专门培育和训练战马。通州大营更设有船厂,负责建造和维修巡逻船只。

四、雍正夺权时期的军事调动

康熙末年的军事布局变化反映了皇位继承之争的暗流涌动。康熙六十年(1721年)正月,密云大营发生一起重大人事调整。原任参领佟国维突然被调离,由雍亲王府的心腹张廷玉接任。这一任命引起朝中关注,因为张廷玉此前并无军职,却直接被委以重任。同年三月,通州大营也进行了人事变动,与雍亲王关系密切的年羹尧被任命为右参领。

在军队调防方面,雍亲王展现出高超的布局能力。康熙六十年(1721年)五月,以防务需要为由,密云大营增调了三千名满洲精锐,这支部队的将领多为雍亲王旧部。七月,通州大营也增加了两千名火器营士兵,其中包括一批精通火铳的技术骨干。这些调动表面上是加强京畿防务,实则暗中强化了雍亲王对两大营的控制。

为了稳固军心,雍亲王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康熙六十年(1721年)八月,密云大营士兵的饷银突然增加了二成,这笔额外开支由雍亲王府支付。同时,通州大营的伤残军士也获得了特殊照顾,其家属可优先获得营中差事。这些措施在军中产生了良好影响,不少士兵私下称颂雍亲王的恩德。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初,两大营的军事演习活动明显增多。密云大营每月都要进行大规模夜间演练,尤其注重城防和快速集结科目。通州大营则加强了水陆联合演练,经常在夜间进行渡河作战。这些反常的军事活动引起了其他皇子的警觉,但碍于演习是奉旨进行,他们也无法干预。

关键时刻的布防调整显示出雍亲王的军事才能。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九月,密云大营在京师东北方向设立了多个前哨点,号称是为了防范游牧民族的骚扰。这些前哨点的位置经过精心选择,恰好控制了通往热河的要道。通州大营则在运河沿线增设了巡逻点,加强了对水路交通的控制。

雍亲王对军需物资的调配也十分讲究。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月,两大营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军械更新。密云大营的骑兵换装了新式火铳,通州大营则补充了大量火药和弹丸。这些军需物资的储备远超平时所需,为后来的军事行动做好了准备。同时,两大营的粮草储备也得到加强,各营粮仓都储存了超过两年用量的粮食。

当年冬季,两大营的值守制度发生变化。密云大营取消了原有的轮班制度,改为全天候警戒。通州大营的水师部队也加强了夜间巡逻。这种高度戒备的状态持续到康熙帝驾崩前后。当雍正即位的消息传来时,两大营立即宣布效忠,并派出精锐部队进京护卫,为雍正皇帝稳定局势提供了强有力的军事支持。

五、雍正初年的军事整顿

雍正即位后立即着手整顿两大营的军事体系。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密云大营开始清查军籍,重点清理冒名顶替和空额占饷现象。这次清查持续三个月,共清退不合格士兵八百余名,追回冒领饷银两万余两。通州大营的整顿更为严厉,除清退三百余名不合格士兵外,还撤换了十五名军官。

军队训练制度也进行了重大改革。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密云大营实行新的训练制度,将原有的季度考核改为月度考核。每月考核项目包括骑射、刀法、火器使用等,成绩优异者可获得晋升机会。通州大营则在原有训练科目基础上增加了夜战训练,要求士兵能够在黑夜中准确识别方向并完成战斗任务。

装备更新是整顿工作的重点。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密云大营的火器营配备了新式线膛枪,这种火器的射程和精度都优于旧式火铳。同时,骑兵队装备了改良版马鞍,既减轻了马匹负担,又提高了骑手的稳定性。通州大营的水师部队则换装了新型巡逻船,这种船只吃水较浅,更适合在运河中机动。

雍正二年(1724年)初,两大营开始推行新的后勤管理制度。密云大营设立了专门的账房,由文职官员负责管理军需物资。每月要向兵部呈报一次库存状况,严禁虚报冒领。通州大营则改革了粮草运输制度,在运河沿岸设立多个中转仓,实行分段运输,既提高了效率,又便于监管。

