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韩国版“上甘岭战役”,在韩国人眼中,中国志愿军如野兽?
迪丽瓦拉
2025-08-19 01:03:20
0

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

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

,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文|张润晨

编辑|t

引言

上甘岭战役,这段发生在朝鲜半岛的战争往事,既是志愿军英勇顽强的标志,也是韩国军民内心深处的噩梦。在中国,这场战役被描绘得壮怀激烈,战士们在炮火中坚守阵地,彼此扶持,成就了不朽的传奇。

而在韩国的教科书和媒体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却被塑造为冷酷无情、凶狠如兽的形象,令人心惊胆寒。这种强烈的对比,不禁让人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战斗,促成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叙述?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一同探究上甘岭战役的多重面貌。

美军与韩国军队的联合进攻

1952年10月14日清晨,朝鲜半岛上空还未完全破晓,静寂的山峦突然被打破,炮声震天、地动山摇。美军和韩国军队的联合炮击就此拉开了上甘岭战役的序幕。

作为此次战役的策划者之一,美第8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摊牌”了,宣布动用300余门大炮、27辆坦克和40余架飞机,向志愿军防守的五圣山南的两个小山头发动猛烈攻势。

可别小看了这两个小山头,它们可不是普通的山包,而是志愿军中部战线的战略要点。

一个叫597.9高地,另一个叫537.7高地北山,虽然它们的名字听起来像是某个地理测绘点,但在战场上,这两个地方可是“命根子”一般的存在。志愿军如果失去了这两个高地,那整个战线的防御将被撕开巨大的缺口。

美军一开始打得很是凶猛,炮火连天,天空中飞机盘旋,地面上坦克轰鸣,几乎要把整个山头炸平。按照美军的作战计划,只需5天,美军第7师和韩国第2师的两个营,就应该能够轻松拿下这片高地。

而志愿军呢?当时的防守力量非常有限,守卫597.9高地的仅有一个连,537.7高地北山也只有一个营。美军指挥官们自信满满,估算这场战斗最多伤亡200人就能解决战斗。

但没想到,志愿军的防守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一天的激战下来,虽然美军的炮火将山头炸得寸草不生,但高地上的志愿军依然坚守着阵地。

美军原计划的“5天搞定”,很快变成了拉锯战,一连七天,攻占下来的阵地又被志愿军夜间反击夺回。韩国军队的参与者回忆道:“每当高地易手时,不到一平方公里的狙击棱线便被鲜血染红了。”

上甘岭的地形不大,3.7平方公里的两个小山头,就是这场43天战役的核心战场。志愿军的顽强,部分原因在于他们依靠着山中的坑道作战。坑道,正是志愿军赖以生存的“地下长城”。

在战前,志愿军就花费了大量时间构筑坚固的坑道系统,将弹药和粮食运进坑道里,并利用坑道进行屯兵和隐藏。坑道的存在让美韩联军头疼不已,因为无论他们怎么猛攻,炸弹如何狂轰滥炸,总有志愿军士兵从地底下冒出来,继续战斗。

坑道里的日子并不好过。大家看过电影《上甘岭》,里头有个“一个苹果分着吃”的故事,可这不只是电影的戏剧化夸张,而是真实的生活写照。上甘岭的坑道里,水是最紧缺的资源。

由于供水线被切断,战士们不得不以饮尿止渴,甚至连尿液都成了稀缺的资源。一个苹果,被传递了十几个人,每人咬一口,最后连核都舍不得丢,真是体现了革命战士之间深厚的友谊。

不仅仅是饮水问题,坑道里的空气也极为污浊,硝烟、汗臭、毒气混杂在一起,有时候连蜡烛都无法点燃。这样的环境下,志愿军战士们不仅要忍受身体上的痛苦,还要时刻准备应对外面的敌人突袭。

但即便如此,志愿军们依旧顽强坚守,不愿放弃一寸阵地。有人形容那坑道里的情景:“不是人能活的地方,可志愿军战士硬是挺住了。”

韩国版叙述:中国军队的“野兽”形象

与中国对上甘岭战役的英勇描述不同,韩国的历史书中,对志愿军的描写却充满了负面的色彩。在韩国人的笔下,志愿军简直就像是地底下钻出来的野兽。他们冷酷、坚忍,仿佛不知疲倦、不畏死亡,这种形象给当时参与战斗的韩国士兵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

在韩国的教科书中,上甘岭的描述更多地集中在志愿军的“疯狂”上。他们形容志愿军在战斗中像是失去了理智,一波接一波地冲锋,即使在明知不敌的情况下,仍然前仆后继。

这种描写显然忽略了志愿军战士在战术上的灵活运用,以及他们在极其艰苦条件下依然坚守阵地的毅力和智慧。在韩国军队士兵眼中,志愿军的这种“不顾一切”的战斗方式,显得格外可怕,甚至有些“非人性”。

而在中国的叙述中,这正是志愿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是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表现。韩国人所见的“野兽”,在中国的视角下,正是舍生忘死的勇士。

双方对这段历史的不同解读,折射出了各自的民族情感和历史记忆。对于韩国士兵而言,他们对志愿军的恐惧,不仅来自战场上的对抗,更来自于心理上的巨大压力。毕竟,在现代战争中,面对这样一支不怕死、不服输的敌军,是极其令人绝望的。

