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后,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仍在宫中过着原有的生活,初始时并未感受到太大的变化。这段时光对溥仪来说相对舒适,每天都有人侍奉,生活无忧。然而,这样的宁静生活并未持续太久,出现了巨大的变故。
在清朝宣告结束后,原本民国与清室有过协议,皇室成员虽然宣告结束了皇位,但宫中仍需保留,而一些费用和开支,由民国负责。然而,冯玉祥却在此时将溥仪和皇室成员赶出了宫殿,让他们自行决定去哪里。这一决定成全了日本人的企图,他们迅速联系了溥仪,将其安排到了沈阳,谋划建立一个日本控制的傀儡体系。
当时,冯玉祥的做法在表面上看起来有先进的意义,得到了一些人的支持。因为清朝已经灭亡,继续让一个前皇帝在宫中过上舒适的生活显然是不合适的。然而,冯玉祥的错误在于低估了溥仪身份的特殊性。虽然清朝已经结束,但溥仪的身份仍然极为独特。将他赶出宫殿固然无可非议,但冯玉祥却没有给予他一个妥善的安置,至少也应该在自己的监视之下,而不是像放羊一般将其推向何处都无所谓。这为日本人提供了可趁之机,将溥仪带到了关外。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当初清室与民国达成协议,但几年后却发生了变故?原因其实在于冯玉祥个人的经济困境。当时,他作为军阀之一,手下拥有大量军队,每日的开支都是一笔庞大的数目。当冯将军的军队进入北京后,军饷出现了一些紧张,此时他将目光投向了溥仪。在他看来,这位前皇帝平日里无所事事,吃穿住无需发愁,而自己却需要思考如何维持军队的生计。于是,冯玉祥命人进宫找溥仪,声称需要向皇上借点军饷来支持自己。然而,溥仪并不痛快地答应,而派遣来的副官态度嚣张,看起来更像是明抢,这让溥仪难以接受。吵闹之间,溥仪拒绝给予冯玉祥所需的资金。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冯玉祥一怒之下以“紫禁城收归国有”的名义,下令将溥仪驱逐出宫。
对于冯玉祥来说,或许他当时只是顺势而为,未深思溥仪的身份对整体稳定的重要性。这个决定最终给了日本人机会,将溥仪带到关外。这个历史插曲既滑稽又讽刺,成为那个时代乱世中的一段特殊经历。