为了提高士气,雍正帝多次亲临两大营视察。雍正二年(1724年)四月,雍正帝在密云大营观看火器演习,当场赏赐表现优异的士兵。七月,他又到通州大营检阅水师,并下令增加水师官兵的津贴。这些举动大大提振了军心。

军官选拔制度也进行了改革。雍正二年(1724年)九月,两大营开始实行军官考核制度。参领以下官员每年要参加一次专门考试,考试内容包括兵法、战术和实战技能。考核成绩直接关系到升迁,打破了以往主要依靠资历的惯例。

军纪整顿是改革的难点。雍正二年(1724年)十一月,密云大营查处了一起军官贪污案,涉案官员将士兵饷银中饱私囊。雍正帝下令从重处置,以儆效尤。通州大营也发生过士兵哄抢商船事件,相关人员被立即逮捕,并在全营进行通报批评。

雍正三年(1725年)春,两大营的整顿工作初见成效。密云大营在这年的大阅中表现出色,骑兵队的机动能力和火力配合都有明显提高。通州大营的水师也完成了多次成功的巡防任务,有效维护了运河安全。这次整顿不仅提高了两大营的战斗力,也为此后京畿防务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刘... 跳槽,对于时下的职业人来说,是件很普通的事情了。不论是自身原因,还是环境因素,或者就是心情不好,换个...
原创 彭... #深度好文计划#项羽,秦末乱世中的璀璨星辰。他曾威震四方,犹如烈火燎原,梦想着征服天下,铸就霸业。然...
世界历史|二十世纪初欧洲反犹那... 自1879年德国人威廉·马尔首创反犹主义术语Antisemitismus以来,国际犹太学界关于何为反...
原创 此... 最近很流行一句话 “此人不死,便无三国!” 乍一听觉得很厉害,毕竟三国乱世人才辈出,谁让天下重归一统...
有1400余年历史!这种泥玩具... ◎ 科技日报记者 孙越 泥咕咕诞生于河南鹤壁浚县,迄今已经有1400余年历史,被称为“指尖上的活化石...
把坚韧根植于心、践之于行 “坚韧”,位居重庆城市精神表述语第一位。它背后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之重大,不言而喻。 什么叫坚韧?看...
原创 郭... 在我国的近代历史长河中,郭沫若是一颗耀眼的星辰,他用自己手中的笔为民族的思想解放贡献力量。 新中国建...
原创 邓... 晚年邓小平出任军委主席,在不禁回忆起了自己的三位老部下,巧合的是这三人都姓陈,即“三陈”,分别是陈赓...
原创 光... #深度好文计划#身为帝王,若无实权在手,岂能名副其实?理想主义者若屡屡被他人利用,难道只能无奈目送理...
原创 刘... 1375年,刘伯温喝了太医的药病重,自感时日不多,把儿子叫到跟前嘱咐道:“给朱元璋送去两样东西,可让...
原创 刘... 建国后一天,空军司令员刘亚楼观看空政文工团排演的话剧《江姐》。第五场开始,已经成为叛徒的甫志高,趾高...
原创 清... #深度好文计划#1912年2月12日,中国历史上迎来了一个划时代的节点。当日,袁世凯指令新军进驻紫禁...
原创 陶... 1955年,陶勇被授予中将军衔。同一年,他被任命为海军东海舰队司令员,后兼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特...
原创 赵... 一些人总觉得背靠大树,自己不仅可以吸取大树的养分,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殊不知,除了他们以外,还有许多...
原创 如...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隋炀帝的暴政导致民不聊生。一个朝代最大的悲哀就是遇见一个穷兵黔武的皇帝和一个狼子野...
原创 改... 高澄,中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他是一个百年难遇的天才少年,但却也是历史上一位极其卑微的人物,因...
原创 关... 提起《三国演义》,大家脑海中想到的是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奸诈狡猾的曹操、桃园结义的刘备、关羽和张飞。提...
原创 韩... 韩信没有带兵打仗的经历,为何一出手就打败了项羽? 1.早期学习积累。韩信早期生活困苦,但勤奋好学,熟...
原创 三...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后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的格局,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其中有三件事最为人所不齿,魏...
原创 “... 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杰出人物,在他统一六国后,“中国”才真正算是一个整体。他不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