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太子有老师,小皇帝也有老师。这样,“帝师”的数量就比较多。明朝唯一的一对父子帝师、父子宰辅,就是陈以勤和陈于陛。父亲陈以勤是裕王朱载垕的老师,在裕王继位后做了宰辅;儿子陈于陛是皇太子朱翊钧的老师,朱翊钧上位后也做了宰辅。
一、裕王之师
嘉靖帝整日沉迷于方术,父子关系淡薄,相见时日极少,甚至经年不得一见。裕王的俸禄,不能按时发放,后竞连续三年,不给发放。裕王不敢申请,王邸生活,极为窘迫。怎么办呢?裕王身边的官员,花费千金,贿赂首辅严嵩的儿子严世蕃。世蕃见钱眼开,立即嘱咐户部官员,补发三年欠俸。
裕王身边有一位老师叫陈以勤(1511~1586年),四川南充人。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迁修撰(从六品),进洗(xian)马(从五品)。这个“洗马”,不是给御马洗澡,而是管太子事务的官员。做什么呢?《明史》说:“洗马掌经史子集、制典、图书刊辑之事。”(《明史·职官志》)
裕王分府后不久,陈以勤就入王府工作,正值东宫位号未定,皇储争夺激烈,裕王最困难的时期。陈以勤为人淡泊,性格内向,但聪慧敏捷,言语谨慎。一天,严世蕃背着其他人,跟陈以勤和高拱说:“闻殿下近有惑志,谓家大人何?”(《明史·陈以勤传》)高拱故为谑语,陈以勤严肃地说:国本已经默定很久。裕王出生以后,名字从后从土,这就是为君的意思。故事,诸王讲官止用检讨,今兼用编修,与其他王不同,这是首辅的意思。您常说首辅是社稷之臣,您怎么能说这种话?严世蕃默然去,裕邸乃安。
陈以勤为讲官九年,虽有羽翼之功,却无张扬之意。裕王尝书“忠贞”二字赐给老师陈以勤。陈以勤掌管翰林院,后升礼部待郎,执掌詹事府。裕王府的书面文字,大多由陈以勤执笔。陈以勤多次劝谏裕王,规左右,戒属垣,就是管好自己人,看好自家门,多方调理,保护裕王。
嘉靖帝死,三十岁的裕王即位,年号隆庆,这就是明穆宗隆庆帝。陈以勤以做皇子时的旧臣,上书十件事,就是定志、保位、畏天、法祖、爱民、崇俭、揽权、用人、接下、听言。其中揽权、听言两条,尤其殷切。
嘉靖帝诏嘉其忠愍(min)。隆庆元年(1567)春,陈以勤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土,又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改武英殿大学士。陈以勤一再上疏,力言崇尚节俭,请隆庆帝“宫室之奉,但仍旧贯;乘舆服食之物,悉加裁省;凡宫中冗聚之人,奇巧之玩,无名赐予,无度取索,一切黜而罢之”(陈子龙《皇明经世文编》卷三一0)。但隆庆帝既怠政又怠学,很少御门听政,也很少听老师讲课。太监、妃嫔、宫女、佞臣、奸臣围绕在皇帝左右,但陈以勤坚持请皇帝励精修政,学习经典。皇帝心动,想有所举措,因宦官所阻,上疏留中,未能落实。
隆庆四年(1570),陈以勤条上时务因循之弊,建言:慎重用人、惩治贪官、广用人才、训练民兵、重视农谷。隆庆帝嘉许,下所司议。时高拱掌吏部,心怀嫉妒,搁置其疏。
当时内阁辅臣徐阶和高拱不和,明争暗斗。朝中大臣,各找靠山,互相攻击,但陈以勤中庸不阿,也无私人。后徐阶下野,赵贞吉入阁,高拱又与赵贞吉互掐。待张居正入阁,内阁斗争更为复杂。陈以勤与高拱为旧僚,与赵贞吉为同乡,而张居正则为新科进士,也不能调解,因此请求辞职。隆庆帝念师之恩,给他吏部尚书衔回乡,享受乘驿站舟车回乡。
