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从一个放马的小国到战国七雄,到一统天下,秦国逆袭走的何其艰辛
迪丽瓦拉
2025-08-19 08:04:47
0

引言

秦国的祖先最初只是一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落,后来因秦非子养马有功,得到周天子赏识封在秦地,秦地临近西戎,常年与西戎征战,直到犬戎攻陷镐京西周灭亡,秦襄公护送周平王有功被封为诸侯。

但秦地远离中原,发展落后,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后因为各代国君励精图治,延续商鞅变法,秦国才慢慢强大起来。自秦孝公开始之后,虽然商鞅遭到了秦国王公贵族的清算,但是秦国的国君依旧继承商鞅耕战思想,又任用谋士合纵连横,直到秦始皇结束了彻底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纷乱局面,统一了天下。

秦国从弱小的游牧部落可以逆袭成功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秦国可以审时度势,不断自我革新,适时清除道路上的障碍,来实现自我的变革

一、边陲小国到大秦帝国

秦族虽然得到周王室的册封,但这个新生的诸侯国面临诸多困境,能否克服困难成长起来,前途还不明朗。因为在春秋时期,秦国所在的地理位置,就使秦国很难发展起来。

秦国偏远、封闭的地理环境,西边又被众多的戎,狄部落占据着,所以对秦国来说,只有被西部部落打败和战胜西边部落两个选择。如果想要解决生存问题,就必须战胜西边部落,在特殊环境影响下,

自秦立国以来,历代秦人都为生死存亡的问题而艰苦奋斗,因此造就了秦人骁勇善战的风气

因地处边缘,被先进的其他中原国家认为是夷狄,不能参与诸侯会盟,且山东六国都在周朝初年立国,传承了许多周代先进的文化,对比秦国都发展了几百年,秦国受封较晚,地理位置又偏僻,加上西戎为邻,沾染了西戎的习气,文化也比较落后。

但随着春秋时代的争霸战争转为战国的兼并战争。在此时的大背景下,各国为了生存都在寻求突破,及时变法。楚国和魏国就是任用吴起和李悝变法,大大增强了两国的国力。有志之士也希望遇到明君赏识,发挥本家学说,进行变法实现政治抱负。这时候秦国如果还不进行变革,就将处于亡国的边缘。秦孝公即位后,决心改变秦国羸弱的国力,于是他广纳贤才,立志要使秦国变得强大。

商鞅原本是卫国人,早年投奔魏国,但是魏王并不重用商鞅,所以商鞅在得到秦王渴求有识之士在秦朝变法的消息后,投奔到了秦国。商鞅的主张深得秦孝公赏识,于是秦孝公和商鞅在秦国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首先,

商鞅变法在是经济制度方面主要是发展封建土地所有制,目的是激发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商秧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是封建经济的命脉,必须将农业放在首要的位置

。商秧变法鼓励人民积极垦荒,对努力从事耕种者,免除其徭役和赋税。又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减轻农业税,保护农业生产力。

其次,在政治制度的改革上,废除世卿世禄制,按军功大小依次授爵,从而架空和否定无功受禄的贵族,实现了阶级流动。商秧又提出君主集权思想,具体是健全地方政权组织,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任免县令和县丞。目的是将全国的权力统一收归到秦王手里,这样保证了君主权力实施不受阻碍,也保证了权力的持久有续性和强大的控制力。

自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活动开始,秦国就迎来了命运的转折,改变了弱小落后的面貌,在历史舞台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而为先进富足的强国,为后来秦王蠃政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但是商鞅因为推行新法时太过严厉,遭到了不少反对。而商鞅变法在历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商鞅变法是中国两千年封建制度的开端,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二、合纵连横,一统天下

我们在谈论历史时总会将中国的春秋战国同欧洲的历史对比,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在于,中国在战国后期最后由秦国统一,而欧洲却一直处于长期分裂。我们不禁会产生一个困惑,为什么秦国在崛起过程中,其他国家没有对秦国形成有效的制衡?