上甘岭战役无疑是中韩两国战争记忆中的重要部分,但两国对这段历史的书写却截然不同。对于中国来说,上甘岭象征着英勇、坚韧和胜利。

志愿军在战斗中的表现,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中国人民顽强斗争、不屈不挠的象征。而对于韩国来说,这场战役则更多地意味着恐惧和无奈,是一种“无法撼动”的力量对比的现实体现。

韩国版的上甘岭叙述中,志愿军的顽强守势和夜袭反击,被描述成无休止的折磨,让韩国军队陷入了持续的恐慌之中。

正因为如此,志愿军的战术和士气在韩国的历史叙述中,被逐渐“妖魔化”,成为一种非人性化的“兽性”表现。而这种描述,更多地反映了韩国军人面对强大敌手时的无力感和对胜利渺茫的绝望。

这种记忆的冲突,不仅存在于历史书中,也深刻影响了中韩两国的民众对这段历史的认知。对中国人来说,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伟大胜利中的一环,是志愿军精神的象征。

而对韩国民众而言,这场战役的记忆却始终伴随着血腥和恐惧,是对他们自身战斗力不足的一种隐喻和反思。

结语

在上甘岭的战火中,谁是英雄,谁又是野兽?或许答案取决于你站在什么立场上。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志愿军的每一名战士都是英雄,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钢铁防线;

而对于韩国士兵来说,志愿军却像是地狱中爬出来的恶魔,冷酷无情地向他们发动一波又一波的进攻。不同的叙述,不同的视角,构成了中韩两国对这段历史的不同理解。

然而,无论是英雄还是“野兽”,那些在战火中逝去的生命,都是这场战争的牺牲者。战争的残酷,不仅在于战斗的激烈,还在于它给两国人民心中留下的创伤和记忆的鸿沟。

对于这段历史,我们需要以更加客观、更加公正的态度去理解,去尊重每一个为自己的国家和信仰而战斗的人们。希望在未来,中韩两国能够在历史的互相理解中,迈向更加和平的共处之路。

参考资料:

走近上甘岭,走近硝烟深处澎湃新闻2020-11-07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刘... 跳槽,对于时下的职业人来说,是件很普通的事情了。不论是自身原因,还是环境因素,或者就是心情不好,换个...
原创 彭... #深度好文计划#项羽,秦末乱世中的璀璨星辰。他曾威震四方,犹如烈火燎原,梦想着征服天下,铸就霸业。然...
世界历史|二十世纪初欧洲反犹那... 自1879年德国人威廉·马尔首创反犹主义术语Antisemitismus以来,国际犹太学界关于何为反...
原创 此... 最近很流行一句话 “此人不死,便无三国!” 乍一听觉得很厉害,毕竟三国乱世人才辈出,谁让天下重归一统...
有1400余年历史!这种泥玩具... ◎ 科技日报记者 孙越 泥咕咕诞生于河南鹤壁浚县,迄今已经有1400余年历史,被称为“指尖上的活化石...
把坚韧根植于心、践之于行 “坚韧”,位居重庆城市精神表述语第一位。它背后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之重大,不言而喻。 什么叫坚韧?看...
原创 郭... 在我国的近代历史长河中,郭沫若是一颗耀眼的星辰,他用自己手中的笔为民族的思想解放贡献力量。 新中国建...
原创 邓... 晚年邓小平出任军委主席,在不禁回忆起了自己的三位老部下,巧合的是这三人都姓陈,即“三陈”,分别是陈赓...
原创 光... #深度好文计划#身为帝王,若无实权在手,岂能名副其实?理想主义者若屡屡被他人利用,难道只能无奈目送理...
原创 刘... 1375年,刘伯温喝了太医的药病重,自感时日不多,把儿子叫到跟前嘱咐道:“给朱元璋送去两样东西,可让...
原创 刘... 建国后一天,空军司令员刘亚楼观看空政文工团排演的话剧《江姐》。第五场开始,已经成为叛徒的甫志高,趾高...
原创 清... #深度好文计划#1912年2月12日,中国历史上迎来了一个划时代的节点。当日,袁世凯指令新军进驻紫禁...
原创 陶... 1955年,陶勇被授予中将军衔。同一年,他被任命为海军东海舰队司令员,后兼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特...
原创 赵... 一些人总觉得背靠大树,自己不仅可以吸取大树的养分,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殊不知,除了他们以外,还有许多...
原创 如...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隋炀帝的暴政导致民不聊生。一个朝代最大的悲哀就是遇见一个穷兵黔武的皇帝和一个狼子野...
原创 改... 高澄,中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他是一个百年难遇的天才少年,但却也是历史上一位极其卑微的人物,因...
原创 关... 提起《三国演义》,大家脑海中想到的是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奸诈狡猾的曹操、桃园结义的刘备、关羽和张飞。提...
原创 韩... 韩信没有带兵打仗的经历,为何一出手就打败了项羽? 1.早期学习积累。韩信早期生活困苦,但勤奋好学,熟...
原创 三...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后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的格局,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其中有三件事最为人所不齿,魏...
原创 “... 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杰出人物,在他统一六国后,“中国”才真正算是一个整体。他不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