陈以勤乡居十年,七十大寿,隆庆帝颁银币祝贺,且敕有司慰问。又过六年病死,赠太保,谥文端。陈以勤究竟是位老师,是位书生,而不是政客,也不是佞臣,后知进知退,晚节清誉。后来高拱被逐,仓皇出国门,叹道:“南充,哲人也。”《明史·陈以勤传》赞道:陈以勤诚心辅导,献纳良多。后贤济美,继登相位。
隆庆帝批准陈以勤退休回乡时,把陈以勤的儿子陈于陛召到身边重用。
二、幼帝之师
陈于陛(1536~1596年),隆庆二年(1568)进土,选庶吉士,授编修,隆庆四年(1570),三十三岁的陈于陛被隆庆帝召到身边,给年仅八岁的皇子朱翊钧做日讲官,曾疏请早立皇太子。两年后,隆庆帝去世,十岁的朱翊钧继位,这就是万历帝。万历初,陈于陛参与编纂嘉靖、隆庆两朝实录,官侍讲学士,掌翰林院。
万历十九年(1591),陈于陛官拜礼部侍郎,领詹事府事。后任吏部左侍郎,教习庶吉士。他奏言,“元子不当封王,请及时册立豫教,又请早朝勤政”(《明史·陈于陛传》),都没有批复。又进礼部尚书,仍领詹事府事。
陈于陛少年时,从父陈以勤,熟悉国家礼制。身为史官,研究史学,以前代皆修国史,疏言:“臣考史家之法,纪、表、志、传,谓之正史。”他引据宋朝的例子,建议皇帝下诏,设局编修明史,“使一代经制典章,犁然可考,鸿谟伟烈,光炳天壤,岂非万世不朽盛事哉!”万历帝下诏从之。(《明史·陈于陛传》)
同年夏,首辅王锡爵退休,陈于陛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他上疏建言“亲大臣、录遗贤、奖外吏、核边饷、储将才、择边吏”六件事。奏疏最后说:“以肃皇帝之精明,而末年贪黩成风,封疆多事,则倦勤故也。今至尊端拱,百职不修,不亟图更始,后将安极?帝优诏答之,而不能用。”(《明史·陈于陛传》)
这年冬天,万历帝贬斥北京和南京言官30多人。大学士赵志皋、陈于陛、沈一贯及九卿,分别上疏力争。尚书石星请罢自己的职务,以宽免诸臣,都不接纳。陈于陛又特疏申救。万历帝怒,厌恶大学士陈于陛疏救,谪戍诸言官到边远地方。后乾清宫、坤宁宫火灾,陈于陛请亲临议政,结果不报。
陈于陛建议不被采纳,遂申请退休,皇帝不许。这年秋,官二品三年任期已满,改为文渊阁大学士。当时内阁四人:赵志皋、张位、陈于陛和沈一贯,都是同年生,理政和谐,而万历帝拒谏更严重,君臣否隔,陈于陛以自己不能补救,忧形于色,他在内阁值班时,一边叹息,一边看影子的移动。
万历二十四年(1596)十二月,陈于陛病死在其工作岗位上。
三、何以帝师
陈以勤、陈于陛父子为帝师,父子俱为宰辅,父子都清廉,父子都善终,这在明朝官场上是罕见的。《明史·陈于陛传》评价:“终明世,父子为宰辅者,惟南充陈氏。”又评说:“天之报之,何其厚哉。”(《明史·高仪传》)这是因为:父子厚德,苍天报答。
封建王朝是“家天下”,皇帝的儿子,特别是太子,是帝位的继承人,自古以来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教育模式。明代幼年皇帝或太子、皇子,一般八岁左右出阁读书,从此,他的老师们就一直伴随在身边,从启蒙写字,到心理疏导、言行举止、礼仪典范、书法绘画,无不谆谆教导。
四川陈氏父子,世德博学,严谨修身,因而受到朝廷与群臣的嘉誉,得为父子帝师、父子宰辅,是为世人的榜样。
亲爱的朋友们,关于这篇文章,您怎么看呢?欢迎下方留言评论。
您的支持是我写文的动力,如果喜欢此种类型的故事,请关注我,下一篇更加精彩!
注: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