随着秦国的不断强大,对山东六国形成的威胁与日俱增,使六国产生共同抵抗之意图。于是在战国时期便形成了合纵与连横两大阵营。苏秦主张合纵是小国联合起来对付强国。

张仪主张连横是强国联合逐步兼并其他弱国的策略

秦国尽管经受了多次合纵制衡,但是一直保持谨慎,并未一举吞并中原列强,而是通过连横争取盟友,使各国误判秦国的野心不大,由此错误地选择了制衡齐国,给秦国统一提供了有利时机。

在齐国被制衡后,秦国实力已然是各国中的最强者,此时秦国开始显露野心一公元前278年秦攻占楚国都城郢,此后三次围攻大梁。但是当其他国家来救时,秦国害怕各国都参与的大规模制衡,因此在取得部分割让的土地时就选择退兵,体现出其策略上的审慎。

秦国的强盛和四面出击使各国开始恐慌,东方六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

。秦国为了减小阻力,开始实行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的策略。在远交近攻的战略下,韩、魏是重点攻击的对象,齐国是交好的对象。对韩、魏若贿赂不成的话,就可以采用攻伐手段,而同时与齐国交好,自此,范睢的远交近攻思想成为秦国的实际战略,其攻伐也围绕这一战略而展开。

远交近攻策略在逻辑上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所谓“近攻”的界限究竟在哪里,是仅仅攻占城池还是灭国?在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中,秦国可以有机会灭亡赵国。但长平之战的主将白起也反对这么做,他表示秦国在长平之战中也损伤惨重,且秦国此举会让各国对秦国有更强的警惕性。

春秋战国时期即使中间的小国被灭,也不会危及距离较远的大国的安全。而到了战国时期,大量小国已被吞并,剩下的多为大国或中等国家,此时若某一大国吞并另一大国或中等国家,则在地理上就已经到达另一个强国的边界,实力上则会引起大国力量对比和国际格局的改变,因此很容易引起他国的恐慌,从而形成制衡。秦国要继续坚持近攻策略,但不能轻易尝试吞并邻国。因此在长平之战后,秦国改灭国为蚕食,进攻重点仍为三晋国家。

秦国之所以能成功,关键因素并不是避免遭受各国遏制,而是尽力避免遭受致命制衡

。秦国通过连横、远交近攻、兼并而非灭国等策略减少东方各国对自身的威胁感,慢慢蚕食其他国家领土,最终使秦国一统六国势不可挡。

三、秦王政锐意进取,一统天下

秦王政执政后,秦国的国力已很强大,秦一统天下局势很明显。在秦王政制定统一的策略。秦国不仅实行军事攻击,私下还会运用离间战略。秦王政就听从尉缭的建议,不吝惜财物向各国的掌权大臣行贿,离间其内部关系。秦国施用的间谍战,在统一六国过程中达到了非常高的效果。

例如秦国攻打赵国时,派人用重金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诬陷大将李牧谋反。赵王听信了谗言,派人将正在前线指导作战的李牧并处以死刑。李牧死后,赵国国内再也没有能够对抗秦国的大将,秦军再进攻赵国势如破竹,赵国由此灭亡。

在向最后一个国家齐国用兵时,也是用重金策略。齐国虽然是战国第二大强国,但是齐国国君昏庸,于是秦国收买了齐国丞相,齐王在周围人的迷惑中认为与秦交好,就不会被秦灭国,所以在秦攻打其他国家时,齐国不出兵帮助,秦兵势如破竹,灭掉其他六国,最后使齐国彻底与秦国对抗的能力。所以原本实力强大的齐国,秦国没有费多少兵力,就轻松取胜。战国七雄中的最后一个国家灭亡。

大量使用客卿也是秦国在统一过程中实行邦交策略的一个重要方面。著名的商鞅变法使秦富强起来,为统一奠定了基础。而商鞅原为魏国人,秦用商鞅既壮大了自己,又削弱了魏国的力量,遂使魏国多次被秦打败。不得不迁都大梁,转攻势为守势。类似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形成“诸侯之士斐然争人秦”。有为秦连横抗纵的杰出人物魏人张仪,提出“远交近攻”策略的魏人范雎,杰出的军事家梁人尉缭及楚人李斯、燕人蔡泽、卫人吕不韦等,这些杰出人才在当时秦统一战争中为秦国出谋划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赢政即位后不断发扬推进商鞅变法以来秦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又启用李斯、尉缭、姚贾一批文臣和王剪、李信、冯劫、蒙恬等武将,并按照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于前221年统一全国。

赢政统一全国后,没有松懈,而是继续积极实行改革。首先,为了确立王权的至高无上,首创“皇帝”称号。于皇帝之下,在中央实行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为代表的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将全国划分为郡、县、乡、亭。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的任免,须经皇帝批准。这样,便形创造了沿用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制统治格局。

其次,秦始皇下令”使黔首自实田”,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用法令的形式承认了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予以确立,借以巩固封建生产关系,又继续发扬重农抑商的策略。

再次,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车轨轨距,实现各民族各地区的大融合,不断扩张中国的版图,修建了长城和秦直道,开凿了灵渠,加强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南征百越,又北伐匈奴收复河套以南地区,促进了民族融合,维护了统一局面。

结语

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各代秦王励精图治,任用贤能,为秦国开疆拓土。最后秦王赢政凭借雄才大略一统天下,秦国百年间的发展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到秦王赢政亲政为止,秦国的国力蒸蒸日上,一改昔日羸弱的局面。秦国由此完成的放马的边陲小国到战国“七雄之首”的跨越,使得其他六国望尘莫及。

而其他国家,虽然地处中原地区,建国的历史也更加悠久,但是国君贪图享乐,亲小人不重用能臣,各国的王公贵族贪图一时安逸,不愿意继续进行变法,不断退步割地求和,最终走向了灭亡。

秦始皇建立秦朝,更是奠定了2000年封建制度的格局。秦始皇在历史上是一个有争议的皇帝,但就结束春秋战国分裂局面,就实现空前统一的局面而言,千古一帝的称号并非虚夸之言。

参考文献

《史记》

《资治通鉴》

《商君书》

《云梦睡虎地秦简》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美... 钓鱼岛是我家的,一九七一年,中日两国派出了相关人员参加,就钓鱼岛问题的会议,突然一位老太太打断了会议...
原创 铁... 在1735年8月23日的夜间,清朝的第四位皇帝雍正帝在圆明园去世,从登基开始,在位一共13年,这个经...
原创 顺...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句古训道尽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莫测。遗憾,是人们一生中难以避免...
原创 太... 清朝末年,国家陷入混乱,清政府腐朽无能。在这个动荡的时刻,洪秀全等一帮志士南方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武...
原创 晚... 清朝的官吏延续了自汉魏六朝以来的九品十八级基本制度,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超品官员,包括宗室、八旗蒙古...
原创 冯... 清朝灭亡后,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仍在宫中过着原有的生活,初始时并未感受到太大的变化。这段时光对溥仪来说相...
张明 陈峰:庆州兵变与宋神宗熙... 摘要:宋神宗即位后,意在制服西夏,辗转求索于横山、河湟二策间。熙宁三年末,神宗采纳种谔之谋,开展横山...
原创 看... @二十四史名家精讲 #头号有新人# 当一个王朝腐朽没落时就好像一个人身体衰老时的状态,任何一个原来自...
明朝第一忠臣被冤斩,锦衣卫前去... 公元1457年2月的一个日子,面对百姓依依惜别的眼神,于谦缓步走向刑场,这是他生命中的最终时刻。 孙...
原创 阿... 清朝时期,外蒙古曾是中国的一部分,后来随着外蒙古的独立,大部分清朝时期外蒙古辖地均脱离了中国,但是还...
原创 为... 这句“枪杆子里出政权”是一种现实的论断,贯穿了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历史。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书生领导...
原创 她... 古代社会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男性被视为社会的支柱,而女性则在家庭中扮演着次要的奴婢角色,...
原创 成... 成吉思汗究竟是怎么死的?为何说法不一,但有一点却十分相似? 说起成吉思汗,各位了解历史的小伙伴都知道...
原创 晚... 秦韬玉,晚唐时期“芳林十哲”之一,身世显赫,却因为出走正道,投靠权阉、扰乱科场而臭名昭著。他的叔父是...
明朝若是不灭,明朝火器能发展成... 明朝若是不灭,明朝火器能发展成现代枪炮吗? 日本战国时期,丰臣秀吉带领日本大军侵朝,爆发了驰名历史的...
原创 蒙... 自古以来,面对皇(汗)权的巨大诱惑任何人都无法熟视无睹,成吉思汗的儿子也不例外。成吉思汗铁木真的正妻...
原创 朱... 赵匡胤拜佛的轶事,是宋代大文豪欧阳修记载的一个引人深思的片段。这个故事不仅反映了“伴君如伴虎”的现实...
原创 宋...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太上皇可以说是最尴尬与微妙的身份了。太上皇地位尊贵,但没有实权,处境危险而又无力...
原创 周... 在北宋时期,程颐曾言:“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诚信在人生中的至关重要性。诚信不...
原创 靖... 公元1127年2月,金军攻破北宋首都东京,将徽、钦二帝掳走,此外,还有大量的赵氏皇族、妃嫔、文武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